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一个智者与狂人的故事

 mcy7607 2011-01-03

(据《上海译报》  戴围城编译)

无双魅力与恐惧博物馆

在哲学范畴内,20世纪与19世纪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由于一个令人敬畏的名字:

尼采。正是在上个世纪后期,他撰写了一批精彩绝伦的著作:《偶像的衰微》、《瓦格

纳案件》、《基督的敌人》、《戴刺冠的耶稣》,在他发疯之前,还完成了被称为“天

鹅绝唱”的《权力的意志》。没有任何一部哲学著作在当代思想铭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迹,

产生如此众多分歧深刻的解释。

既是天才作家,又是“怀疑哲学”的创建之父,尼采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抨击传

统观念、推翻偶像、透过表面现象揭露自觉或不自觉隐藏着的真相时,难免惊世骇俗。

瓦格纳与荷乐美

尼采1844年生于被普鲁士吞并的萨克森,5 岁丧父,他与妹妹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

他在波恩及莱比锡取得骄人的学习成绩后,在莱比锡大学主修传统哲学而摒弃了神学,

25岁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

有两个人对尼采的一生关系重大:这就是瓦格纳和荷乐美。

1869年5月17日, 尼采拜谒了他一直仰慕的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当时后者已56岁,

享有盛名,天才横溢,魅力四射,和李斯特的女儿、漂亮的柯茜玛住在湖边的华宅内。

尼采被夫妇俩迷住了,系之念之,是他写信与拜见的唯一对象,并竭尽心智为他们的

“案子”奔波。这种传奇般的友谊从未中断,人们常把他们的不和归因于哲学甚至政治

上的分歧。真正原因却平淡得多,尼采总认为瓦格纳的音乐是用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

而瓦格纳虽然真的爱尼采,方式却很笨拙:有一天他为了称赞尼采,说他在自己心中的

地位在“妻子与爱犬之间”。

1879年,已病魔缠身的尼采终被大学解聘,靠朋友为他争取到的微薄退职金开始游

历生涯,同时写作不辍,这是他可怕的头疾发作时留给他的最后乐趣:《旅行者及其影

子》(1880年)、《曙光》(1881年)、《愉快的知识》(1882年)。1882年5月, 尼采在罗

马遭遇了他第二次伟大的激情:他于4月25 日在圣·皮埃尔大教堂认识了光采照人、教

养有素的鲁·荷乐美,26日就向她求婚。在约一年时间内,他们一起旅游,促膝长谈。

荷乐美当时20岁,许多男人拜倒在她的裙下,有知名的里尔克、弗洛伊德。她无疑爱尼

采,但并非爱情,只是欣赏他超俗的才华和心灵的高贵。但有时尼采又使她厌倦,他的

严肃令她害怕。当他们的关系最终断绝时,尼采声称他“蔑视生活”。正如他的传记作

家库尔特·保尔·杨斯在1984年出版的《尼采传》中所言:由于两人分手,尼采失去了

摆脱可怕孤独的最后机会。

尼采死于1900年8月,生命的最后10年是悲惨的, 麻痹性痴呆症完全控制了他,早

年在妓院感染上并折磨他多年的梅毒也已到了晚期……

众说纷纭话尼采

尼采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吗?

一种看法认为,尼采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结束了19世纪,并在20世

纪开了一个如此好的头,直到今天,他的主要哲学命题仍无障碍地在现实精神中再现。

首先是“对世界伟大幻觉的终结”。整个一部德国哲学史,从莱布尼茨到黑格尔,

都把精力用于构筑庞大“体系”和作“伟大的叙述”上,尼采却要求人们有一种零碎的、

不连贯的思想,怀疑一切哲学命题均为错误和虚假的。其次是“上帝之死”。这一命题

看似荒唐:如果上帝存在,他就不可能死;如果不存在,又如何结束他的生存? 但尼采

这儿是指“世界的醒悟”,即抛弃基督教的信仰。最后是无意识的发现和“宇宙的危机”。

另一种看法承认尼采对西方当代哲学的支配地位,但对“能创造未来,却仍受历史

束缚”的现状表示不满,矛头主要指向尼采的非理性主义、非道德主义和唯美主义。这

种观点认为,尽管尼采比其可笑的继承者更有价值,但和尼采决裂是与那些继承者决裂

的首选方式。说到底,是到了走出19世纪的时候了!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