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面瘫资料汇编

 循天园 2016-05-14

面瘫治疗方整理


正容汤

【功能主治】

功能辛散风寒,温通筋络,化痰和血。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

(l)羌活4.5克、防风4.5克、白附子4.5克、茯神水或黄松节3克,半夏4.5克、甘草3克、胆南星3克、木瓜3克、秦艽6克、僵蚕9克、黄酒30克(分兑)。上药加水4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去渣,兑入黄酒服用。

(2)将上方各药量加大10倍,松节煎煮10分钟,东药共研细未,用松节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6克,温开水兑黄酒送服。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疗130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运动自如,与健侧对称)共73例,占56%;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忠侧表治情肌活动功能部分恢复)共52例,占49%;无效(自觉症状及表情肌活动障碍无明显改善)共5例,占4%;总有效率达96%。

【处方来源】

陕西省澄城县医院黄鹤岭

【按 语】

本方诸药皆为辛温散寒、祛风通络、化痰、活血之品,对风痰入络之面神经麻痹颇为有效。(夏翔)


方名:杨树皮煎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通络。主治而瘫。

【处方组成】

取鲜杨树皮60一100克,加水1000毫升左右,煎报后乘热熏患侧面额部,器皿下煮小炉,文火缓缓加温,使热汽持续而均匀,每次40~6O分钟。热熏3次无显著效果者为无效。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痊愈17例(治疗1次而完全恢复者3例,2次而恢复者9例,3次而恢复者5例),占56.7%;显效6例,占20%;无效7例,占23.3%。总有效率为76.7%。

【处方来源】

江苏省泰兴县中医院吴汉民

【按 语】

杨树皮系杨柳科植物旱柳的痂瘤皮,含单宁酸或柳酸、水杨甙。性味苦、寒,外用具有祛风刮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吴氏曾以单纯的水蒸汽或牵正散药渣煎汤热熏治疗面瘫10多例作对照,发现上述均无治疗作用,故可初步肯定本方对面瘫的治疗效果。本方对病程较短、单纯性而瘫者效果较为满意。(夏翔)


方名:王氏内外方

【功能主治】

功能扶正祛风,助阳散寒,温经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

(1)肉桂末2一6克(冲)、附子4克、麻黄4克、川芎6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防己10克、白附子15克、甘草5克、细辛3克、蜈蚣3克、地龙15克,水煎服。另用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裹敷患处,烫时可在患部移动。每天上、下午务热敷3一5次。

(2)陈巴豆(l~2年内药效最好)10一13克,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捏成饼状,置患侧手心处,外覆盖玻璃纸或塑料纸亦可,纸上垫团棉球呈凸状,再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48小时后将巴豆取下捣烂,再做成饼状,敷贴于患侧手心24小时,共3昼夜。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500例,痊愈(自觉症状和检查所见均恢复正常)443例,占得88.6%; 显效(自觉症状和检查所见均基本近于恢复正常)34例占6.8%;好转(口限歪斜部分改善)8例,占1.6%;无效(经敷巴豆2次,服(1)方5剂后,症状无改变)15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痊愈时间最短3天,最长4个月。

【处方来源】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松等

【按 语】

外敷巴豆后一般可有反应,如敷处发痒、发热、起小水泡,甚至沿手臂内侧或外侧到颈项胀疼、麻辣、火烧感,均为正常反应,毋须处理。如反应大,可去外敷之巴豆饼。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方名:张氏面瘫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平肝,活血通络。主治面瘫

【处方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蜈蚣3条、蝉蜕6克、甘草6克、地龙10条(焙干)、乌附片13克(先煎半小时)、防风13克。钩藤门克、僵蚕1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治愈20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

四川省万县张文明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方名:蒲氏番蜜膏

【功能主治】

    功能通经消肿止痛。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

    番木鳖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粉,白蜜调为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向左边歪斜涂在边,向右边歪斜涂左边)。厚约0.2厘米(口眼都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日发生奇痒,6-8日出现丘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之兆,即可停药,慎勿受风寒。取膏2日后再净面,黑垢处每日擦鲜人乳3次,3至7日肤色复原。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224例,痊愈199例,占88.85%;好转18例,占8.04%;无效7例,占3.12%.总有效率为96.88%。

