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那一日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生平: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1683—1706年),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西藏历史上最为传奇的著名人物,出生于西藏南部门隅之拉沃宇松,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洛桑仁钦仓央嘉错。是西藏历史上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所创作的多首诗歌,描写男女恋情,讽刺封建礼教,内容纯朴自然,富有民歌风味,脍炙人口,在藏族群众中广为流传。著有《仓央嘉措情歌》。 一. 每当听到有人提及西藏的时候,我内心就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她总是让我想起来那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为西藏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最有才华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一直流传至今,他的诗歌多为描写男女恋情,每每读起来让人有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文字是那样的清澈而直达心底。其实我对他并不是非常了解,尽管如此,可在我的内心深处,早已描摩出仓央嘉措的形象来,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面目清秀的男子,也许远离真实,但我固执地认定了他在我心中那个俊朗而又带忧郁的面容,在经殿香雾中若隐若现,以及穿着华丽的朱红僧袍行走在高原旷野中那孓孓而行的修长身影。 就是这样一个人所写的诗歌在西藏的上空荡气回肠三百余年,然而他在最好的年华却溘然而逝,只在这个世界驻足仅仅二十四个青春年华,给后世留下了一段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迷团。 仓央嘉措:一个诗人,一首情歌,一段传奇。 据记载:“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原籍西藏南部门隅地区。父名扎西丹增,出身于宁玛派咒师世家。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第巴桑结嘉措选为五世达赖灵童后,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藏历九月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受戒,同年十月于布达拉宫行坐床礼。康熙四十年(1701年),拉藏汗与第巴桑结嘉措不和,矛盾日益恶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拉藏汗派人诛杀桑结嘉措。事后,拉藏汗派人赴人北京向康熙皇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的经过,并奏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真正的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平日里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求废黜六世达赖喇嘛。于是康熙皇帝便下令将仓央嘉措执送北京。康熙四十五年(1706)押送北上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遁去,不知所终。” 关于仓央嘉措的死因,成了一个永远的迷。民间流传着比较广泛的三种说法: 传说一,仓央嘉措在押解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 传说二,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 传说三,仓央嘉措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 正史《圣祖实录》中记载:康熙四十五年,理藩院题,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拉藏汗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 我看过《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书中高平先生详尽描述了众多疑惑的答案,解答得似乎也合情合理,但终归是带有个人主观主义的成分,不足为信。 其实正史也好,野史也罢,一切的一切都早已消失在滚滚的历史尘埃中。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而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少动人心弦的不朽诗歌,以及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爱情绝唱,当时光穿越到今天再次吟唱仓央嘉措的诗歌,不禁让人深深地感慨,他是那样的虔诚,那样的热烈,那样的痴情,从而把爱情的佳话演绎成一段永恒的传奇,把爱情的诗章铸造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 而民间相传五世达赖喇嘛六十六岁时在布达拉宫圆寂,他手下便自作主张隐瞒了达赖喇嘛的死讯,他向外公布说达赖老了,加之年老病衰,需要每天在密室里闭关静坐,研习佛法,不愿公开露面。后来被人向清朝康熙皇帝告密,慑于清朝政府的威力,立即派人前往北京报告康熙皇帝,宣称五世达赖喇嘛已死十六年,其转世灵童已十五岁的消息,并请求朝廷宽恕,承认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这样他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而此时年仅十五岁的仓央嘉措,便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那个恢弘绮丽的布达拉宫大殿,每天从早到晚没完没了的诵经礼佛以及那高墙深院里戒律森严的生活使他非常厌烦,这让他极为怀念自己的童年时期在家乡那无拘无束的美好生活。