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道士潘师正和他的理论思想
一、生平事迹 潘师正(585—684),唐赵国赞皇青山里人[1],字子真。道教上清派或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师。出身仕宦之家。自幼熟读六经,并得母口授《道德经》。年十三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名于世。后入道,曾随师傅王远知(528—635)至茅山。后迁居嵩山双泉顶,再转逍遥谷。隐居山中50余年,享寿整整100岁。 关于他做道士的经历,在周圣历二年二月八日(699年1月14日)刻碑立于今嵩山老君洞[2]南,由当时的雍州司功王适撰文、他的弟子中岩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抄写的《唐默仙中岳体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文并序》[3]有相当详细的记述。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四个场景: 大业云季,回手谢俗。启金丹之术,祈玉清之台;却粒而练肌,鬻菁以虚藏。时升玄真人王君居在茅山,乃负笈潜往,结草幽居,受秘录于金坛,奉玄文于石室。 “云季”可能是“末季”之讹。“大业末季” 大约相当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到十四年(616—618)之间,潘师正这时入道,年龄不小于30岁。据《旧唐书·隐逸传》,王远知“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召见于涿州临朔宫,亲执弟子礼,问以仙道事。炀帝归朝,扈驾洛都,奉敕于中岳修斋仪,复诏移居洛阳玉清玄坛。唐太宗为秦王时,亲授三洞法策于官邸。太宗即位,以疾固辞还山,时人称为‘王法主’。敕于茅山造太平观居之。”“乃召洛州资给人船,并施法服。敕润州于旧山造太平观,赐田,度道士二十七人为侍者。”唐太宗即位于高祖武德九年(626),如果王远知当年就去了茅山,那么潘师正拜他为师时至少有40岁,并且名列于27名道士之中。王远知在茅山教徒弟统共只有10年时间。潘师正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所受的耳提面命不会少于5年。 2、回嵩山修炼。文曰: 王君指以所居,告归中岳。于是漱阴屿之双泉,庇阳崖于二室。寝冥孤窗,垂将十年。或至历群岩以选胜,得逍遥谷者。于是因林而结茅构,冥寝五纪。 潘师正在45岁或许快50岁时到了嵩山。先在双泉顶住了差不多10年,再转逍遥谷,在那里住了差不多50年。 上元三年(676)天皇大帝幸洛都,稀嵩阜,谒三元之洞,征六甲之图。尊师以道有所申,贵有所屈,竟不膺命,对以无为。 第一年,李治到了洛阳,请92岁的潘师正来见面,被婉拒。 后年(678)巡豫许京,属想太室,愿言霄极,佇降云轺。师仍爰几,谢以幽疾。 第三年,李治到了许昌,请94岁的潘师正来见面,仍被婉拒。 至调露元祀(679),月惟孟冬,天子乃清碧瑶之坛,访皇人之道,会师于嵩阳观焉。时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潜光宝纬,霓装羽从,斋心致谒。 第四年的十月,李治父子一同到嵩山嵩阳观接见95岁的潘师正并送他回去。他们见到潘师正住的地方是: 鸿崖艴以抗室,赤松森而环阶。药锈绝烟,无若火化;林扉拥雾,有同巢居。 会见的过程和后续的动作是: 天皇乃幸结茅,御蟠木,访天人之际,究性命之元,欣然顺风,叹以颓景,爰制有司,就师立观,即于逍遥爰谷,建隆唐焉。神皇雅尚仙图,每洒心咨道。尝致书曰:九宫神秘,顾已通其大纲;太一紫房,犹未解其深旨。尊师微言冲答,秘世莫闻。 李治下令为潘师正建一座隆唐观,太子李显则写信向潘师正讨教,得到了回信。 明年(680)仲春,上又以乘舆步輦,致师于洛城配宫。天子侧席斋宫,虚衿宣室。寻而瑞节言旋,攀石粱之幽阻;神眷动思,赋瑶池之浩歌。乃降制命,以嵩阳观为奉天宫。苑接隆唐,地邻爰谷;左辟仙游之路,右启浔真之门。大帝于是排阊阖,御嶙峋,并中侍,肃外臣,若忘天下,窅然逾旬。 过了三个多月,第五年的春天,李治终于把96岁的潘师正接到了洛阳。潘师正不肯久住,李治为他送行,还写了一篇赋。接着便下令把嵩山嵩阳观改建为奉天宫。完工后李治亲自在那里住了十多天。 后年(681)复降师于金阙亭。神皇亲馔金鼎而献玉厨,允执天师之礼。又以功德事咨祈景福,乃于太子甲第建弘道之坛、老君寿宫立玄元之观。二名禀于师口,双榜题于帝笔。 第六年,李治又把97岁的潘师正接到了洛阳的金阙亭。李显给他送饭,行弟子礼。