【处方来源】

    诸成炎。

【按 语】

    番木鳖又名马钱子,苦寒有毒,具有散血热、消肿、止痛功效。药理研究证明是有松弛肌肉作用。(胡国庆)


方名:钱氏五方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

(l)炙全蝎6克、焙僵蚕6克、制白附子6克、川蜈蚣8条、钩藤6克、香白芷6克,共研细末,等分4份,分2日服。服时用此防风9克煎汤送下。

(2)炙僵蚕15克、全蝎(米炒)9克、制白附子15克、桑叶9克、菊花9克、大蜈蚣9克、荆芥9克、防风9克、天麻9克、鸡血藤9克、刺蒺藜9克、蔓荆子9克、钩藤9克,共研细末,每次用陈酒送服9克,每日3次。

(3)鳝鱼头部血30滴、麝香0.75克,调匀,涂患侧口角稍下方,约2厘米大,每隔15分钟1次,共4次。3一4小时后用温水洗去。

(4)蔓荆子6克、黄芪6克、炙草9克,捣如泥,涂于患侧。

(5)千艾叶30克、巴豆皮0.6克、白附子0.3克、香白花0.6克、生川草乌0.6克、苏薄荷0.6克、炙全虫0.3克、细辛0.6克、炙蜈蚣0.3克,共研细末,等分7份,分别置于艾绒中成艾团。将鸡蛋小头处打去四分之一,取长4寸两端开口之芦苇杆一根插入蛋壳侧面小孔中(芦苇杆四周除两小孔外用薄纸涂浆糊糊住),蛋壳四周也用纸糊住,将艾绒团放蛋壳内燃烧,芦苇杆另一端插入患者患侧耳内,另用一根芦苇杆通过蛋壳上方小孔以吹艾火,使热气窜入耳内勿使逸泄,共烧7次。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1)方治疗2例,1例初病者2剂而愈,1例病已年余,用服2剂停药2天方法,共服6剂而愈。(2方治愈2例。(3)方应用效果满意。(4)方治疗42例,药后12小时即见效。(5)方治疗2例,均病月余,经治4次,均获痊愈。

【处方来源】

钱可久

【按 语】

张秋才治疗面神经炎(面瘫)

 

名医名方---菊青葛根汤

        张秋才,男,出生于1945年。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治内科常见病及急重疑难症,对脑血管病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独特造诣,旁通妇、外、儿、皮肤、针灸诸科。主编或参编医学著作两部。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 

  组成  菊花15克,葛根15克,大青叶3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蝉蜕10克,僵蚕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主治  面神经炎,症见卒然口?,眼睑闭合无力或不能闭合,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纹消失,或伴耳后疼痛,后期或治疗不当可见面部痉挛。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2次饭后服用。

  方解  面神经炎属于中医“面瘫”的范畴,俗称吊线风,属外风中络之证。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多有夜卧当风的病史,而一旦发病,则眼口俱瘫。《金匮要略》谓:“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络脉空虚,贼邪外袭所致,造成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缓”。病邪的主要特点总是热毒、风毒。本方以菊花、葛根、大青叶清热解毒为君,善解络脉之热毒。防风、白芷、僵蚕、蝉蜕祛风通络为臣。川芎理气活血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解毒调味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功。

  加减  本方服药1~2周,症状开始缓解,即可加入黄芪15克,当归10克,以益气养血。耳后痛甚可加柴胡10克,黄芪10克,以疏解少阳。口咽干燥或舌红少苔,属邪热伤津或素体阴虚,可加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以增液养阴。面部抽搐可加入白附子10克,全蝎10克,赤、白芍各10克以熄风解痉。

        临床运用  不论任何季节得此病即可用本方,可不配合其他任何疗法及药物,但须识证准确。勿将脑中风面瘫当做本病或把本病当做脑中风治疗,此种误诊误治临床十分常见。其实鉴别并不难,脑中风面瘫尚伴有舌歪,亦无眼睑不能闭合及额纹消失等症。


