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惧修省实为安身之道

 海纳百川的图书馆 2011-01-03
    
  忧患意识是贯彻《易经》始终的核心思想,强调的是居安思危这一做人准则。恐惧作为《易经》《震》卦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忧患意识而生,为推天道以明人事而来,揭示的是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处世道理。孔子在《震》卦的彖辞中说: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精深透辟地推演了这样一种心理行为规律:一个人惊惧于发生于他人、它处的灾患,担忧更大的灾患降临自身,惊远而惧迩,防患于未然,恐惧修省反身修德,涵养震来虩虩,笑言哑哑的素质,就会因恐致福,由惧得亨,避凶趋吉。

  正因为惊远惧迩恐惧修省是一条异常重要的防患避祸原则和方法,北宋诗人林逋强调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南宋《周易集说》注解修者,修敕其善而进之也;省者,省察其不善而改之也。元代《周易本义集成》也有修其所未为,省其所已为的诠释。可见,君子惧怕自己的言行违背道德、法规和纪律,因而戒慎警惧地加以修省,以免言行招祸致患,并非胆小怕事的怯懦,也不是缩手缩脚的束缚,而是一种时时体味于心的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戒备警惕心态, 一种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的清醒自律境界,一种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立德保身大智慧。所以,清代魏裔介在《琼琚佩语》中说: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前人重视恐惧修省,还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孟子认为人性善 “皆可为尧舜 荀子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看到人性无善无不善”, “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墨子则感叹人性如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于每个人既有望向善,也可能为恶,天性好比种子,既能长成香花,也会长成毒草,所以应当警惧防范, 去恶从善,日新其德 “德者得也 有德者不仅可以得亨、得吉、得福,还可以得道、得民、得天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管理着一定的资源,既可以造福群众、报效国家,也可能毁灭自己、祸害家庭。惟有时时处处保持对人民地位的敬重,对权力风险的戒惧,对自身弱点的警惕,对外界诱惑的害怕,对坐牢杀身的恐惧,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才能防止胡作非为、身败名裂、祸国殃民。从这个意义来讲,用以修省之恐惧是警示钟,是防腐 去污粉,是护身符,藉由恐惧之修省是立德,是从善,是去恶,是免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