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背媳妇”背后隐藏的秘密电视剧《西游记》中,猪八戒喜欢上高老庄高美女,想娶她为妻。由于他不是“官富二代”,贪婪的高太公不答应。好个老猪,利用法力装神弄鬼,呼风唤雨,让高老庄患上了“恐猪症”。 幸亏唐僧取经团到来,孙猴子扮成高美女,让“猪八戒背媳妇”回云栈洞。老猪当了冤大头,不知道背上的是块“孙石头”。在幽默的曲调中,摇摇晃晃背着媳妇儿在山路上穿行。好一个猴子,使了个坏心眼,变成个“千斤坠”,把八戒“调戏”得趴下去,乖乖缴械投降。后人给了八戒一个中肯的评语:猪八戒背媳妇——吃力不讨好! 猪八戒为什么会摔得这么惨?因为他心中有美女,放不下,所以给“美女”折磨得趴下去,可见“美女”的杀伤力。 在西游记原著中,并没有“猪八戒背媳妇”的情节。孙大圣变成高小姐,在闺房中等待郎君,老猪进来后便要亲嘴。老孙告诉他,“父亲”请来齐天大圣来降他,老猪一听吓得尿裤,赶紧穿衣逃命。因此,不存在当冤大头背媳妇的故事。 西游记中,老猪没有背媳妇,孙大圣倒有两次学雷锋“背媳妇”的故事。 第一次在莲花山。妖怪叫金角、银角大王,原是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子,偷偷跑出来过把瘾,也想尝一尝“唐僧肉”的味道。 要想吃肉必须动脑筋,尤其是必须降住孙猴子。妖怪变成一个脚受伤的老道士,趴在路边直磕头。唐僧动了慈悲之念,要老孙背他走路。老孙火眼金睛,识破妖怪的伎俩。这次他没有像打白骨精妹妹一样的冲动,主动背起了妖怪。 他一边背,一边在琢磨着怎样收拾妖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妖怪知道他要使坏,便作起移山法力,调动万恶的“三座大山”将老孙压住了。好大圣,被“三座大山”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想甩掉却没有那个本事。 第二次,在红孩儿的地盘钻头号山。红孩儿这个小妖,别看他身小年纪小,阴毒手段、阴谋伎俩不小,在西游记中无出其右者。 红孩儿为抓住唐僧,变成小孩吊在树上。老孙服从师父的命令,再次当上“雷锋叔叔”,背着小妖走路。老孙是个直心肠、直脑袋的主,对付“猴背上”的对手,只会“掼杀”一招,就是将妖怪摔死。他没有吃一堑长一智,上次“掼杀”妖怪没有成功,这次能如“猴愿”吗? 红孩儿使出“千斤坠”法力,想压住孙猴子。老孙这次有了准备,在敌人没有发力之前,心中大怒,“抓过他来,往那路旁边赖石头上滑辣的一掼”,妖怪一见不好,早跑到九霄云外。 孙大圣学了两次“雷锋”,助人为乐,却惹得一身骚,不仅没有消灭妖怪,自己反被妖怪压住,师父又被抓走,徒唤奈何! 有了两次教训,第三次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孙冷眼旁观,干脆不背了。他们师徒来到一处黑松林,见到一位半截身体被埋在土里的美女。老孙知道是妖怪,但是不可说,也乐得不动手,让师父用白龙马驮着。正如猪八戒的经典语言,“曾被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 孙大圣身上不背,其实心里还是背着,这就是悲哀!他最初被如来佛祖用五行山压住五百年,后来得脱真身,有形的五行山虽然没有了,无形的五行山依然背着,再加上“三座大山”等障碍,老孙是背得心力交瘁,没得解脱。 本来,只要背得起就能放得下,偏偏老孙比较偏激,始终没有找到放下的途径。他采取的都是非常偏执并且简单粗暴的办法。 一是自以为是。火眼金睛能辨别妖怪,这是他的长处,但是如何消灭妖怪,关键要看智慧,而不是蛮力。每一次,老孙对付背上的妖怪,都是蛮力。 二是方法简单。想将背上的妖怪消灭,老孙只会“掼杀”,这是小孩子都能想到的方法,抓住妖怪,找一块石头,往石头上狠狠一摔,妖怪没摔死,孙猴子变成了“破罐破摔”。 三是自我孤立。这么聪明的孙猴子,难道平时不会向师父师弟们讲讲降妖除魔的办法吗?难道不能统一协调内部的团结,一致“抗日”吗?每一次背上妖怪,都是自己想办法,最终都是没办法。 从最初“孙猴子背妖怪”,到最后“白龙马驮妖怪”,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让老猪、沙僧来干这种低档的活? 西游记是一部修炼身心的故事,这些妖怪是人的“心魔”,即是取经团队的“心魔”。心魔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菩提是什么?是觉悟也是智慧,当一个人修炼到一定程度,突然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沿途“一老一小一女”的妖怪,代表了人世间所有的烦恼,必须由孙大圣和唐师父一起去克服,尤其是老孙。降伏妖怪,需要“孙猴子来背”和“白龙马来驮”,必须消除“意马心猿”。一个人如果意马心猿的话,是永远到不了灵山的。 有一个禅宗故事,两个云游僧是师兄弟,一天结伴外出,这时刚好大雨初晴。 师兄弟说笑之间,看到前面一位姑娘站着犹豫不决。近前一看,原来是被一个大水坑挡住去路,过不了。 姑娘只能求助两位僧人,“师父,能否帮我趟过这个水坑?”师弟吓得脸红发抖,连连摇手说,“这哪能行啊,我们是出家人,不得近女色,如何能背你过去?” 师兄却坦然面对,对姑娘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姑娘别怕,我来背你过去。”说完,伸出双臂将姑娘背过了水坑。 师兄弟继续上路,一路上,师弟一直不搭理师兄。当夜晚借宿准备入睡时,终于忍不住质问师兄,“出家人要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等,尤其是戒女色,你刚才所为就不是出家人的行为。” 师兄开始一愣,听后微笑地说,“你讲啥啊,你是说刚才背那位女施主的事吗?我早就将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你还没有放下,说明你心中有杂念啊。” 师兄的“标准答案”,是解决孙大圣“学雷锋”没有学好问题的答案。背上美女也行,背上大山还是大象也行,不仅要从外在上放下,也要从内心上放下;既不能简单粗暴放下,也要讲究方法放下。 一位富翁背着金银珠宝去寻找快乐。他跨越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快乐。有一天,他沮丧坐在山道边,见到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乐呵呵地从山上走下来。这位仁兄请教他,“我很富有,但我并不快乐。你说说,为何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重的柴草,开心地擦去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 富翁顿时开悟了,自己天天背着巨大财富,犹如“三座大山”,压着自己喘不过气来,成天忧心忡忡,哪能找到快乐?于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不仅拓宽了他的心灵,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我们对于功名利禄,是放不下的;对于悲欢离合,是放不下的;对于子女眷属,是放不下的;对于善恶得失,是放不下的,等等。 放不下怎么办?佛法无实无虚,放下的也不对。著名禅师马祖道一说,放不下就提起来。现在是,我们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 尤其是在职场上,我们面对嗔恨嫉妒、忧患愁苦、各种压力,应该通通放下,放下就是快乐。面对责任公理、慈悲心愿、正义正气,应该通通提起,提起就是快乐。每个人,要像一只皮箱,当提起时,能够提得起;当放下时,能够放得下。 放下就是快乐。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美好的春花秋月,何愁没有清澈的溪流泉水,何愁没有快乐的掌声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