程宝书教授医案(一)针药结合治疗面瘫

    广东惠州6岁男孩刘阳,今年三月5日清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并伴有恶风,发热,无汗,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耳下有压痛等兼症,立即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面神经麻痹。医生为患儿安排的治疗方案为: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患部,每日20分钟——30分钟;服用维生素B1、B12、强的松等药,注射加兰他敏。治疗20余天,病情未见缓解,患儿却食欲大增,身体发胖,已形成满月脸,生出了淡淡的胡须。其母焦急万分。在朋友的推荐下带患儿到珠海求余诊治。余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之,方用《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加《杨氏家藏方》的牵正散: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全蝎,黄松节。每日1剂,2次分服。针刺合谷、地仓、颊车、太阳、下关、翳风、颧髎、承泣、球后等穴位。患者每天在门诊接受针灸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又进行了第2个疗程的治疗。1个疗程后,面部歪斜基本矫正,2个疗程后痊愈。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俗称吊线风。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闭阻所致,治疗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为法。上方中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羌活、防风加强祛风散邪之力;胆星、半夏长于化痰,可除阻滞脉络的顽痰;木瓜、松节平肝熄风,和血舒筋。诸药合用,丝丝入扣,故能收到好的疗效。针刺以面部穴位为主,针之,可疏通经络,调节局部的气血循环,矫正歪斜。针药结合,相辅相成,针治标而药治本,标本同治,故能效若桴鼓之应。

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是中医药学的优良传统,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并实践了这种方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药而不针者非良医也”,特别强调了实行针药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古今名医都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典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通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体会到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确是一种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我曾经遇到一位膀胱结石的患者,腹痛折磨得他在病床上辗转反侧,大汗淋漓。我立即给他施针,止住疼痛,再给他服用排石药。第2天结石排出,患者破涕为笑。针药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关节炎、网球肘、荨麻疹、急性乳腺炎等都有卓越的疗效,希望这种疗法能推而广之,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之苦。

 

秦亮甫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举隅

    秦亮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市名中医,行医50余载,擅长针药并施,重视内外结合,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笔者有幸在上海仁济医院进修期间,跟秦师临证,现举例顽固性面瘫病案述之。

    医案一

    李××,女,54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左耳局部疱诊后引起左侧面部瘫痪,曾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B12注射液、针刺、水针、推拿等多方法治疗,无明显好转。刻下:患者左眼闭合不全,左口角偏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变浅,左额纹消失,吃饭时食物滞留口中,鼓腮漏气。苔薄黄偏燥,脉稍细软。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治法:祛风平肝,调和气血。方药:炙僵蚕9g,炙全蝎3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天麻9g,当归9g,太子参15g,麦冬9g,黄芩9g,黄芪15g,升麻6g,柴胡6g。水煎服,日1剂。

    温针灸治疗:阳白、攒竹、丝竹空、睛明、颧、牵正、地仓、颊车、下关、听宫、合谷、翳风、风池、足三里、太冲,在翳风、地仓、攒竹、下关、阳白、颧穴针刺后,针柄上捏上艾绒施灸。

    二诊:1996年12月11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好转,左眼用力能闭合,左侧面肌已有主动运动。左下唇尚未正。苔黄腻,脉细软。针刺取穴加夹承浆、睛明。原方加川朴9g,苍术9g,茯苓15g,陈胆星9g,杞子15g,杭菊9g。治法:清热化湿,牵正通络。经上法加减出入治疗近2个月,面瘫痊愈。

    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由此可见,面瘫一证,多由患者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因此,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面瘫治疗时,无论在早期、中期、晚期均应标本兼治。

    秦师治面瘫主张辨证施治、补泻兼施、扶正祛邪、整体调整,方能抗病祛邪,屡收良效。方药中太子参、黄芪、麦冬、当归、升麻、柴胡、炙全蝎、炙僵蚕以益气扶正养血、祛风通络;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抑肝阳;黄芩泻肝火。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据秦师经验,局部温针灸更有利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温补中气、扶正祛邪,能消除局部缺血水肿,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变性具有明显再生修复作用。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辨证取穴相结合,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局部取穴: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穴性疏风通络、清热散结,其深层正当面神经发出之处。翳风、风池属少阳、又是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尤适用于耳后乳突痛。地仓、颊车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地仓透颊车有祛风邪,通络止痛之功效。牵正穴在咬肌中,又布有面神经分布,可疏通气血。

