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许纯帧)课后答案

 叶落天涯随2010 2011-01-07

西经课后答案

第二章

一、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和供给?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说明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及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区别。

3.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弹性原理在价格机制理论中的作用?

5.运用供求原理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6.什么是供求定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例给予说明。

7.分析价格管制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8.什么是恩格尔定律?分析该定律所具有的经济意义。

9.运用蛛网定理解释对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

二、计算题

1.根据统计研究结果,1998年美国小麦生产的供给曲线为:Qs=1944+207P。对美国生产的小麦的需求曲线为:QD 3244283P。式中,价格是以美元/蒲式耳为单位来计算的;数量是以百万蒲式耳/年为单位的。

a)该年每蒲式耳小麦的均衡价格是多少?小麦的均衡数量是多少?

b)小麦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分别是多少?

c)假设干旱使小麦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小麦的价格上涨至每蒲式耳3美元,计算的需求量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是多少?

2.假设各种价格水平上对照相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如下表:

一架照相机的价格(元)

80

100

120

每年需求量(万架)

200

180

160

每年供给量(万架)

160

180

190

a)画出照相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b)计算价格在80~100元之间和在100~120元价格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

c)计算价格在80100元之间的供给价格弹性。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1)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为基础。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如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低,与该商品相关商品的价格高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市场流行的时尚和消费者的偏好,人口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范围,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社会风尚、地理气候、文化习惯、消费示范和攀比、广告的影响,等等。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多数商品来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即使价格不变,消费者也有能力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购买更多的商品。因此,收入提高将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然而,对某些商品来说,情况恰好相反。这些商品主要是穷人赖以为生的食品,如土豆、面包等等。收入水平提高后,对这些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因为当穷人变得更有钱时,他们将会更多地消费更有营养的食品,而相应地减少对价格低廉且营养较差的食品的消费。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正常品(normal good),如果这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低档品(inferior good)。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西方经济学把相关商品分为两种:替代品(substitutes)和互补品(complements)。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如茶是咖啡的替代品,猪肉是牛肉的替代品,等等。一种商品的互补品是指必须和该商品一起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如汽油是汽车的互补品,显示器是电脑主机的互补品,左手套是右手套的互补品,等等。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减少。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呈方同相变化。例如,当猪肉的价格上涨时,对牛肉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增加。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例如,汽油的价格上涨会减少对私人轿车的需求。关于收入变化和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影响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节弹性理论中作更细致的分析。

2)供给与需求是相对应的概念,也是市场上决定价格的两种力量。需求来自消费者,而供给来自生产者。西方经济学在使用供给这个概念时,总是指在生产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可以分为单个厂商的供给和整个行业的供给。除商品本身价格外,成本、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技术、经济制度和组织、政府政策和一些非经济因素都影响供给。

决定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成本。如果价格不变而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下降,生产者大量供给该商品就有利可图。当生产成本相对于商品的售价而言较高时,生产者将提供较少的供给。如果生产成本超过了商品的价格,该生产者就会退出该行业。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如果工资提高或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就会上升。技术进步,将会降低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的数量,从而使生产成本下降。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可以引起对相关商品供给变化。相关商品既可能是生产性替代品,也可能是生产性互补品。一种商品的生产性替代品(substitute in production)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进行生产的另一种商品。例如,一家汽车制造厂既制造轿车又制造卡车,如果卡车的需求提高而使价格上涨,整个工厂就会转向生产卡车,从而轿车的供给就会下降。一种商品的生产性互补品(complement in production)是指必须和这种商品一起生产的另外一种商品。例如,某一屠宰工厂在生产牛肉时,也生产了牛皮。当牛肉的价格上升时,牛皮的供给就会增加。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如果生产者预期未来商品价格将会下跌,他会增加现在的供给而减少未来的供给;反之,如果他预期未来商品价格将会上涨,他的供给行为会恰好相反。

技术、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对供给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率而体现的。生产率是指每单位投入的产出。生产率提高表现为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数量的降低,或者单位投入的产出数量的增加。技术进步、或采取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会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供给。如果生产率下降,那一定是由于技术退步,或者是由于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出了毛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外生变量如政府的政策、资源状况、天气情况、战争等都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2.答:为了说明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和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强调需求量变化(Change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和需求的变化(Change in Demand)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在原有的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后者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时,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在图形上它表现为需求曲线整个位置的移动。

同分析需求的变化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区分了供给的两种变化:一种是供给量的变化(Change in quantity supplied),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对应不同价格的点的运动;另一种是供给的变化(Change in Supply),是供给曲线整个位置的移动。

3.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可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两条曲线的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数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西方经济学用均衡来说明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变化影响市场价格变动的趋势,以及市场价格变动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动的趋势。如果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市场价格将会提高,根据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价格提高,使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一直到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为止。相反,如果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价格下降将会增加需求,减少供给,直到两者相等为止。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价格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而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均衡状态。马歇尔把这种使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有时又被称作市场出清价格(the market-clearing price),因为在这种价格水平下,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正好与买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即不存在过度需求,也不存在过度供给,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供求关系中自发形成的,而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过程。市场的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具有的调节市场供求达到一致而使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配置的内在功能。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来说,偏离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从而使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如果社会上每一件商品和劳务都能实现供求平衡,按需要配置稀缺经济资源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就会自动地解决,而无须计划和政府干预。

4.答:弹性理论是价格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弹性理论通过比较精确地测量需求量和供给量与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丰富了对市场供求法则的认识,为价格理论进一步运用于说明一些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①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总收益是指生产者在市场上出卖一定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额,它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即:TR=P·Q,其中,TR表示总收益,P表示价格,Q表示销售量,这里假定生产者的销售量等于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从公式可以看出,总收益是由价格P和需求量Q两个因素决定的,需求价格弹性恰恰就是测量QP变化的反应程度的概念。因此,总收益的变化与需求弹性的大小有关。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生产者为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往往采取两种定价战略:提价和降价。如果不了解弹性理论,就会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提价会提高货币收入,而降价要减少货币收入。其实,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货币总收益的变化未必总是与价格的变化成正比。具体说,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需求是富于弹性的(Ed1),价格下跌提高总收益,价格上涨减少总收益。第二,如果需求缺乏弹性(Ed1),价格下跌减少总收益,价格提高增加总收益。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存在很大差别,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也随时间、地点和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提高,总收益不一定增加;价格降低,总收益不一定减少。因此,厂商要想制定使总收益最大化的价格,就必须对商品的弹性作出比较准确预测与估算。

②需求的价格弹性与赋税的归宿问题

在西方国家,政府对许多商品征消费税,赋税使价格上涨,因此赋税的结果将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共同负担。弹性原理可以解释赋税的归宿问题。赋税的归宿是指赋税最终的经济负担,即赋税是主要由消费者负担,还是由生产者来负担。一般来说,如果相对于供给来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赋税就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如果供给比需求缺乏弹性,那么赋税就向后转嫁给生产者。

