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意志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育则维善余言 2011-01-07

德意志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2009-10-27 22:38:56)
标签:

德国工业化

分类: 德国工业史

 

 李宁

1、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转变。使手工生产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渡,给人类的生活条件、社会联系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也由于工厂体系的引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德意志空间里,菜菌河流域以及个别地区,1784年已开始接受英国的新技术,人们在杜塞尔多夫建起了一家运用蒸汽机的棉纺织厂,而且有人甚至于1792年公上西里西亚还建起了一家炼焦厂,但是,所有这些不过是一种还处于从根本上讲由农业决定的环境中的斑晶而已。这些成就并不足以引起一场技术革命,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原始工业化的开端。

 

2、普鲁士改革

普鲁士改革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机构的现代化、废除农奴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改革等。本文着重介绍废除农奴制改革及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改革。

 

2、1 废除农奴制改革

    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涉及面最广泛的改革,因而也是一场真正的社会改革。这场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法令和措施,使广大农民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中,从封建活役制度的枷锁小解放出来的改革运动,在德意志历史上也被称之为“农民解放“运动。

    两位首相任期中颁布的法令构成了这场改革法律上的内容。首先,在斯泰因首相任期内(1807年7月至1808年11月),通过1807年10月9日颁布的《关于放宽土地占有条件和自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人身关系的软令》,规定了自1810年圣马丁节起必须废止一切人身隶属关系,货物交易完全自由以及职业自由。任何人,无论是贵族、市民还是农民,都能自由划分、抵押、买卖土地。因此,从原则上讲,“农民保护”已被取消,对小农土地的归并也成为了可能,尽管需经国家批准。这个著名的《十月敕令》标志着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开端。随后斯泰因又颁布了多项有关“农民解放”的法令,如1807年l0月28日颁布的《关于废除国有土地上农民世袭人身隶属关系的法令》、1808年2月14日颁布的关于限制容克贵族随意侵吞农民土地的所谓《二月法令》等。

    而在哈登堡任期(18lO年10月至1822年11月)内.容克土地贵族反对派的力量已经集合起来。这个集团出于利己主义动机,顽固地捍卫着现状。他们将封建土地所有权、徭役制度以及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都解释为“私有财产”.并要求每一种让步都必须让农民付出昂的代价。因此,现代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原则现在却首先给封建权利带来了好处。这种利益上的要求,通过地方等级机构,通过他们个人和家庭上的关系,迅速地组织起来,也自然地渗透到政府官僚阶层中。因此,哈登堡尽管在继续着斯泰因的改革路线,但是,他现在必须考虑到这个迄今为止一直是最强有力集团的抵抗。1811年9月14日颁布的《调整敕令》,表明哈登堡向容克贵族反对派的一种屈服,因为这个敕令提出的所谓以“赎买方式”来解决农民封建义务的规定,是明显有利于贵族的。根据这个规定,农民们必须用土地转让或缴纳现金的方式来补偿庄园主。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将这场“农民解放”运动的历程延缓了半个多世纪。

    这场全面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改革,使普鲁士在瓦解封建农业秩序方面成为了全德意志的先锋。正是这个德意志邦国的国家机器,最先贯彻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原则,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千年传统.因此,这不仅从政治上增强了国家中央权力的力量,而且也从经济上使这个国家中央成为了这场改革的最大得利者。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农业资本主义的胜利,结全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这场。农民解放”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经济自由主义原则为方向的,这也是普鲁士这场大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释放所有的生产创造力和个人力量正是改革者的首要目的。从法律上讲.它反对所有封建财产所有制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取代这些束缚的是经济自由。对于被解放者来说,每个人都得根据“个人自由行动原则”来发挥他个人的潜力,以便能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他自身的位置,并尽力填充它。竞争是属于这种自由的,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推动个体发挥效能的手段和条件,同时也是对社会整体产生实用性的手段和条件。随着行合制度的彻底废除和工商业自由的宣布,当农民能通过“赎买”封建义务的方式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后,也就同时获得了人身自由、结婚自由、买卖自由、择居自由、择业自由。这种种自由,以及所带来的胆量、能力、成效、流动灵活性,开始了一个逐渐取代那个由出身决定社会地位的世袭等级社会的进程。当然,这在普鲁土,还是一个极为缓慢、曲折、艰难的进程,但它的冲击方向无疑已被确定了。随着农民被放逐到市场上,普鲁士也开始被导向了一个讲究效率的职业化社会。

 