    局部配穴:眼睑闭合不全:阳白;皱额困难:攒竹透丝竹空;颏唇沟歪斜:承浆透地仓,夹承浆;眼睑不能闭合:睛明浅刺轻捻转不留针;不能鼓腮吹哨:下关透颧。

    远道取穴:《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从走向可知属循经远取穴,足三里又是扶正固本之要穴。取双侧,应用补法,可扶正祛邪。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法,有“面口合谷收”之称;据以上经脉,左之右,右之左走向,取健侧。[1]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取双侧,调肝经之气,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2]

    秦师认为经脉气血是左右交叉和相互贯通的,因此秦师常根据经脉的走向灵活取穴。面部腧穴常针刺健侧用泻法,温针灸患侧用补法,意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以疏调局部气血,方能奏效。

    医案二

    魏××,男,72岁。1999年6月2日初诊。患者1月余前行腮腺瘤切除术,术后左侧面瘫。刻下:抬额左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5mm,左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右侧,伸舌左偏,鼓腮漏气。进食困难,食物停滞于左侧齿颊之间。经激光、理疗、电针、水针治疗已1个月,效果不佳。舌偏红,苔薄,脉弦滑。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治法:平肝通络、活血化瘀。方药:天麻15g,羚羊角粉0.6g(吞),钩藤15g(后下),炙僵蚕9g,炙全蝎3g,元胡9g,升麻3g,制胆星9g,羌独活各6g,大力子9g,石决明30g(先煎)。水煎服,日1剂。温针灸治疗:头维、阳白、颧、迎香、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承浆透地仓、下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翳风、太冲。行针得气后分别在头维、阳白、颧、翳风穴施灸,每次2壮,每周3次。

    热敷方:桑叶9g,杭菊9g,钩藤15g,元胡索15g,羌独活各9g,冰片5g,水煎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二诊:1999年6月23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明显好转,左眼用力可闭合,左鼻唇沟可见,可咀嚼进食,舌偏红,苔薄,脉弦滑。温针灸:原穴加阳白齐刺,四白、地仓、颊车均灸患侧以温经通络、散结消肿。经上法治疗2月余,痊愈。

    按:《铜人》曰:头维能主治“头偏痛,目视物不明,微风,眼睑动不止,风泪出。”本案患者左眼闭合不全、流泪,头维主治,另配加攒竹透鱼腰;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透地仓;迁延日久,病损肝血者加三阴交。方药中用桑叶、大力子以疏散风热、散结消肿;羌独活祛风胜湿、止痛;元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羚羊角与杭菊、石决明、天麻、钩藤配伍,平肝潜阳。

    患者因手术创伤引起局部炎症、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瘫。秦师用温针灸再配外敷、内服药起到温经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温针灸促进手术部位伤口的愈合及炎症、水肿的吸收,改善了局部营养代谢,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常态。

    体会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由于外伤、肿瘤、血管病变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金匮要略》说:“歪僻不遂,邪在于络。”面瘫病位主要在络脉、经筋和肌肉之间,部位比较表浅。就现代解剖学而言,其面神经分布处于比较表浅的部位。秦师治顽固性面瘫主张平刺透穴,用针健侧、灸患侧的方法。反对在患侧大幅度地提插捻转,主张用补法,用温针灸,以防出现口眼联动症或面肌痉挛。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说:“至于火灸,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一些顽固性面瘫,曾接受过中西药、电针、水针、推拿治疗而不显效。秦师针药并施并借助温针灸的奇特功能使迁延难愈的面瘫恢复正常。[4]笔者对一些面瘫患者进行了观察,多数患者用电针等治疗能病愈,但有一部分患者用电针等治疗开始时有好转,但治疗了几个疗程后症状处于停滞状态,笔者对这些病人改用温针,这些病人的症状又有明显好转。秦师用温针治愈了许多顽固性面瘫。为我们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管遵惠,丁丽玲,郭翠萍.分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8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8):8.