③需求的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律

需求的收入弹性对于分析一国或一个家庭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就是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得出了著名的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详细地研究了食物方面的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规律,即食物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家庭收入成反比,就是说,一个家庭越穷,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开支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该规律后来称之为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这意味着食物开支的收入弹性小于0。同大多数经济学定律一样,该定律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才成立的;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价格是假定不变的。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取值为大于0和小于1,该系数越是接近于1,表示该家庭越穷;越是接近于0,表示该家庭越富。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既可以反映一个家庭、地区或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又可以反映其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是进行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5.答: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它的需求弹性。就供给来说,农产品的产量在很大程度因受气候影响而波动很大。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变化,农产品的价格也经常起伏不定,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又会影响第二年农产品的供应量,使其随之大起大落。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经常起伏波动,说明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弹性很大。就需求而言,由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对它的需求弹性很小。下图说明,如果让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由自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农民丰收使产品的供给曲线由S1向右移至S2。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致使价格由P1大幅度下降到P2,而需求量却仅仅由Q1增加到Q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OP2E2Q2的面积之差。

6.答: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可以用供求定理Law of Supply and Demand)来概括:第一,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第二,需求增加,使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数量减少。因此,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第三,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第四,供给增加,使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数量减少。因此,供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

7.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自动地调节供求使之一致的内在功能。因此,价格机制的作用是完美的,对价格形成机制的干预和破坏,将导致供求比例的失调,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但是在西方国家,政府出于某种目的经常通过规定价格的上限或下限来干预某种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固定价格的经济学分析干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论证政府对价格管制政策(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所产生的经济问题。

1)最低限价与过剩

最低限价,又叫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价格地板(price floors),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限价总是高于该产品供求关系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在西方,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和农民的特殊利益,最低限价政策经常被用于农产品的价格上。它有时也被用于要素的价格上,如最低工资法。最低限价必然会导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过剩问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实行长期的最低限价政策,支持了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但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最低限价实行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政府如何处理过剩的农产品。政府按最低限价收购农产品,对于剩余农产品,政府要么储存起来,要么销往国外。为了减少储存开支,政府也会采取限制种植面积,使供给曲线左移到均衡价格等于支持价格为止。但这样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援助粮食用于和平粮食武器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剩余农产品出口,就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

2)最高限价与短缺

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政治或社会原因会对某些产品、劳务或生产要素价格强制实行限制价格。最高限价,又叫价格天花板(Price Ceilings),是指政府为限制某些商品和要素价格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如西方政府为了增加贫民的福利,经常采取房租限价政策,规定房租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标准。再如,对垄断公用事业的价格管制也通常采取最高限价政策。最高限价会造成供给短缺和过度需求。

由于价格被限制,不能上升,从而不能通过价格上升减少过度需求,因而出现该商品供给的短缺。解决短缺的办法是:第一,排队;第二,实行配给制。但是这两种办法仍不能消除过度需求,因此,西方经济学认为,最高限价必然导致黑市交易的出现和利用最高限价和均衡价格的差额进行投机活动。另外,供给短缺又会造成卖方市场,使商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变坏。二战后美国纽约市实行房租最高限价政策,使房主无利可图,不仅出租房屋数量急剧减少,而且房主拒绝投资修缮房屋,致使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房租最高限价政策对城市建设的破坏作用比希特勒的炸弹还要厉害。

8.答: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就是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得出了著名的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详细地研究了食物方面的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规律,即食物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家庭收入成反比,就是说,一个家庭越穷,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开支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该规律后来称之为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这意味着食物开支的收入弹性小于0。同大多数经济学定律一样,该定律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才成立的;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价格是假定不变的。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取值为大于0和小于1,该系数越是接近于1,表示该家庭越穷;越是接近于0,表示该家庭越富。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既可以反映一个家庭、地区或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又可以反映其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是进行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后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不仅食物支出方面存在着上述递减情况,衣服等生活必要支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不仅如此,正如恩格尔自己所强调的,他的定律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食物是农业的主要产品,因此,食物在总消费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农业在总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下降。“均衡增长”,即各部门的同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数目不仅会相对减少,而且会绝对减少,人口将从农村流向城市。如果这些调整进行得不够迅速,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就会低于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

9.答:蛛网定理适用于这样一类商品市场,即生产所需的时间较长,其产量依据销售时的预期价格,而实际市场价格则取决于销售时的供应量。供给和需求由于时间间隔而分离,因此经济变量所属的时间必须明确地表示出来。具体来说,蛛网定理的基本假定是:第一,所生产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生产决策一旦确定之后,不到下一个周期是不能改变的。第二,从需求函数来看,本期的需求量决定于本期的价格。以PtQdt分别代表本期的价格和本期的需求量,则需求函数为:Qdt = f(Pt)。第三,从供给函数看,本期的产量QSt是上一期价格Pt-1的函数,即: QSt=f(Pt-1)

一般来说,农产品的供给弹性要大于需求弹性。就供给来说,农产品的产量在很大程度因受气候影响而波动很大。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变化,农产品的价格也经常起伏不定,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又会影响第二年农产品的供应量,使其随之大起大落。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经常起伏波动,说明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弹性很大。就需求而言,由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对它的需求弹性很小。而这意味着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如此,价格和产量波动幅度逐渐加剧,形成一个向外扩张的蛛网,越来越背离均衡点。所以,农产品的蛛网往往是发散的。

于是,农产品价格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的情况下,经常发生蛛网型波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可以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在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这种蛛网型波动的现象。

二、计算题

1.解:(a)联立小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方程

Qs=1944+207P

QD=3244-283P

Qs =QD=Q

解得  Q2493P2.65

b)均衡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Ed=ΔQ/Q÷ΔP/P=ΔQ/ΔP×P/Q=-283×(2.65/2493)=-0.3

均衡点的供给价格弹性:

Es=ΔQ/Q÷ΔP/P=ΔQ/ΔP×P/Q=207×(2.65/2493)=0.22

c)将小麦的价格P每蒲式耳3美元代入需求曲线的方程

QD=3244-283P,解得QD=2395

新均衡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Ed=ΔQ/Q÷ΔP/P=ΔQ/ΔP×P/Q=-283×(3/2395)=-0.354

2.解:(a)照相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

b80~100元之间ED=ΔQ/ΔP×(P1+P2)/(Q1+Q2)

                             =(200-180)/(80-100)×(100+80)/(180+200)=-0.47

100~120元之间ED=ΔQ/ΔP×(P1+P2)/(Q1+Q2)

                          =(180-160)/(100-120)×(120+100)/(160+180)=-0.65

c80100元之间ES=ΔQ/ΔP×(P1+P2)/(Q1+Q2)

                             =(180-160)/(100-80)×(80+100)/(160+180)=0.53

第三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

一、思考题

1.分析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之处。

2.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和该规律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3.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说明消费者均衡,并推导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

4.用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推导恩格尔曲线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5.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

6.分析炫耀性消费和消费主义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文化特征。

7.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批判消费主义。

8.分析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对市场需求量的不同影响。

二、计算题

1.在下图中,我们给出了某一消费者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及他的预算线。如果商品A的价格是50元,那么该消费者的收入是多少?他的预算线方程式是怎样的?商品B的价格是多少?均衡状态下他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

2.假设某消费者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商品X和商品Y,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如表)都独立于所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量。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是100元和500元,如果该消费者的每月收入为1000元,他应该购买的每种商品的数量是多少?

