1、 (1) (2) 2、 学习重、难点 1、“炼字”的相关知识 2、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课前预习 知识构建 1、 (1)炼动词—— 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形象、富于表现力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 圆: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正是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炼虚词 虚词的锤炼,可活跃情韵,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 (4)炼叠音字—— 叠字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5)炼数量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的《早梅》)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富于表现力 学习过程 一.常见题型 1、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问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何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试题变形: (2)此诗有点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的感情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例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大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二 1、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 湖州歌(其六) 北望燕云不尽头, 夕阳一片寒鸦外,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要点明它在全诗中的作用,并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解析:此题须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再与苏轼的词比较就不难了 好事近①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宿石邑山中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注】①阑:阻隔;阻拦。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送人归京师①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10、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 12、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17、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8、[2005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0、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2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6、【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2.答:(1)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 3.【参考答案】“飞”字妙在化动为静,月本来运动不那么明显,仿佛不动,用了“飞”字,写出晓月运动极为迅速的特点。“飞”又明写月而暗写浮云,浮云飘飞,使时隐时现的明月,好像在高高的树丛里迅飞,所以,一个“飞”字,既是写月,也是写云。 7.答:(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8.【参考答案】 10.【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11.答:(1)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12. 16.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7.【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8.【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19.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答案:“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1.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2.【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3.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24.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5.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26.【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