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六)

 蓝天明月528 2014-10-28

12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

北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中写出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答:                                                                             

2)有人评价本诗“恐”字用得非常精巧,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1)(3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春风月光 下的朦胧美。(2)(2分)生动地刻画出作者爱花、惜花的心理和依依不舍的赏玩情态。

127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分)

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答:                                                                    

答:(1)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修辞手法1 分,作用1 分,共2 分,意合即可)(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2 分,意合即可)

12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钟山即事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⑴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答:                                                                    

⑵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答:(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分,写出一点给1分)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悠闲平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各给1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12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13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唐·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答: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13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瑶瑟怨  

唐·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                                                                    

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的悲怨之情。

13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33.阅读下面一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13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答: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答: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答:                                                                     

答:(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无边痛苦。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用“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冒出”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情。   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试说出该诗的用字精彩之处。

答:                                                                          

答:“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化动为静,赞颂大自然的神奇伟力,“飞”字生动写出瀑布喷涌景象,“落”字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气势。比喻奇特,如“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又自然,新奇又真切。

13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回答问题:“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13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宜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3

1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宋·朱淑真

秋夜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答:“凉”。因为它既是景语是天凉,也是情语是心情的孤寂(心凉)。作者从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将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融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个孤寂的意境,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13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北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1)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答:                                                                         

2)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答:                                                                         

答:(1)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2)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14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鹧鸪天① 

南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                                                                         

参考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14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1)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4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村晚

近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ī):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2分)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1)“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2)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14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赠从弟①

三国·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lì):遭受。

 1)对这首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答案:(1C2分)

144.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                               

答案:(1)桂花、()()()月、()(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5.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答案:(1B2分)

146. 品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春愁

近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

1)“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    。它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2         

2)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       写的《春望          一诗,诗的颔联“          ,       ”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2    

答案:(1)(2分) 不忍心(强忍悲痛)。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2)(2分)   杜甫(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分,不分小句,每错、  漏、添2字扣05分,扣完为止)

147.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题目。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 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答:                                                      

答:(1D2B3)“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148.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陆浑①

南宋·陆游

   雪晓②清笳③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④寒灯里,漏⑤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鬂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人名,陆游的朋友。②晓:光明。③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管乐器。④觉:醒。⑤漏:古代计时器。

1)陆游的这首“记梦”词,上片写________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______

2)词中描写作者身处冷落环境的诗句是:                                      

3)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词句)”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句)”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答:(1)梦境(梦醒后的)感想(各1分,具体写出其主要内容的均给分) 2)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2分多写或少写的扣1分) 3)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2分,要求说出鬓残,未死的含义,”惊扰具体内涵,语句通顺。其它表达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4)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49.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     

次韵梨花

北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月光笼照。    

1)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             ,实则赞美梨花                      的品质。    

2)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1)洁白 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 (2)崔护的诗,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衬托姑娘的美丽。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红艳。从而反衬出了梨花的雪白。                  

150. 阅读读下面的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①漉豉(chǐ):豆制品。 ②萁(qí):豆茎。③然:通燃。     

1)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                                                                         

2)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                                                                         

 答案:(1)“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21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2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