消费的商品量

1

2

3

4

5

6

7

8

边际效用

X

20

18

16

13

10

6

4

2

Y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视为欲望的满足过程,因此,解释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是效用论。最早解释消费的效用理论又叫基数效用论。这种理论揭示了效用与消费需求的基本关系,但在如何衡量效用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但是,从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上说,它却是效用论的起点。

物品所具有的这种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称之为效用(Utility)。基数效用 (Cardinal Utility) 论是西方经济学最早也是最粗糙的效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可以用基数即1.2.3……衡量商品的效用,就如同衡量物体的重量、体积、长度一样。测量效用大小的单位叫做效用单位(Util)

效用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觉,实际上是没有办法测量的。后来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识到效用不能由基数来衡量,但他们又认为,效用论是分析消费需求的重要工具。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用序数效用取代基数效用,以弥补后者之不足。序数效用论认为,虽然消费者不能说出自己对某种商品的效用量究竟是多少,但他可以说出自己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顺序。例如,他可以说出对A商品的偏好甚于B,对B的偏好甚于C,或者对AB的偏好是相同的,等等。因此,可以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比较和排列。这种理论叫序数效用理论(O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论强调相对效用,而不像基数效用论注意绝对效用。前者并不意味着后者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它们二者仅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揭示效用的特征。以序数排列比以基数排列所受到的限制要少,例如,某一消费者在电影和戏剧两种消费品之间进行选择时更乐意去看电影,但又说不出看电影比看戏剧能多得多少效用单位的满足,用序数效用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效用论认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的目的是在既定的收入下通过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选择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就是表示消费者实现这一目的时的心理满足状态。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MRSXY = ΔY/ΔX = P/PY

此式表示,消费者主观的边际代替率等于市场上客观的价格比率。如果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解释为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那么,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就与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完全一致,其公式为:

ΔY/ΔX = MU/MUY = P/ PY  ΔY/ΔX = MU/ P = MUY/ PY

2.答: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记作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追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能增加的总效用,它是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公式为:MU=ΔTU/ΔQ,即总效用增量与商品增量之比。

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效用是随着某商品消费次数的增加而递减的,即最初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为最大,以后逐次增加的单位商品的消费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依次递减,直至下降为0,这时再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边际效用将为负数,负效用表示消费者从某商品消费中获得的不是满足而是痛苦。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以人们的欲望强度递减和欲望饱和规律为基础的。人们的欲望是无限,这是就欲望的多样性和分层次性,以及每一种欲望在被满足之后还会具有重复性和再生性而言的。但就每一种具体的欲望满足过程而言,在一定时间内却不是这样。当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种商品时,对该种商品的需要欲望因为得到即刻的满足而使其欲望的强度减少;随着消费数量和次数的增加,该种欲望会由获得部分的满足变成满足的最大饱和程度。这样,边际物品(即每新增加一个单位的物品)的消费使消费者感到增加的满足程度或效用越来越小,直至下降为0、为负数,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答:(1)无差异曲线

如果效用是按序数排列的,我们就可以用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述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记作IC)是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其形状,可归纳出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无差异曲线表明,两种不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带来的效用是相等的,为维持相同的效用,增加X就必须减少YXY两种商品是替代品,但替代的程度不完全。第二,在坐标平面上存在一组无差异曲线群(Indifference Map)。在无差异曲线图中,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因为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意味着消费者拥有的XY两种商品的数量越多。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说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该曲线凸向原点,是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所使然。

2)消费者的预算线

消费者的预算线(Budget Line),又叫消费可能线(Consumption Possibility Line),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3)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每个消费者都有获得更大满足的愿望,这表现为在无差异曲线图上想要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但是,这种愿望要受到预算线的限制,就是说,一个消费者只能在收入和价格所限定的范围内购买各种商品的组合,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序数效用论借助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这两个分析工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

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一块,预算线和IC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或效用最大化点。在消费者均衡点上,预算线的斜率正好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知道,前者等于XY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后者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MRSXY = ΔY/ΔX = P/PY

4)收入—消费曲线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不变,XY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消费预算线平行向上移动。随着预算线平行上移,较高的预算线将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新的消费者均衡点。预算线的变动引起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切点的移动,把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者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新的曲线,这条新曲线叫作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可见,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

5)价格—消费曲线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不变,而XY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即引起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连结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便形成价格消费曲线(Price Consumption Curve)

4.答: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是以19世纪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曲线。虽然在恩格尔以前,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收入变动对某种商品购买量变动的影响,但以恩格尔的研究最有影响。因此,凡是反映收入变化与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都被称为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是从收入消费曲线中推导出来的,见图教材3-10中的(b)图。在(a)图中可知,在收入水平为M0M1M2时。X的均衡购买量分别为QX0QX1QX2(X轴上分别对应于E0E1E2X商品的购买量)(b)图的纵轴代表货币收入水平,横轴代表X商品的购买量。对应于M0QX0的座标为a,对应于M1QX1的座标为b,而对应于M2QX2的座标为c。把abc三点连起来,就会得出恩格尔曲线。

可以根据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教材图3-12(b)说明了推导过程。从(a)图中可以看出,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0E1E2上,都存在X商品的价格和对商品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在价格为P0时,对X的需求量为QX0P1P2对应的需求量分别为QX1QX2。把X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一一对应点绘制在X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从序数效用论对需求曲线的推导可以看出,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需求量,它是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某一商品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5.答: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将引起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原因有二:如果其他情况不变特别是替代品的价格不变,价格下降意味着该商品的替代品变得相对昂贵,消费者被吸引减少替代品的购买转而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从而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由替代品价格相对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叫作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如果其他情况不变特别是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可以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这种效应叫作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因此,我们可以把价格变动效应分解为两个部分,即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说明在保持原来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改变,在图形上表现为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动,新的预算线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在新的均衡点相切。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由于实际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效用水平的改变,在图形上表现在预算线平行的移动,并与新的无差异曲线在新的均衡点相切。

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因此,替代效应的符号为正。但收入效应的符号要视该商品是正常品还是低档品而定。正常品的收入效应为正,收入提高,需求量也增加;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为负,收入提高,需求量减少。当一种商品是正常品时,它的需求曲线一定是负斜率的,因为价格下跌,正的替代效应和正的收入效应使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当一种商品是低档品时,替代效应为正,而收入效应为负。如果负的收入效应大于正的替代效应,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就是正斜率的,这是需求曲线的特例。

在理论上,收入效应可以大到使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上倾斜,我们将这种商品称作“吉芬商品”(Giffen good)。吉芬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他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土豆的价格上升时,对它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下跌时,它的需求量减少。这种反常的情况曾使许多经济学家迷惑不解,所以这种现象被称为“吉芬之谜”,凡是呈现这种反常变化的商品均被称作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必定是低档品。然而,低档商品并不都是吉芬商品。吉芬商品要求有一个很大的、负的收入效应。土豆是19世纪爱尔兰穷人赖以为生的主要食品,甚至是唯一食品。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之所以为称之为“饥饿的年代”,是因为一种马铃薯病菌摧毁了马铃薯的产量,导致成千上万的穷人饿死。土豆的价格上升,意味着穷人的实际收入减少,穷人不得不多消费土豆而少消费其他商品,这正是人越穷,吃土豆越多,吃肉越少。所以,尽管土豆的价格上涨,对它的需求量还是增加。反之,土豆的价格下跌,意味着穷人的实际收入增加。如果穷人的收入多了,他就会少吃土豆,多吃肉。所以,尽管土豆的价格下跌,对它的需求量反而减少。教材图3-14解释了吉芬之谜。