2 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8.

3 沈惠风.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 社,2002:301.

4 王为凤.温针治疗中耳炎胆脂瘤合并面瘫一则[J].中医文献杂志,1998,(增刊):57.


      资料汇编

       名老中医蒲朝刚与“面瘫三花汤”
       [蒲朝刚]男,1945年生。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学会理事。行医50多年来,对诸如中风、脑瘫、脑痿,骨外伤后遗症,妇科顽固痛经、子宫肌瘤、癌症、卵巢囊肿积液,小儿脑瘫、高热等的治疗有独到经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颈腰椎病变、骨质增生、外伤性截瘫、面瘫、脑外伤后遗症、颞颌关节炎等疗效显著。发表论文40余篇。
       组成:   

       菊花10克,银花20克,红花10克,防风50克,薄荷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夏枯草30克,甘草5克。

  功效 

       祛风活络,消肿散寒,扶正解毒。

  主治 

       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各种类型面瘫。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采用菊花、银花疏风解毒,红花活血通络为主药;防风、薄荷、羌活、蔓荆子助主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党参、茯苓、甘草扶正祛邪;夏枯草助银花、菊花解毒消肿。全方共奏祛风活络,消肿散寒,扶正解毒之功。

  加减 

    1、面肌痉挛者加蜈蚣2条,蝉蜕10克,僵蚕10克;

    2、红肿疼痛者加青蒿30克,黄芩15克,仙鹤草30克,茅根30克;

    3、牙痛者加升麻10克,柴胡15克。


       李燕梅教授分型辨治面瘫经验

  李燕梅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多年,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在治疗疾病上主张以病为纲,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分层论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及诊疗特色,尤其对面瘫的治疗颇多经验,笔者有幸跟随恩师待诊多年,获益匪浅,兹将李燕梅教授论治面瘫经验总结如下:

  面瘫是以一侧面部麻木、表情障碍、额纹消失、眼裂增宽、口角歪向健侧等、部分患者有患侧耳后疼痛、味觉减退等症状,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李燕梅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睡眠不足及心情抑郁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低下,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外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使面部一侧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而发病,或体质偏盛、胆胃经积热、热邪侵淫、致使筋脉肌肉驰纵不收,病毒趁机侵袭而发病。该病以络虚为本、风寒痰瘀为因,李燕梅采用祛风散邪、清热利湿等法,病程日久时应兼顾扶正以祛邪,并将活血通脉贯穿治疗始终,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使面瘫尽早康复,李燕梅根据该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及舌脉将此病分为三型辨证施治:

  风中络脉

  有受风、感寒、着凉病史、起病较急,症状以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风兼寒者,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周身酸痛、舌淡苔白、脉浮紧;风寒郁结化热者,兼见患侧灼热、耳后疼痛明显、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以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为主,方用自拟牵正1号汤。处方:防风12克,荆芥15克,羌活12克,白僵蚕12克,当归15克,川芎18克,全虫10克,甘草3克。

  耳后疼痛时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白芷15克;见咽痛等症状属风热者,上方去羌活加忍冬藤30克,薄荷12克,牛蒡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湿热毒淫

  起病较缓,除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等主症外,常表现为耳下红肿、疼痛明显。或有外耳道疮疹、耳鸣重听、伴头痛或有发热、口苦咽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解毒、通络利湿为主,方用自拟牵正2号汤。

  处方:龙胆草15克,黄芩12克,蚤休10克,生苡仁24克,泽泻15克,土茯苓18克,夏枯草18克,地龙15克,川芎20克,全虫9克,丝瓜络3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风痰瘀滞

  除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等主症外,常见面肌抽动、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喉中痰涎、舌质暗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治以祛除风痰、化瘀通络为主,方用自拟牵正3号汤。

  处方: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克,胆南星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2克,石菖蒲15克,川芎24克,全虫10克,蜈蚣2条,痰涎多加川贝母10克,全瓜蒌15克,桔梗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面瘫各种治疗方法 史上最全