于是他便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长长的假发,化名唐桑旺布,偷偷地溜到布达拉宫下的雪村,潜游于酒肆民家及拉萨的街头,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他写了一些诗歌,反映了他过着活佛和俗人的双重生活,其中有两首这样写道: 住在布达拉宫里, 是活佛仓央嘉措; 进入拉萨民间, 是荡子岩桑旺布。 住在布达拉宫里,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在拉萨的大街上流浪, 我是世界最美的情郎…… 其中有次他微服夜出布达拉宫和情人幽会,恰巧那天夜里下起了大雪,等到他黎明归返时将足迹印在了雪地上,被宫中侍者发现,于是风流韵事便大白于世。然而仓央嘉措坦然处之,直言不讳,他写道: 夜里去会情人, 黎明遇着大雪; 脚印留在雪上, 瞒也瞒不过去。 而这期间他相识了一位十分漂亮的民间少女——仁珍旺姆。从此便陷入了爱河,他以自己的真情挚感,写出了大量的讴歌人间的爱情生活的情歌。 在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年轻姑娘面容, 渐渐浮现心上。 是她让仓央嘉措心中的情爱被激发,被绽放。然而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应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对仓央嘉措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他是个僧人,是个活佛,是不可以有着尘世间的儿女情感。而以他的身份,从一开始这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我听过谭晶的《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歌词就是取自仓央嘉措的诗句,谭晶那宽厚而嘶哑的歌声似乎是在倾诉内心的苦闷心事。歌词后半部分则取自仓央嘉措另一首直白而令人寻味的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看到这首不由让我想起仓央嘉措同一时期的另一个悲情才子纳兰容若所写的一首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想念,但仓央来的那样直白而温情,而纳兰却是如此地绝望。初次相见总是那样的美好,而之后呢?或离开,或等待。然而这个世界总有一种思念让人撕心裂肺,可以瞬间击透任何一个人原本脆弱的心,只是仓央嘉措让这样的思念尽情释放,而纳兰容若则把它深深的埋在了心底。 其实见与不见已经不再重要,很多时候,爱情不过是一场独角戏而已。或喜悦,或痛苦,亦是冷暖自知罢了。文字也不过是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而已,而寥寥数句便足以令人顿感回肠荡气的震撼,亦如他的另一首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很多时候我总是在默默在心中哼吟这首诗,是那样地直白而虔诚,一种对爱情不离不弃的誓言,而仓央嘉措那种如此深沉的爱让人深深地被折服。而有时候我总在想,对于他这样一种身份来,那样离经叛道的行为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然而在世俗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当我们再仔细想想,那些曾经离经叛道的人有几个是落得个好下场,最终都是悲剧而结束。 或许这就是宿命吧,我们都无路可走,别无选择,倘若选择了背叛,那就注定了悲剧的一生。 可是仓央嘉措却是个例外,他的行为是那样的惊世骇俗,他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但这注定了他要经受痛苦的煎熬。作为达赖,他是所有藏民心中的佛,他不是凡人,却去追求凡人的生活。他本不该有七情六欲,却因此而乱了体统,为了一个女子,忘记了佛的谆谆教诲。然而,内心的矛盾与彷徨,让他最终喊出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看似再寻常不过却饱含挣扎和纠结的句子。 现实生活总是那样的残酷,很多时候似乎总喜欢捉弄人,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譬如苍央嘉措只想过那种最简单的世俗生活,却把他推上了那纷乱复杂的政治舞台;而他想要如同平凡人那样拥有最简单的爱情生活,却犹如水中捞月雾中看花一样,是那样地无奈而虚无。这种痛苦是无法表述的。“自理愁肠磨病骨,为卿憔悴欲成尘”当爱情的幻想最终破灭的时候,那颗曾经坚强而满怀希望的心在瞬间崩塌。 我突然想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阅历的加深,让我慢慢地领悟到,原来只有痛苦才是真正的人生。 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感情好好珍惜。倘若你还没学会珍惜,那么就让时间来教会你。流年似水,爱情在时间的河流中中淌过,看似不留痕迹,却带不走激情,留下隽永。时间给爱情以沧桑和厚重,在时间流逝中,我们都已经经历过,于是,懂得了珍惜。 很多时候当我看到苍央嘉措情诗的一刹那,我总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自己刚刚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内心暗忖:难道爱情真的就像别人所说的那样,是每个人难以逾越的宿命?