消费者原先在A点,X商品价格下跌后,消费者移至B点,减少了对X商品的消费。收入效应F2F1大于替代效应EF2,这样X商品价格的下跌反而导致了对它的需求量减少。

6.答:(1)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是指这种一种消费,这种消费主要是为了炫耀财富,而不是为了正常的消费需求的满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仑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中对炫耀性消费做了入木三分的描写。

首先,炫耀性消费是资本主义有闲阶级消费的主要特征,也是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和增加个人地位的有力手段。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举行宴会、穿着最漂亮的服饰、对住所的讲究和装饰,这些消费行为都被作为荣誉的象征。随着工业的发展,摆阔气消费比有闲生活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它更能表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其次,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对社会的较低阶层发生影响,于是人人都不放过能在消费方面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对多数家庭来说,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消费方式,一是家庭内部生活中的消费方式,另一是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这两种消费方式是不一样的。前一种消费比较简陋,后一种消费多半比较奢侈。为了不让外人了解家庭生活的真相,前一种消费是隐蔽的。同时,由于要在大庭广众中维持较高的消费标准,由于摆阔气的消费日益具有重要性,生育儿女便成为家庭经济的一个沉重负担。一个阶级,越是讲求消费上的荣誉感,越是要维持体面的生活方式,就越不愿意要孩子。于是就会引起生育率的下降。这是摆阔气的消费方式对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的表现。

最后,这种摆阔气、讲排场的炫耀性消费,产生了所谓的“凡勃伦效应”,即具有正斜率的需求曲线。在市场上,人们宁肯花钱来买高价的消费品,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而同样适用的价格低廉的消费品则没有这种显示性功能,即所谓衣贱人也贱。当商品价格下跌时,对它的需求量反而减少。因此,需求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而是向右上方伸展。由于社会上普遍讲求排场,因此某些消费品必然会日新月异,不断变更其式样。这当然是铺张浪费,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正是摆阔气的需要。

2)消费主义

如果说凡勃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具有炫耀的性质,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的经济学家如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则揭露了它的异化性质。所谓“消费主义”是指把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价值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极度膨胀,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人为地制造各种虚假需求,异化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等等。

消费主义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教义,即认为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位的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追逐利润是这一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增加利润,仅仅增加商品的数量是不够的,必须控制、操纵和制造消费者的欲望、偏好、需要和心理,社会必须塑造其成员的性格结构,让他们愿意做他们不得不做的事。资本主义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且同时是消费欲望和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出去,资本才能增值。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地制造各种虚假需要强加于人,让人们遵循广告鼓吹去休息、娱乐、消费和爱憎,在高级的汽车、收录机、住宅和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和不幸之中的幸福感;通过有广泛影响的电视、电影、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把特殊集团的利益伪装成明智人的利益,把按资本的要求塑造的生活方式当作向往的美好生活方式。

7.答:消费主义的泛滥造就了异化的消费者。弗洛姆指出,异化的消费者,“是这样一种人,他的主要目标主要不是拥有物,而是越来越多地消费,以此补偿其内在的空虚、被动、孤独和焦虑。在一个以大企业、大工业、政府和劳动官僚为特征的社会,个人对劳动环境是无能为力的,感受到的是虚弱、孤独、厌倦和焦虑。同时,庞大的消费工业对利润的需要,通过广告的媒介,将他变成了一个贪婪的人、一台要越来越多地消费的永动机……新的、人造的需要创造出来了,人的口味被操纵了……对消费的贪婪……变成了现今工业化社会最重要的心理驱力。消费人处于幸福的幻觉之中,而他在潜意识中却忍受着厌倦和被动……他把刺激和激动误认为是快乐和幸福,把物质上的舒适当作活力;满足贪婪成了新的宗教。消费自由成了人的自由的核心。人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或者象沃尔特·威斯科夫所说的“西方人”,即“没有价值地选择(价值判断的抑制),没有意义地工作(精神的抑制),没有共性地结合(共同体维度的抑制)。还可以加上:没有感情地思考(感情的抑制),和没有希望、没有神话和没有乌托邦地活着(幻想维度的抑制)。”

消费主义反过来又成为资产阶级控制社会的一个新的有效的手段。因为,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工人很少在生产中有表现个人的机会,一个人自我表现的主要出路在于消费方面,于是商品消费被当成了在精神上找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的人的一条出路、一种寄托。发达工业化社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造量多质高的消费品,使劳动者的消费欲望不断得到满足,无产阶级安于享乐生活,感到安闲、舒适和满足,从而使过去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否定力量的阶级,变成了肯定的方面,成了既定生活方式的支持者。对既定生活方式进行美化和肯定的大众文化,将艺术同商业、政治溶合起来,控制渗透到人的内心世界,征服人的不幸意识。总之,社会的控制日益成为合理性、生产性、技术性和总体性。这样,人丧失了反对现状的思想赖以扎根的内在的能力——否定的思考能力、理性的批判能力和自主的创造能力,成为只注意追求物质享受的单面的思想和行为的异化的人。

8.答:攀比效应,又称示范效应,是指一种赶时髦的欲望,想拥有一件许多消费者都已拥有了的东西。例如,某消费者有一辆轿车,他的邻居或他的同事也认为也应该有一辆轿车。有时,某种相反的效应在起作用:如果很多消费者都拥有某种商品,其他的消费者就可能不想要这种商品。这种效应叫虚荣效应,它是指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欲望,并为自己的嗜好与众不同感到骄傲。艺术珍品,特别设计的跑车,以及特制的服装,都是虚荣商品。消费者从这些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部分地来源于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之一样的东西这一事实而产生的满足感和虚荣心。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都会通过使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到商品的需求量。

攀比效应会导致一条更具弹性的需求曲线。教材图3-16显示了攀比效应。要说明其中的原因,想一下需求曲线是D40时价格从30美元降至20美元的影响。如果不存在攀比效应,需求量只会从40升至48。但因为更多的人买了该商品,那么拥有它就变得时髦了,攀比效应将需求量进一步提升至80。所以攀比效应强化了需求对价格变化反应,即使需求更具有弹性。

虚荣效应使市场需求变得缺乏弹性。教材图3-17显示了虚荣效应。如果消费者认为只有20人拥有该商品,那么就适用需求曲线D2。如果有40人拥有该商品,那么它就不再那样排他的,其虚荣价值下降了,需求量因而也减少了,适用于需求曲线D4 。依此类推,消费者认为拥有该商品的人越多,需求曲线越是移向左边。假设价格最初为3万美元,有20人购买它。当价格降至1万五千美元时,如果不存在虚荣效应,购买量会升至1400(沿着曲线D2)。但作为一种虚荣商品,如果拥有它的人一多,其身价就会大跌。虚荣效应抑制了需求量的增加,将它减少了8000单位,因此销售量只增至6000单位。

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对厂商的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有意义。厂商可以制造或利用广告塑造时髦商品和虚荣商品谋利。

二、计算题

1.解:(a)该消费者的收入为50×20=1000

b)商品B的价格为1000/40=25,于是该消费者的预算方程为

1000=50QA+25QB

c)商品B的价格为PB=1000/40=25

d)根据公式有 ,当均衡时,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是有斜率相等,MRSBA=PB/PA=25/50=0.5

2.解:首先,根据公式MU1/P1=MU2/P2=MU3/P3=…=MUn/Pn,消费者应该使商品X的边际效用与自身的价格比等于商品Y的边际效用与自身的价格比率,则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商品组合(XY)(51)(65)(77)。其次,根公式据MPQ+PYQY得到消费者的预算线为1000=100Q+500QY,只有商品组合(51)满足。所以,消费者应该购买5单位X1单位Y

第四章  生产和成本

一、思考题

1.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2.谈谈你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看法。

3.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学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4.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5.为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

6.什么是规模经济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

7.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

8.为什么MR=MC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确定产量的基本原则?

