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昵称3229476 2010-12-29
            周围性神经麻痹

                                                     ——古代针灸治疗常见病特点(三)



一、概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 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 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 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祖 国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侵脉络,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病因以邪 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可见风邪与痰瘀相杂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 经变性而发病。也有因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亨特面瘫)。

二、古代治疗面瘫特点  

       近年来,郭尧杰,顾杰,刘立公等运用计算机对自《黄帝内经》起至清代末年为止的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

      常用穴位及其频次为:地仓27、颊车25、水沟15、合谷13、承浆12、听会11、内庭7、足三里6、列缺5、太渊5、迎香5、冲阳5、百会5、二间4、禾穋4、承泣4、大迎4、翳风4、上关4

      常用经络及其频次为:胃经90、大肠经38、督脉31、胆经29、肺经13、任脉12、膀胱经9

      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

[郭尧杰,顾杰,刘立公. 面瘫的古代针灸疗法特点分析.中国针灸,1999;(4):245]


三、文献选摘

《针灸甲乙经》:口僻,刺太渊,引而下之。

《圣济总录》:“风口喎,灸列缺二穴。”

《针灸逢源》:口噤先须申脉详,颊车合谷与承浆,喎斜添入地仓穴,不效翳风听会良。”《针灸甲乙经》:喎僻,水沟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内庭主治口喎齿龋痛;冲阳主治偏风口眼喎斜

《循经考穴》曰,合谷主治凡一切头面诸症,及中风不语、口眼喎斜

《百症赋》曰:太冲泻唇喎以速愈

《玉龙歌》曰: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

《普济本事方》:灸中风口眼喎斜不正者(家藏方),右于耳垂下麦粒大灸三壮。

《儒门事亲》:过东颖一长吏病此,命予疗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

《卫生宝鉴》治风中脉口眼喎斜,喎陷中二七壮

《疯门全书》:灸承浆穴七壮,灸疮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后,服二圣散。”

《肘后备急方》:治中风口喎僻者方,衔奏灸口吻中横文间为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

《备急千金要方》:治卒中风口喎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差。

《肘后备急方》治本证,“灸手中指节上一丸,喎右灸左也”。

《备急千金要方》曰:中风口喎,灸手交脉三壮

《医心方》:《范汪方》治中风中人僻噤方……两手叉于头上,随僻左右灸肘头三四壮

《奇效良方》曰:治中风口眼喎斜,用橡斗盛蒜泥,涂合谷穴

《医学纲目》载:治中风口喎,用巴豆七枚去皮研烂,涂手心;该书又载: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其弛者

《备急千金要方》云:喎僻者,与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患部),干复涂

《东医宝鉴》治本证,外用南星、草乌各一两,白芨一钱,白僵蚕七枚为末,姜汁调涂喎处"等等。

       这些古代经验可供当前临床治疗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