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那部电影《王者之心》,那样一个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当看完的时候我猛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当电影里主人公领悟到爱情的真谛的时候,他的生命已经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而我的脑海里深深记得:我不知道生命是否比死亡更伟大,但爱超越了这两者……宿命无可选择,爱战胜一切! 或许正因为这种穿越生死的爱情,给我们以希望和温暖而活下去的力量。或许正因为这样爱情才显得神圣而弥足珍贵。 有些感动自己知道就足够了,亦如有些思念默默放在内心深处就好。那样深刻的体验,或许一辈子都无法忘却,因为经历所以美好。 每首诗,每支曲子,如同人一样都有着各自的灵魂,而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当深夜的时候我总习惯在孤灯下听那首《仓央嘉措情歌》,歌词取自《那一夜 那一天 那一月 那一年 那一世》,不同的歌者,不同的演绎。当我听到吴虹飞的歌声感觉有着莫名的感伤: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一首诗朱哲琴在她的《央金玛》专辑中同样也演唱过,歌曲名为《信徒》,更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显然她并不适合唱这首诗歌。 我更喜欢那个藏族青年歌手用藏语演绎仓央嘉措另外一首诗歌:“……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住在布达拉宫,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我是浪子宕桑旺波”。他是声音如天籁之音那样纯净,只是感觉太过悲情,有种直击心底的心疼让人无法阻挡。 世人传诵吟唱他的情诗,疼痛他莫测多厄的命运和纠结跌宕的情感,感动于那文字中流露着他内心的高洁和虔诚。而却用特力独行的入世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内心深处出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我问佛》这首诗,具有深刻的佛教哲理,他如同布道者一样默默地传递着自己参悟的思想: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一直一直以来,我不断地搜集关于仓央嘉措的资料,直到有天我无意中发现有人将这首诗续了下阕,我依旧被深深地感动了,没想到还有痴迷到如此地步的人,竟然可以把诗写得是那样入情: 这一世 我超脱灵魂的羁绊 转世轮回 只为再度与你相恋 这一年 我寻遍万水千山 蓦然回首 却已是沧海桑田 这一月 我扫尽菩提落叶 不为续佛缘 只为断了痴念 这一日 我埋葬前尘往事 再修梵行 奈何我心,已乱了千年 如今西藏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这个绝世活佛,在其不长的一生中,给我们演绎了一场浸透着苍凉、温暖、绝望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 三. 一个在去世后的几百年中,所有藏族人热爱并崇拜的人。 一个如阳光般的少年活佛,是注定了要与日月同辉的人。 一个只看一眼他的文字,却让人扼腕叹息百转千回的人。 这便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如同烟花般在西域上空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我无法想象一个出家人竟然可以写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诗,更不会想到他笔下会流淌出像“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如此这般浪漫奔放的诗句。然而我仔细一想,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也是一个如同你我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只不过命运不凑巧地把他推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已。 当爱来临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世间的一个凡夫俗子而已,一样会为爱痴狂,而他内心或许并没有忘记自己还有着另外一种身份,所以他只好将爱写进诗里,让后人看见自己的内心是那样的痛彻肺腑,是那样的矛盾,是那样的无奈。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那些生来比别人能力强的人注定是要经受痛苦的煎熬和折磨;而仓央嘉措又何尝不是呢?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着和仓央嘉措相似命运的人如唐后主李煜和南宋皇帝赵佶,最后都成了政治和权利的牺牲品。 而身为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他内心的欢乐和悲苦别人无法想象,可这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他怎么做取舍,他的人生注定无法圆满。即便他拥有如此之高的位置,依旧要为自己所做出的取舍付出沉重的代价。正如后人感叹:如此高贵的地位,却换不来简单的爱情。 我以为,尘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这种痛苦的煎熬和折磨,不是其中人,怎知其中味? 三百多年前,这位年轻多情的诗人,面对对自己那身不由己的处境,痛苦地写下这充满矛盾的诗句: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或许正是这种挣扎与矛盾最终夺走了诗人的生命,可对于诗人而言,死亡的那一刻终于可以逃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获得永远的平静。 或许上天不愿再让仓央嘉措遭受痛苦的煎熬,抑或是他太过才华横溢引得上天都嫉妒,所以上天早早地把他召唤到天堂去了吧。 很多时候,从此生死两茫茫,也不见得不好,于此便断了心念。或许这样就再也没有痛苦了,至少对于仓央嘉措是这样,也算是解脱了。我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