二、计算题

1.对某一小麦农场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生产函数: Q=KA0.1L0.1E0.1S0.7R0.1,式中,Q为每一时期的产量;K为常数;A为土地的投入量;L为劳动的投入量;E为设备的投入量;S为肥料和化学药品的投入量;R为其他资源的投入量。

a)该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递减还是不变?为什么?

b)当所有的投入量增加100%时,产量增加为多少?

2.某公司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C19053Q,式中,C为总成本,Q为总产量;二者均以万计。

a)该公司的固定成本是多少?

b)如果该公司生产了100,000单位产品,它的平均可变成本是多少?

c)其所生产的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多少?

d)其平均固定成本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2.答:所谓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

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这是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组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提高,例如,只有当劳动者人数增加到一定量时,才能在生产中实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趋势。当可变要素的投入超过最佳配合比例后,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劳动者人数过多会导致人浮于事,偷懒怠工,增加监督和管理人员等,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和生产率递减。

收益递减作为一个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其前提条件的。忽视了这一前提,就会得出悲观的结论。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预言,随着人口的膨胀,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最终导致劳动和土地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下降,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和社会灾难。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马尔萨斯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在马尔萨斯之后,许多国家在食物生产上的技术进步发展神速,这些进步包括:高出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等等,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技术进步不能取消收益递减规律,但能抵消该规律产生的负面效应。

3.答:成本(Costs)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以货币支出来衡量的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在研究成本函数时,必须指出,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经济学上生产成本的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

4.答:机会成本是指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高价值。机会成本虽然有些抽象,但却是经济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又叫选择成本,它是人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而它可以被推广到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去。比如,如果你必须在AB之间作出选择(AB可以是两种活动,也可以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任何东西),你既可以选择A,当然也可以选择B;但是结果你选择了A,而没有选择B,对你来说,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你放弃掉的B

为什么经济学要从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厂商的生产成本?这是因为,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代价而不是会计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成本的概念的。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可能获得的收益。如果用一定量经济资源所生产A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因此,从资源配置和占用的角度来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

5.答:短期的ACAVCMC都是先降后升,呈现字母“U”形,这是因为这几条曲线先受边际收益递增,而后又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增阶段。正因为如此,MC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由此决定了AVCAC曲线的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如同字母“U”,它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基本相同,都是先下降然后上升。但是,形成U型的长期平均成本的原因与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的原因并不一样。我们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但不能用它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同样形状。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它只能说明短期成本的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西方经济学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上一节已经说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当生产规模较小时,厂商增加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有规模经济,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但是,规模经济的效益并非是无限的,当企业超过了一定规模时,规模不经济就会发生作用,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6.答: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生产规模扩大后,厂商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可以相对地减少一般管理人员的比重和生产、购销的一般性费用的支出等等,从而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量增长曲线陡峭地向左上方倾斜。

一般而言,随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往往规模报酬递增,然后可能有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长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规模的调整,尽可能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避免由规模不经济遭受的损失。

7.答: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对19世纪资本主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制度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伴随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企业主企业到两权分离的经理控制型企业的演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大公司的控制权从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手中转移到经理手中的现象,称之为经理革命。在经理革命的背景下,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目标模式的分析,导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企图推翻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假说。例如,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了销售额最大化假说,马瑞斯提出了增长最大化假说,威廉姆森提出了经理效用模型,都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假说和模型被称之为经理型厂商理论,其共同点是强调经理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而有可能背离最大利润原则。经理型厂商理论将经理效用函数纳入企业的目标函数中,用多目标取代利润最大化这单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矛盾,可以解释用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假说解释不了的企业行为。

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分估计经理在企业决策方面的作用,或者过分低估了利润在企业目标函数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无论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如何分离,只要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经理只不过是资本家所雇用的高级劳动者。他必须为资本家赚得令其满意的利润。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资本家可以用两种方法控制经理:用手投票(在董事会举手表决)和用脚投票(指股东因不满意企业经营而在股票市场上卖出该企业的股票)。而这个社会之所以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决定生产和分配决策权的主要权力基础,既不是劳动者,也不是企业家才能,而是资本。而只要是资本说了算,用利润目标分析企业的行为就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现实基础。

不过,还应当指出,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说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设基础上的。这种假设在标准的教科书中虽然有助于用优美的数学公式和曲线分析企业的最优行为,但它是极其不现实的假设。因为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在一系列可供选择方案中唯一最佳的方案。只有假定厂商掌握的信息是无限制的和无代价的,他的计算能力和能够支配的时间也是无限制的,厂商在任何时间内都能逐一比较他面前所有可供选择的行动,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利润最大化假说遭到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等人的批评。西蒙用“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原则来代替传统的完全理性最大化原则。他认为,厂商是在时间有限、信息有限和计算能力有限即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因此只能考察一小部分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出最好的一个。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差别在于,前者寻找最佳的方案,后者寻求符合要求的满意方案。

8.答: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厂商要减少产量;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将不改变产量水平,因为这时的产量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边际收益是每变动一个单位产量而使总收益变动的数量,边际成本是每变动一个单位产量而使总成本变动的数量,如果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生产这一单位产量则必然使利润总额提高;反之,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增加这一单位产品的生产必然使利润总额减少。只有生产的产量水平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虽然这最后一单位产量的收支相抵,无利润可赚,但所有以前生产的产量使总利润达到最大程度。因此,西方经济学认为,MR=MC是厂商确定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基本原则。

二、计算题

1.解:(a)将生产函数Q=KA0.1L0.1E0.1S0.7R0.1,每种要素投入都乘λ

K(λA)0.1(λL)0.1(λE)0.1(λS)0.7(λR)0.1=λ1.1KA0.1L0.1E0.1S0.7R0.11.1>1,所以是规模报酬递增。

b)所以要素投入都增加100%,即λ=2,所以产量是原来的21.1倍,增加了114%21.1-1)。

2.解:(a)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FC=190

b)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AVCTVC/Q=53Q/Q=53

c)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MC=dTC/dQ=53

d)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AFCTFC/Q=190/100000=0.00019

第五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一、思考题

1.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特征?

2.论述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条件。。

3.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以及其相互关系

4.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以及成因

5.说明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以及三种均衡状态

6.论述价格歧视的类别以及实现过程。

7.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三个市场的经济效率。

 

二、计算题

1.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LTC=0.05q3q2+10q,当市场价格P=30时,该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以及净利润是多少?这个产出点是均衡的吗?

