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简答题)资料 一、《为政以德》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而现代国家则强调以“法”为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题建议: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治国以“法”重,则是 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
2.[课文解读]第三大题: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题建议: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与法治间的对比来探讨,摆正“法”与“德”间的关系。
二、《克己复礼》 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在这两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答题建议: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注:本文中的“礼”指社会典章制度“标准”,就是用戒律信条和礼义文貌“规范”君子。本文中的“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就是用情感感化人心,教化人心。 (2)这里所说的“仁爱之心”当如何理解? 答题建议: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画线句子与现代人主张张扬个性与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 答题建议:内仁外礼,礼是外部的规范,可视为社会集团的规范、约束、纪律。从辨证入手。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课文解读]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答题建议: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2.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 (不超过15字)。(4分) 参考答案: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四、《仁者爱人》 1.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子曰:“……” [课文解读]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五、《君子之风》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2.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③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上面几个文段都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但是在情感涉及的对象(或心境)的表述上却有所差异。请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①是一种心境的自由。孔子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洋溢着内心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人格的自我建立──人生的大快乐,更是一种对精神的追求。 ②对颜回的真诚地认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德,体现了儒家在艰苦的物质生活环境中致力于追求“仁”的精神。 ③孔子对自己的充分肯定,三个“忘”,把孔子对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十分传神,更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六、《周而不比》 [课文解读]“久而敬之”的“之”指代的对象到底是谁?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不”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七、《诲人不倦》 1.[课文解读]孔子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答题建议: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后者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3. ①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 ①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②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八、《高山仰止》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启示1: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地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启示2: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九、《沂水春风》 [课文解读]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可能理解: 一种理解: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另一种理解: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沂水春风》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答: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的几种解释:(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几种解释中,前两种均有一定说服力,较为直接的应该是第一种。另外,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三子的不满。 十、《中庸之道》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答:“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孔子阐述的观点对今天来说有何意义? 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点)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没有发生过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火仍然不断,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孔子的“和而不同”倒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意义的原则。这就是其积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