      面瘫这一病名来自于西医,全名叫面神经麻痹,中医叫吊线风。主要表现就是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前额皱纹消失变浅,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针灸治疗面瘫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值得肯定的治疗方式。患者得了面瘫,第一会想到的绝对不是吃药,就是针灸。目前治疗方式多样,根据症状表现,可分这两型,中枢型,周围型,通过现代检查,还有症状都能区别,还有一种分法是业内分的,可能不是那么科学,但是比较贴近实际,较大的区别就是,看耳朵里面有没有疱疹,如果有,那么,属于病毒型的,针刺效果会很差,西医一般是吃阿昔络韦。如果没有,就属于风寒型的,这种就是我们针灸治疗的强项。所以,一般面瘫患者一来,都会翻看患者外耳道有是否有这种小泡泡。

  对于风寒型的面瘫,大部人都因为体虚,受风寒导致。目前比较常规的处理手段是,西医认为神经受损,给予神经营养,比如,B12,或者直接给予营养神经剂静点,还有用B1B12加利多卡因穴位注射,这属于水针,属于中西结合的手段了。中医的话,主要就是各种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针刺,灸法,口服汤药,还有成药牵正散,刺络,还有一些外治的敷疗。效果不一。

  下面我来介绍几种疗效比较肯定的招吧,首先说说针刺吧,结合了我导师的针刺思路。大家上医院针灸科看看,特别是冬天,门诊的病人多数都是面瘫,经常能看到门诊外的凳子上坐的都是满脸针的患者,不错,就是面瘫患者。现代研究都觉得面瘫要多针浅刺,觉得多针能唤起局部神经恢复。所以能看到很多治疗中的患者都是光脸上就几十根针,没有见过的人,都觉得可怕,然后种下针灸很可怕的念头。通常面瘫会有一个发展期,就是刚得的时候,到第七天,会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然后是恢复期,正常在各大医院治面瘫的,大部份是在十五天以上才能好,个别能提高到十天左右,我们医院有一个许老师,针刺结合推拿能在十天左右搞定,导师常常说我们要多跟他学习,不是学习他的治病方法,是他的思路,他是我们都佩服的人,主要就是善于悟。其实在这里我最佩服的还是我导师,导师是一个不讲常理的人,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因为这样,导师发明了很多专利,很多专得都做成了产品,让患者受益。她教我的东西不多,但是足够我受益终生,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字,悟。导师的思路是,少针浅刺,平衡,二者结合,后来我们还加了两个字,有序。治疗过程从我应用的病例来讲,少则三天,多则七天,就能把面瘫搞定,或许我这里的病例还存在侥幸,沒有经过大量的病例去证实,但是可以证明的是,用导师的思路,能大大缩减患者的治疗过程。

  什么叫少针浅刺,导师对神经研究的很透,面神经在脸上有三个分支,无论你扎多少针都只能刺激到这三个分支,导师的思路就是,这几个地方,四个针就够了,上支是阳白,中支是牵正,下支是地仓,还有一个面神经的出口翳风。当然,导师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才考虑神经的节段的分布的。导师并不姓西,导师说她永远姓中。刺的时候,一针到位,不行刺,因为脸部血管比较多,捻转提插容易出血,容易给患者带来压力,并且也不利于神经水肿消退。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本来局部经络就不通,你在针刺的时候,还造成离经之血,加重了瘀象。这样不符合中医治病的目的。

  平衡,就是根据平衡理论,讲的就是,正常人,一边肌肉力量大,拉伸的力量就大,面瘫病人,有一边是偏的,不能光治一边。就像调天平,大家知道吧,一边重一边轻的时候怎么搞,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把重的一边慢慢减量,或者轻的一边慢慢加重。直至达到平衡。没有错,导师的思路就是,在患侧七分减,健则三分加。这样的话,能加快恢复速度,不容易留有后患。而且,一边减是很费力的,就像小时候玩那个跷跷板,你一个人根本玩不了,坐上去慢慢减重量根本就很困难,解决问题很简单,对面再增加一个人就行了。其实原理跟调天平是一样的,怎么能快整让他平衡。这个是关键,当然在应用的时候,度的把握很关键,很多人,一碰到面瘫,要嘛就扎脸部的一边,要嘛两边都扎,四关穴,两边都不会放过,这样不是不对,只是感觉对患者不够负责,辨证不够精细。导师常常说,现在很多医者看病,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好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患者,书上说的,别人教的,全上,最后患者的病治好了,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对于医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为没有总结,十年后可能你还是这个水平,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年代,迟早你会没有立足之地。总之,调平衡的关键就是度的把握,一般也就是在偏向最严重的健则加上一针,颊车。