2、2 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改革

被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指出;  “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因此,接受教育是入的自身目的,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因此,一种崭新的教育和科学的观念——“新人文主义”的观念——得到了贯彻.整个普鲁土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这场普鲁土教育体制现代化的实践中,改革家们在高等教育中将大学与专门学院区分开来的,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又将国民学校与人文中学区分开来,也将普遍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分开来;在教育方法上,则将教师授课(Vorlesung)与大学生研究式的学习(Seminar)区分开来。唯有一点是没有区别的.那就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在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国民教育的承办者和资助者的情况下开办的。在“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的国家”的口号下,一种既复杂而又具有德意志特点的教育体制建立起来,它对德意志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启蒙教育学思想的指导下,为贯彻普遍教育的原则.一个遍布全国的公立学校网建立起来。这种公立学校(Volksschule)是公共性质的学校.但从机构管理上讲是属于地方性的。它在财政方面要由地方政府负担75%的费用,此外、才是国家财政提供的资助和父母为子女缴纳的学费。国家规定的学费之低.实为世界罕见。在乡村,平均学费每人每年为1.90马克;在城市,每人每年为4.30马克。它最初只是八年一贯制的学校,以后又分为一种四年制的国民小学(Grundschule)与五年制的普通中学(Hauptschule)。一位儿童在]o岁读完小学后,至少得在这种五年制中学里受完教育,才算完成了受教育的最基本义务。当然,若有条件,他也可以选择学制更长、更正规的人文中学或实验中学就读。

    九年制的人文中学(Gymnasium)是根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纲领,在旧有的拉丁学校(以教授拉丁文为主)的基础上,由国家新建起来的。国家任命校长,并负责向这种中学提供全部财政上的资助。但学费高昂,每人每年高达48马克.因而往往是富家子弟才能就读的学校.这种学校的教师由国家进行考核和聘任.同时他们也成为了国家官员(Beamten)。唯有这种正规的国立中学毕业考试的合格生,方能进人大学。在普鲁士,这种中学由1816年的91所发展到1864年的145所。

    强调技术实用性的六年制实验中学(Realschule),则是交由城市市镇当局来筹办和管理的。由于学费上的特别要求,也首先成为了商人和企业家子弟们的一种学校。它集中开办技术、建筑等专业,并为技术高等学校提供生源。但这种实验中学是在1859年才正式纳人国家教育体制之内的。

    从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半个世纪里,整个德意志,首先是普鲁土,已经完全形成了一种互有区别的、三分轨制的中学教育体制。据统计,1816年普鲁士10岁以上的青少年已有60%在读,而到1864年这个比率已上升到94%左右。l 871年,全国文盲仅占总人口的12%,其中大多数属居住在乡村中的老年妇女。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甚至与英、法相比(英国人口中此时还有30%的文盲.而法国人口中还有24%的文盲),德意志在国民普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领先成就也是不容置疑的。

    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国家还大力开办成人职业学校。涉及各行各业的成人技校(大都属夜校性质)在1855年的普鲁士已达232家。同时,为着眼于未来工业化的发展.国家在1821年开始兴办起三年制的综合型技术中等学校和商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实验中学毕业生能在这类学校继续深造.这类学校到1860年已有30余所。也正是在这类学校的基础上才建立起一批技术高等学校和商学院,这些高等性质的学院主要吸收的是实验中学的毕业生。总之,这是一场根本性的革新、它对于德意志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德意志工程师的职业化与组织化的形成,正是这种发展的结果。

 

    此外,普鲁士政府还出面组织年轻官员、技术员、工程师去外国,尤其是去英国和美国访问学习,组织定期性的工业博览会,发行科技杂志.协助工商业部门组织职业联合会.如“德意志工程师联合会”、“德意志工商联合会”等。正是这些半国家性质的联合会在传递信息、介绍新知识、分派奖学金、加强生产实践上的技术人员与理论家之间的联系方面所做出的大量促进性工作,才有力地推动了工业技术上的进步。

 

3、关税同盟的成立

当然,普鲁士国家为德意志工业化进程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当数在它的领导下于1834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因为它在民族没有达到政治统一的条件下,已事先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它通过货币协议和一种新的贸易权,促进了法权与货币上的平衡;它缔结了大量有利的合同,达到了对外关税的保护,内河航运的免税、以及内部市场的减税,因而也为整个德意志空间的工业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机器说到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由于关税同盟的领导者普鲁士,为了容克的利益,在与英国的谈判中进行了一场交易:在英国向容克打开谷物巾场的同时,作为交换条件,关税同盟区域也得向英国工业品打开市场。这就使德意志的纺织业,在英国的纺织品占压倒优势的竞争压力之下,陷入一场危及生存的危机之中,也因此从根本上阻碍了在德意志走出一条类似于英国式的道路,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