2.某产品X的市场需求函数D,供给函数S分别为D=10.2PX+0.5M+4PYS=10+2I+3.5PXPXX的价格,PY为相关品Y的价格,M为消费者收入,I代表生产技术水平,求当M=22PY=5.5I=2.75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一个完全竞争厂商成本函数为STC=10Q2+1000

1)求它的供给曲线

2)产品价格为500元,为了利润最大化,产量应该是多少?

4.某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它的成本函数为STC=0.1q2+8q,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30。现在企业准备再建一条生产线,新生产线的成本函数为STC*=0.05q2+10q,求:新生产线的产量是多少?

5.设完全竞争市场中代表性厂商的总成本函数TC=240Q25Q2+Q3,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是1440元,试问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和利润。

6.假设一个完全竞争的成本递增行业的每一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

LTC=q32q2+10+0.0001Qq

式中:q为单个厂商的产量,Q为整个行业的产量。

进一步假定,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动不影响行业的产量。如果行业的需求函数由Qd=5000200P增加到Qd=10000200P,试求此行业的长期均衡价格的增长率。

7.假设某完全竞争厂商生产的某产品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C=0.4Q12,总收益的函数为TR=20Q,并且已知生产10件产品时总成本为100元,求生产多少件时利润极大,其利润为多少?

8.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的单个厂商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短期供给函数。

9.某竞争行业所有厂商的规模都相等,都是在产量达到500单位时达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4元,当用最优的企业规模生产600单位产量时,每一个企业的短期平均成本为4.5元,市场需求函数为Q=700005000P,供给函数为Q=40000+2500P。求:

1)市场均衡价格是多少?该行业处于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

2)当处于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厂商?

10.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的长期(集团)均衡价格p,是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与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相切之点,因而P=LAC。已知代表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和需求曲线分别为

LTC=0.0025q30.5q2+384q

p=A0.1q

上式中的A是集团内厂商人数的函数,求解长期均衡条件下,

1)代表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A的数值。

11.假设一个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典型厂商的长期成本为

LTC=0.0025Q30.5Q2+400Q

若厂商的主观需求函数为

P=A0.1Q

试求:典型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是多少?

12.设垄断厂商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120.4Q,总成本函数TC=0.6Q2+4Q+5,求Q为多少时总利润最大,价格、总收益及总利润各为多少?

13.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函数为TR=100QQ2,总成本函数为TC=10+6Q。试求:

1)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

2)若政府征收10%的从价销售税,那么厂商的均衡产量和市场价格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完全竞争市场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完全信息的,即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答: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的基本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PMC。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MRP.此时厂商均衡也就可写为MRMC。当PMC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其经济行为处于稳定状态,一般不再变动其产量和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向。此时,社会给予厂商所生产的最后一单位的评价为价格P,它恰好等于厂商生产该单位产出所花费的成本MC。因此,社会评价等于社会成本,厂商的产量对社会而言实现了最优。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是:(1)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2)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造成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扩大,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为止。(3)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不仅必然是其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最低点的产量,而且必然是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

3.答: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两条需求曲线:需求曲线D是一条弹性较小的曲线,因此它比需求曲线d陡峭。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下的实际销售量,而需求曲线d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是所预期的销售量。所以,需求曲线Dd的交点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供求相等的状态。

4.答:完全垄断市场是理论中假设的与完全竞争相对立的另一种市场类型。它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它具有以下特征:(1)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2)产品不能替代,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厂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3)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4)实行差别价格,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大致有规模经济、自然垄断、原料控制、特许专利等。完全垄断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西方经济学家却把完全垄断理论作为分析各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重要基础。

5.答:在短期中,垄断厂商的生产决策依照两个原则: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以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由于短期中产量的调整要受到一定限制,而价格要由厂商与消费者共同决定。所以可能出现有经济利润、零经济利润和亏损三种情况。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成本,可以有经济利润;如果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零经济利润;如果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则有亏损。但只要价格高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垄断厂商就会维持生产。由于在短期内不能调整全部要素,所以,短期出现这三种情况,在垄断市场上也是正常的。

6.答:差别价格是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规定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消费者规定同一价格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差别价格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差别价格,也叫完全差别价格;第二等级差别价格;第三等级差别价格。一级差别价格又称作完全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根据每一个消费者愿意为单位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差别是垄断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或消费量而确定的不同价格。三级价格差别是垄断者将消费者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阶层或类别,对每一阶层收取不同的价格。每个阶层或类别就是一个单独的分市场。

7.答:厂商的理想产量是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相应产量,只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才可能实现理想产量,理想产量标志着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佳。完全垄断厂商的产量与理想产量的差距最大,垄断竞争厂商的产量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由此不难看出三种市场结构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

二、计算题

1.解:厂商的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由LMC=MR来决定的

0.15q22q10=30

解得q=20

π=TRLTC=600-(0.05q3q2+10q=400

厂商的净利润为400,在完全竞争市场,这种产出点是不稳定的,因为长期净利润的存在会吸引新的加入者,使行业的供给曲线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下降,直到厂商的净利润为零。

2.解:D=102PX+0.5×224×5.5=432PX

S=10+2×2.75+3.5PX=15.5+3.5PX

432PX=15.5+3.5PX

PX=5

D=S=432×5=33

3.解:(1P=MC=20Q 由于最低平均可变成本为零,所以短期供给曲线可记为P=20Q

2P=MC=20Q=500Q=25

4.解: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时p=MC=0.2q+8=14厂商的产量不影响市场价格,新的生产线均衡产量由MC=P=14来决定

0.1q+10=14

q=40  

5.解:均衡条件为P=MC,即P=24050Q+3Q2,可得

Q=30, π=31500  

6.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厂商的平均成本为

LAC=q22q+10+0.001Q

厂商生产至LAC的最低点的产量满足

       q=1

均衡价格位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即

P=q22q+10+0.0001Q

P=9+0.0001Q

当市场需求为 时,均衡价格P1满足下式

P1=9+0.001×(5000200P

当市场需求为Q=10000200P时,均衡价格P2

于是,该行业的价格增长率为

= - /

7.解:TR=PQ=20Q,可得P=20

P=MC,得均衡产量Q=80

MC=0.4Q12进行积分,推出

TC=0.2Q212QA,其中A为任意值

Q=10TC=100代入上式,得A=0, 即

TC=0.2Q212Q

所以π=TRTC=1280

8.解:(1)∵STC=0.1Q32Q2+15Q+10

MC=0.3Q24Q+15

又 ∵P=55,完全竞争单个厂商MR=P=55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C=MR,得:0.3Q24Q+15=55 解:Q=20

此时,总收益TR=P·Q=55×20=1100

STC=0.1×2032×202+15×20+10=310

∴利润=790

2TVC=0.1Q32Q2+15Q

AVC=0.1Q22Q+15

P=AVC时,厂商必须停产。

P=0.1×2022×20+15=15

即当市场价格下降为15时,厂商必须停产。

3MC=0.3Q24Q+15

MC=AVC0.3Q24Q15=0.1Q22Q15

得:Q=10

∴厂商的供给函数是0.3Q24Q+15Q10)。

9.解:(1)因QD=700005000PQS=40000+2500P市场均衡QD=QS

所以700005000P=40000+2500P  P=4(元)

因为    P=LAC    最低点 = 4 

所以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2)当P=4元时,QD=QS=700005000×4=50000单位,