为了邀福,李治下令建道坛、道观各一座,由潘师正命名,他亲自题写。 其后乘舆屡陟山宫,必嗽口墅之间。尊师深视绝景,不降河宗之居。 这以后李治几次去嵩山,潘师正没有再到洛阳。 永淳元年正月乙未(682年2月13日),崇翰风霁,乙夜云灭。忽而有闻,若万籁聚。徐而听之,则五音和,非太常之乐声,即玄都之仙韵。中使具以状闻,帝曰,潘尊师其升乎?即日驾幸奉天,上谒虚室。帝子扈跸,王姬陪辇。 第七年的正月初一,李治得到了一条异常的信息,以为98岁的潘师正升天了,马上带着皇子和后妃们去了嵩山奉天宫。当然是虚惊一场。 浔而高宗厌世,乘彼白云;我师宁极,独守玄牝。 第八年(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逝世,两个好朋友只剩下潘师正一个。 4、升仙。王文曰: 后年(684)季夏一日,谓弟子曰:吾获保兹岭,于今五十余年,灵异在谷,仙鹤满野,俾吾不接万乘之尊,亦庶几乎轻举矣。是朔之夕,辰象丽天。翌日师曰:吾其蜕矣。乃阖门入静,端坐焚香。月至于望,日临于甲,命香水,投青符,浴兰房,披絮褐,曰反吾静矣,亭午将化,留此十旬,归吾石室。乃遗形爰景,济神幽炎。 第九年的五月,潘师正对弟子们说,我在此修行50多年了。要不是皇帝眷顾,我就已经升天了。六月初一夜里的星象很好,第二天潘师正说,我该化解了。他把自己关起来,一直端坐到月圆的那一天[4],他对弟子们说,到中午我就走了,你们把我的身体在这儿放100天,然后搬到我的石室里去。 圣神皇帝闻而兴感,乃降宝命,式谥松扃,曰:去年幽晚,轩皇之驾不追;今岁秋宙,广成之居又寂。以此哀悼,情何可任?赠太中大夫,追谥曰体玄先生,昭国礼也。 刚刚即位的中宗皇帝李显赐给了潘师正“体玄先生”的荣誉称号。 王适的文章记录了潘师正常说的一句名言: 大丈夫业于道,不能投身霄岭,灭景云林,而疲疴此山,以矮世主,吾之过乎! 并且说他曾想“东求蓬莱,孤舟入海”,只是感激皇帝的恩眷,放弃了这个念头。还说他“有弟子十人,并仙阶之秀”,其中最杰出的是“颍川韩法昭”。这大概是受了司马承祯过于谦虚的影响。举世公认的是,司马承祯才是潘师正最杰出的弟子。 其他关于潘师正生平的文字都不及王文准确,但也都有可取之处。如司马承祯的“仙宗十友”之一陈子昂撰《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5]说:“高宗每降鸾辇,亲诣精庐,尊师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宋朝张君房著《云笈七签》,在该句前述潘师正日常“但嚼松叶饮水而已”, 在该句后补充“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共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返”;谈到隆唐观时,增加“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谈到奉天宫时,增加“令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太常奏仙乐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皆谓先生名焉。前后赋诗五百首”;还说潘师正“弟子十八人,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6]元朝赵道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7],进一步拉近了潘师正与道教的关系。主要有: 1、母亲崇道。赵文曰: 母鲁氏,善言名理。师正始生,有光。邻母善骨法,谓此儿不仙即贵。及能言,授六经皆通。且曰:此书外,有过此者乎?母曰:惟道德五千文尔。遂诵之。及母病将危,谓师正曰:死者人之大期,期至而往,吾何恨哉。然汝尚幼,不免为吾念。师正泣血捧母手曰:若天夺慈颜,某亦不能生。母曰:汝若毁灭,非尽终始之孝也。师正殒绝良久,曰:忍死强生,当绝粒从道,庶凭真教以为津梁。母摩其顶勉之。 2、刘爱道引领入道: 隋炀帝大业中,有道士刘爱道,见而器之,曰:三清之骥,非尔谁乘之。时茅山王远知为炀帝所重,每诏入禁中,躬荐松水以祈福庆。爱道谓师正曰:吾非不欲尔相从,然成就功道,非远知不可。远知既见,忻然谓爱道曰:今日复有潘仙,吾教之幸也。由是隶道士籍,授三洞隐诀真文。 3、南下途中遇仙: 远知请还茅山,师正侍行。渡扬子江,饮秽水,痢下如凝脂。遂梦见一人衣冠皓鲜,乘空而下,授白药一粒,饮之。及寤而愈。 4、与刘爱道同居嵩山: 与刘爱道合居双泉顶间二十余年,复庐于逍遥谷。食饮惟青松涧水而已,洗心忘形,与草木俱。