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动”起来

 心音 2011-01-07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我们多年来一惯坚持的重积累、重教化、追求功利的教育观念,重统一、重同步、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应具有内容上的开放性,精神上的创造性。其特点是重个性的张扬,重思维品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增长新知,从而获得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课文是美的载体。而阅读,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却总显得被动消极。为什么呢?学生缺乏真正意义的自主阅读活动,无法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课内阅读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与肤浅性,使相当多的学生养成了课前懒于思考、课上全盘吸收、课后总结背诵的习惯。这种被动学习的心态,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直接导致了课外阅读的随意性、粗浅性。动眼不动手,动手不动脑,结果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为此,我除在课外阅读上加强引导之外,在课内阅读方面采取“逼上梁山”的办法。学生习惯于等待灌输,教师偏不给答案;学生习惯于教师逐句讲析,教师只突破重难点;学生惯于山外看山,作轻松的游客,教师则逼其参与,让其作艰难的探险者。

比如,对于古文,我明确告诉学生,文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于自己跳一跳即可摘到的“桃子”。课堂不讲,只是在一定的时刻看看你的篮子。三分之一的难点重点,是课堂上重点突破的对象。另外的三分之一,则采取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解决。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不习惯,认为课讲得不细,有受了损失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恰恰是“逼迫”学生的最佳契机。此时,只要能向学生介绍切实可行的自学方法,积极进行引导,便可逐步改变其大撒手的习惯。

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我曾经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做过实验:一个班将文中“妻”“妾”“客”的语言、心理身份的对比给学生作以精彩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另一班则忍痛割爱,将这一重点内容,交由学生按所给思考题去自行讨论,教师点拨、补充。课堂时间学生活动占了一大半。从表面看,均达到了教学目的。可是在两个月之后,对课文进行考察测试中,后者的遗忘率明显低于前者。实践证明,教师细致的剖析只能让学生尝到桃子的甜美,获一时之快,学生有瑕疵的探讨,却可使他们学到摘取技能,将终身受益。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培养感悟习惯

语文教学,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现在却有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发生。其实,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教学活动未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未能真正靠近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一定要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应学会展示自已的生活感受,善于将自已心灵的瞬间感悟传达给学生。这胜过千万条的说教。

比如我曾向学生这样谈到我和祖母在麦田劳动的体验:

“许多麦堆散放在麦田里,突然一阵旋风吹来,在麦堆将被吹散,而我正犹豫的一刹那,年迈的祖母却一下子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那即将被吹散的麦堆……”

学生们听得很投入,我抓住这一时机,深情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此刻,我站在她的身后,望着眼前在风中飘荡的丝丝白发,望着她手臂上暴起的根根青筋,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突然觉得,只有我的祖母,才是世界上最懂得劳动价值的人!”

之后,我要求他们也找一找自己生活中的小浪花。李丰全同学这样说:对母亲一年四季的操劳,我一直没觉出什么。有一次上楼梯,上到中间时,母亲忽然停下站住说:“扶我一把。”就在这一瞬间,我心一颤,母亲老了!我终生都忘不了这一刻。

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体验,我表扬了他。同时又告诉他们,几乎每位同学都在获得父母的关怀,这种关怀是不求回报的,可是,父母亲对你的无限付出会带来他们的衰老,我们不应无视这些。况且,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难道你愿意在那个时候再给他们回报,给自已造就遗憾吗?就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情感的陶冶,又养成了感悟捕捉的习惯,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第三  设置多种课型,多多提供活动机会

从新的教育观说,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甘心当学生的合作者和伙伴,引导学生走上探索发现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我没有机械地按固定模式授课,而是采用了多种课型。如表演课、阅读课、讲话课、专题研究课、朗诵课、辨论课、火花演讲等等。对于《鸿门宴》一文,在讲解的基础上,我安排同学提前作好表演准备。上课时,让男女同学分组进行表演,可以临场发挥,学生们感到欢欣鼓舞,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能力。同时,多进行文字阐述方面的练习,如缩写及一句话新闻等。这样采用多种方式激发、鼓励、推动学生,促其思维情感的参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