而长期均衡时每家厂商的产量为500单位

故该行业厂商数为n=50000/500=100即该行业有100家厂商。

10.解: 从LTC=0.0025q30.5q2+384q中得

LMC=0.0075q2q384

LAC=0.0025q20.5q+384

p=A0.1q中得MR=A0.2q

长期均衡时,一方面LMC=MR,另一方面,LAC=p,于是有

0.0075q2q+384=A0.2q

0.0025q20.5q+384=A0.1q

解方程组可得  q=80   p=360   A=368

11.解:根据LTC=0.0025Q30.5Q2+400Q,可以得出

LAC=0.0025Q20.5Q+400

LMC=0.0075Q2Q+400

根据主观需求,可以得出

TR=AQ0.1Q2

MR=A0.2Q

当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时,MR=MC,并且LAC=AR,即

解得   A=384  Q=80

则价格为 P=3840.1×80=376

12.解:TR=P·Q=120.4Q)·Q=12Q0.4Q2

TC=0.6Q2+4Q+5

MR=120.8QMC=1.2Q+4

MR=MC时,即当Q=4时,总利润最大,

此时P=10.4TR=41.6TC=30.6

∴总利润为TRTC=9

∴当Q=4时总利润最大,价格为10.4,总收益为41.6,总利润为9

13.解:(1)π=TRTC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可知

1002Q=6

Q=47

根据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P=AR,有

P=100Q

P=53

2)征收10%的销售税,如果厂商的价格为P,那么市场价格为(1+10%P,这时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由

MR=1002Q

变为  1.1MR=1002Q

  

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有

于是,市场价格为P=AR,即

P=100Q

P=53.3

第六章  寡头市场与博弈

一、思考题

1.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优缺点。

2.在古诺均衡的条件下,为什么寡头不勾结起来制定高价?

3.为什么会有价格领先,价格领先与产量领先有什么样的不同结果?

4.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会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但不会要求生产相等的产量,为什么?

二、计算题

1.xy公司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两家各占市场份额一半,故两家公司的需求曲线均为P=240O-0.1Q,但x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400000600QX0.1Qxy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600000+300Qy+0.2Qy,现在要求做出:

1xy公司的利润极大化的价格和产出。

2)两个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价格冲突?

3你是x公司的经理,对y公司的定价有什么反应?

2.在两寡头垄断市场中,每个厂商按古诺模型进行决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Qd=24010P,两厂商出售同质且生产成本为零的产品,试求均衡时各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各为多少?

3.某厂商按照斯威齐模型的假定条件有两段需求函数:

P=25-0.35Q(当产量为0-20时)

P=35-0.65Q(当产量大于20时)

公司的总成本函数为TC=200+5Q+0.225Q2

1)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各是多少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2)如果成本函数改为TC=200+8Q+0.25Q2,最优的价格和产量应为多少?

4.假设有两个寡头垄断厂商成本函数分别为:

TC1=0.1Q12+20Q1+100000

TC2=0.4Q22+32Q2+20000

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为:Q=4000-10P

根据古诺模型,试求:

1)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和厂商1和厂商2的均衡产量

3)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

若两个厂商协议建立一个卡特尔,并约定将增加的利润平均分配,试求:

4)总产量、价格以及各自的产量分别为多少?

5)总利润增加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可以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的规模经济;行业中几家企业对某些基本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等。

2.答: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ugustin Cournot)1838年最先提出的一种双寡头垄断模型。模型分析了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古诺模型是一个“背对背”模型。双方不存在勾结的问题。

3.答:在价格竞争的条件下,首先降价的厂商预期会获得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出现了价格领先。而如果是产量优先决定,原因在于首先行动者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不管其竞争对手如何行动,首先行动者将生产较大的份额;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竞争对手只有把首先行动者的较大产出视为既定,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产出。

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首先行动者都会取得优势。在寡头进行产量竞争时首先行动者会取得优势,但是在价格竞争的条件下,首先做出决定的寡头不但不会取得优势,还有可能处于劣势地位。

4.答:卡特尔的成员企业是按照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价格。因为不同厂商的成本函数不一样,在这个约定价格下不能确保每个厂商都是个人利润最大化的。因此,不同的成本函数决定了不同的产量份额。

二、计算题

1.解:(1x公司:

TR2400QX-0.1Qx

TRQ的导数,得:MR2400-0.2Qx

TC400000600QX0.1QxQ的导数,

得:MC600+0.2Qx

令:MRMC,得:2400-0.2Qx =600+0.2Qx

Qx=4500,再将4500代入P=240O-0.1Q,得:P=2400-0.1×4500=1950

y公司:

TR2400QY-0.1QYQ得导数,得:MR2400-0.2QY

TC=600000+300Qy+0.2QyQ得导数,得:MC300+0.4QY

MRMC,得:300+0.4QY=2400-0.2QY

QY=3500,在将3500代入P=240O-0.1Q中,得:PY=2050

2)两公司之间存在价格冲突。

3)这两个企业定价不同,所以确实存在着价格冲突。如果仅从价格上看,x公司处于优势。但在实际中,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而要涉及到企业整体方方面面的考虑。所以,x公司对y公司的定价反应还要考虑其它因素,不能仅考虑价格差异。

2.解:由于该厂商按古诺模型进行决策,从产品需求函数Qd=24010P中可知,当P=0时,Qd=240。根据古诺模型,这两个厂商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为 ,整个市场的产量为Q=QA+QB=80+80=160

Q=160代入市场需求函数,得P=8

∴均衡时各厂商的产量分别为80,价格为8

3.Q=20时,p=250.25×25=20(p=350.75×20=20一样求出).然而,当p=20Q=20时,

对于p=250.25Q来说,MR1=250.5Q=250.5×20=15

对于p=350.75Q来说,MR2=3515×20=5

这就是说,MR155之间断续,边际成本在155之间都可以达到均衡。

现在假定TC1=200+5Q+0.255Q2由此得

MC1=5+0.5Q

MR1=MC1时,250.5Q=5+0.5QQ1=20

MR2=MC1时,351.5Q=5+0.5QQ2=15

显然,只有Q1=20才符合均衡条件,而Q2=15,小于20,不符合题目假设条件,因为题目假定只有Q>20时,p=351.5Q才适用。

Q=20时,利润л=20×20(200+5×20+0.25×202)=0

2)当TC2=200+8Q+0.25Q2时,

MC2=8+0.5Q

MC1=MC2时,250.5Q   Q1=17

MR2=MC2时,351.5Q=8+0.5Q  Q2=13.5

显然,由于Q2=13.5<20,不符合假设条件,因此Q1时均衡产量。这时,p=250.25×17=20.75,利润л=20.75×17-(200+8×17+0.255×172=55.5。利润为负,说明亏损,但这是最小亏损额。

4.解:(1)为求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先要求此二厂商的利润函数。已知市场需求函数为Q=400010p,可知p=4000.1Q,而市场总需求量为厂商1和厂商2产品需求量之总和,即Q=q1+q2,因此,p=4000.1Q=4000.1q10.1q2.由此求得二厂商的总收益函数分别为TR1=pq1=(4000.1q10.1q2)q1=400q10.1q210.1q1q2TR2=(4000.1q10.1q2)q2=400q20.1q1q20.1q22于是,二厂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л1=TR1TC1=400q10.1q210.1q1q20.1q21