所修经法,有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 5、改变了太常新乐的命名者: 时太常献新乐,帝更名祈仙、望仙、翘仙曲。 6、突出潘师正修道生活的艰苦性: 调露初,高宗狩嵩岳,以车舆迎师正入嵩阳观问道,复送至逍遥谷。见薜荔绳床将朽败,余无火粒之具,惟有两大瓢,问何所用。对曰:臣有青□饭,昔西城王君以南烛为之,服食得道。既还都,命使江东造青□饭以赐之。每手诏抚问,皆具弟子姓名咨白。而法服香烛金帛,继奉不绝。其感遇之盛如此。谓弟子曰:吾实无用,天恩滥加。为道士,衣皆上之所赐,复处以崇构,兴动土工,屠害草木,惊挠禽兽,吾罪人也,必招冥谴。汝等少年学道,当求深山穷谷绝迹之处,则无累矣。 7、坐实天界请潘师正回去: 永淳元年正月一日,谷之东岩忽有箫管空歌之音,弟子来白。先生曰:吾无所闻,汝勿为名以眩俗也。忽谓弟子韩文礼曰:为吾造石室于北岩之下,夏末当迁居。 这里交代了王适文章中所谓“石室”的来历。后文叙述石室的建构一波三折,无非要烘托潘师正届时化解的气氛。该文记录了潘师正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吾居此五十余年,降真者三,语要者七,各能精一,当自知之。 二、理论思想 据今人陈国符考证,《正统道藏》收《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卷,内有唐天皇于中岳逍遥谷与潘师正之问答,即唐高宗李治第一次在洛阳接见潘师正时同他的对话录。潘师正回答李治的问题主要有6个: 1、关于“三一内丹存守法”。这是意守三丹田法。潘师正认为万千之体,存乎一心,以一念统摄心志,守护三丹田,向内用心,时间长了,可炼成内丹如意之体,得其神通却可却一切鬼魅魍魉。这就是茅山宗,传统的内丹修炼法。 2、关于修道证果。潘师正告诉李治,人们在修道时不论顿渐,有个层次,他分为“登十转位,得五道果”。“十转位”是:无忧转、净心转、释滞转、道儒转、达觧转、善见转、权物转、了机转、无明转、具足转。“五道果”是:地仙果、飞仙果、自在果、无漏果、无为果。如果修炼十转行满,五果功成,就可证三清大道,出九清之外,恶根就永断了,从而达到得到成仙的最高境界。 3、关于茅山宗的神仙谱系。潘师正引用《灵宝经》和《三界图录》概括了道教的三清三界之说。三清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界即三境,即是说,无始天尊“不假因缘化生诸天,天明三景,”为万物始祖,称为“天根”。元始以下,各列有序,成为道教的神仙世界。 4、关于“天尊八身”说。潘师正说天尊的八身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八种,每“身”都有一个故事和一首偈诗,相当生动有趣。 5、关于“道性”说。“道性”概念是南北朝以来道士们受佛教“佛性说”的影响所做出的理论创造。所谓道性,指众生禀赋于道或与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人之所以能够修道而得道,它既是根本依据,又蕴含着可能性。潘师正说:“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由此出发,他十分重视道教戒律,指出道教“所言戒者,法有二种,一者有得戒,二者无得戒。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不求常乐而众善自臻,不厌人间而诸恶自息。本自无持,今即不犯。无犯,是名无得。既其无得,亦复无失无得,故谓为真。上机之人,其戒如此。”此所谓“有得戒”,指的是有文字可寻持的戒目;“无得戒”则是即没有文字可把持,纯靠道性悟解的戒目。此种划分,与佛教的顿悟和渐修之别有相通之处。具体说来,聪颖的信徒(上机之人)不必拘泥于文字戒条,通过点悟,即可得道成真;一般信徒按道门阶次、经法浅深,经师傅循序渐进地予以开导疏通,也可位登上乘。 6、关于学道要修善功。潘师正主张学道的同时要积德行善。三千功满,就自然迁名仙格了。
[1] 据唐朝王适《唐默仙中岳体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文并序》(陈垣:《道家金石略》第83—84页)。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 [2] 即文内的逍遥谷。 [3] 刻于名为“潘尊师碣”的石碑,“高八尺六寸,广三尺六寸,三十四行,行七十三字,隶书,在登封嵩山老君洞。”(《道家金石略》第83—84页) [4] 有人把它断定为六月十四。 [5] 《道家金石略》第91—92页)。 [6] 《中岳体玄潘先生》。 [7] 卷之二十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