  什么叫有序?在我们上小学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有条理,这样意味着你的答案能让别人一目了然。经历过考研的朋友们对这个应该深有体会,为什么呢,考研要考政治,政治对理科生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政治不仅有选择题,更有大量的问答题,分面还占了一半。那怎么办法,专门搞考研培训的老师会告诉你,不要怕,咱们有法宝,这个法宝是什么呢,就是条理。不管你背的好不好,只要回答问题的时候,标上一二三,让条理清楚些,批卷老师不会太为难你地。所以,有序是很重要的。你可能觉得我说那么多是废话,其实我就想说明一个道理,咱们医生跟病人治疗的时候,也要有序,能让患者看到一二三,这样患者才会有信心,才会对你产生高度的信任,高度的信任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

  怎么让患者看到一二三呢,就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对疗效产生一目了然,最好能让患者感觉到,第一天不想活了,第二天不想死了。面瘫患者的症状大多数都是一样的,我的处理方式就是,扎第一次,就要让患者感觉到明显效果,感觉到跟第一天比相差很多,有经难的医生就知道,其实面瘫最容易改善的是那方面的症状呢?是眼睛,是眼裂,刚得面瘫的时候,眼裂很宽。如果你给患者扎针的时候,口眼歪斜,口是最难改善的,常规手段你就治十天,也变化不大。咱们就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第一天重点在眼,睛明穴,眼眉双针遥刺,阳白,加上一个翳风,牵正,患侧合谷。就可以了。注意睛明穴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推开眼球,一定不能行手法,一定要一针到位。没有到位效果不好,再进针的话,患者会很痛苦。这样一扎,第二天患者照镜子的时候,会很明显发现眼睛能闭上不少,比第一天强太多了,这样患者信心一上来了,心理上,身体上配合度马上增高,焉能效果不好?这个差不多了,就可以治鼻子了,必要是加上一个迎香,同时应用平衡的思路,对侧也加上一个。治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解决嘴歪的问题。处理嘴歪的关键是平衡,少则健侧加一个颊车,多的话地仓,治疗后期可以加合谷,太冲。当然,还需要辨证取穴。有时候不一定是单纯的风寒,可能夹瘀,夹湿,夹痰

  去年治面瘫的时候比较多,那会儿导师还在出诊,那个患者,是我处理的,给了四天的针刺,在导师和指导下,第四天不来了,第三天就好了。

  还有可以针灸并用,就是在针完之后,加上隔姜灸,用大艾柱,稍厚一些的姜片,在患者脸上来回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配合的话效果更好。

  再推荐两个方法,一个就是用刚杀死的鳝血,直接敷在患侧脸上,据说效果很好,没有验证过,而且,在受制于取材。

  还有一个就是余浩老师得来的一个民间秘方,神效,用什么呢,皂角刺研粉,然后用纱布卷少许塞患侧鼻子。塞一两个小时,效果比扎针好,有时候甚至一天就好。皂角刺粉刺鼻,比较难受,还会流眼泪,我做艾条的时候加过这个药粉,在卷的时候,眼泪哗哗的。我觉得可以跟针刺配合起来,效果一定能很好。目前用这个方应用是用皂角刺10克,冰片1克,菖蒲10克,打粉。按上面说的方法填鼻子。这样一配合,穿透力更强,而且,寒温并用。还不至于对鼻子刺激太过。

  治疗面瘫期间,还需要注意保护脸部,均衡饮食。以上就是我掌握的这些效果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欢迎大家指点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