20q1100000

л2=TR2TC2=400q20.1q1q20.1q220.4q22

32q220000

此二厂商要实现利润极大,其必要条件是:

     0.4q1=3800.1q2           

q1=9500.25q1……厂商1的反应函数

同样,可求得q2=3680.1q1……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可以从此二反应函数(曲线)的交点求得.为此,可将上述二反应函数联立求解:

从求解方程组得q1=880q2=280Q=880+280=1600   

p=4000.1×1160=284

3)厂商1的利润л1=pq1-TC1=284×880-(0.1×880220×880+100000)=54880

厂商2的利润л2=pq2-TC2=284×880-(0.4×2802+32×280+20000)=19200

4)在卡特尔中,两厂商的总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

MC=MC1=MC2=MR

已知  TC1=0.1q21+20q1+100000

    MC1=0.2q1+20

同理得MC2=0.8q2+32

再由MC=MC1=MC2,解以上方程组得到:

MC=0.16Q+22.4

从需求函数Q=4000-10P中得:MR=400-0.2Q

MR=MC  Q=1049P=295q1=850q2=199

5) л1=pq1-TC1=61500

л2=pq2-TC2=16497

总利润:л=л1+л2=77997

由此不难看出,因为两者达成卡特尔协议,总利润增加了77997-74080=3917

第七章

一、思考题

1.哪些因素决定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

2.何谓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3.简述均衡地租率的形成。

4.请解释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的经济学涵义。

5.试述工会怎样影响工资水平的决定。

6.均衡利率如何决定?

7.请运用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说明其对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影响。

8.试用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说明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决定。

二、计算题

1.设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某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函数为Ls=50Pι 400。若厂商对该种要素的需求函数为Ld=120030Pι ,则试求:①厂商的要素供给函数;②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函数。

2.一个垄断厂商只用劳动Z来生产商品Y,它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商品,价格固定为1元。生产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为:

Y=12Z-6Z2+0.2Z3

W=6+2Z

请计算厂商利润最大时的ZW值。

其中成本函数为C=12Z+6Z2

3.假定某一生产厂商只有使可变要素的劳动进行生产,其生产函数为Q=36L+L2-0.01L3,Q为厂商每天生产量,L为工人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的,单位产量价格为0.10元,小时工资率为4.8元。求厂商利润最大时:

1)厂商每天应投入多少劳动小时?

2)如果厂商每天支出的固定成本为50元,厂商每天生产的纯利润为多少?

4.假设某垄断者只使用一种可变的投入要素L生产单一产品,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PL=5,产品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P=654Q 。请分别求出该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使用的劳动(L)、产品数量(Q)和产品价格(P)。

5.假定劳动市场的市场供给曲线分别为:

SL=100W

DL=60000-100W

求均衡工资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可能会因为以下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技术改进而使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MRP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从而MRPMFC的交点也向右移动,这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的均衡量将增加。(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MRP曲线的移动,这也将引起要素均衡量的变动。当商品价格下降(上升)时,MRP将向左下(右上)移动,MRP曲线与MFC曲线的交点也向左(右)移动,从而引起要素需求量的减少(增加)。(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MFC曲线的移动,也将导致要素需求均衡量的变化。当要素价格下降(上升)时,MFC曲线将向下(向上)移动,MRPMFC曲线的交点也向右(左)移动,从而引起要素需求量的增加(减少)。(4)某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需求的变化,该要素的可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该要素需求量的变化,其变化趋势是:同最初产品需求的变化和替代品的变化同方向,同互补品价格的变化反方向。

2.答: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倾斜。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3.答:土地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均衡于地租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地租率即土地供给曲线与土地需求曲线交点对应的利息率。在土地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地租率完全由厂商对土地的需求决定,而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产量与土地上生产的产品价格。因此,地租率取决于土地的边际产量和产品的价格。例如,肥沃土地的边际产量高,其地租率就高;产品价格越高,地租率越高。

4.答: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表示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除特殊情况(如围海造田等),一般来说,土地的数量不变动,因而土地的供给是完全缺乏弹性的,表现为垂直的供给曲线。但是从个别行业或产品生产部门来说,土地的供给仍然具有一定弹性,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例如,某生产部门由于其产品的需求上涨,收益增加,对土地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获得使用权。那么,该部门就会吸引更多的土地供给,土地的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

5.答:西方经济学从工会的角度对工会影响下的工资水平决定所作的描述。据认为,工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工资水平:

1)限制劳动的供给。工会通过支持移民限制、缩短每周工时、延长休假期、限制雇佣童工和女工、高额的入会费、拒绝接受新会员、降低劳动强度等办法可以限制劳动供给量,从而使劳动供给曲线沿劳动需求曲线上升,以提高工资水平。

2)向上移动劳动需求曲线。工会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帮助厂商改善管理来降低商品价格,要求政府提高进口税和限制进口、扩大出口等办法,使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提高工资水平。

3)消除“买方垄断的剥削”。当劳动力市场存在买方垄断时,垄断者会将工资压低到低于竞争性的工资率。西方经济学把这种情况叫做“买方垄断的剥削”,因为雇佣的工人创造的边际收益产量大于其所得的工资。

据认为,通过工会的力量可以迫使买方把工资提高到W2,并把雇佣劳动量增加到Q2,这时MRP等于工资,从而也就消除了“买方垄断的剥削”。

4)要求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也可以使工资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6.答: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它是可贷资金的价格。借方由于使用了贷方的钱而向贷方支付这一价格——利率。正因为利率也是一种价格,所以它与商品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没有什么两样,也是由供给与需求来决定。利率降低与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

7.答: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阐明什么是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然后分别用这两种效应来解释其是怎样影响劳动供给形状的。

劳动者的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工资率的高低,而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则取决于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者倾向于购买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供给量增加,即若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倾向于用消费其他商品来代替闲暇。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所以,工资率提高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取决于收效应与替代的效应的对比。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工资率提高对劳动者的收入影响不大,工资率提高对劳动者的收入影响不大,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下方倾斜。因此,随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者供给曲线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8.答: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率是劳动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相互利用的结果。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均衡工资率即是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工资率。当市场工资率高于均衡工资率时,市场上的劳动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市场工资率下降;当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时,市场上的劳动供给量小于劳动需求量,市场工资率将上升。

当产品市场上产品价格提高,或者生产过程中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时,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市场均衡工资率将提高;相反,当产品价格降低,劳动的边际产量减少,劳动的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市场均衡工资率将下降。

当外来移民增加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长为劳动力,劳动的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市场均衡工资率将下降;反之,当劳动力的供给量越来越少,劳动的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市场均衡工资率将上升。

二、计算题

1.解:因为该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所以要素的价格应由供给双方的均衡来决定。即是Ls=Ld

50PL–400 = 1200 - 30PL

  PL = 20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Q轴的直线,所以厂商的要素供给函数为:

PL =20

厂商的边际要素成要函数为:MFC = 20

2.解:由生产函数可知:

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为:MP(Z)=12-12Z+ 0.6Z2

厂商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FC=12+12Z

当二者相等时,就会得出:Z=40

把上式代入W=6+2Z得:W=86

3.解:(1)当厂商利润最大时,有:

W=P­­·MPL=P·(dQ/dL)

即是:            4.80=0.10×(362L-0.03L2

(0. 1L-6)(0.3L-2)=0

解得:                     L=60   L=20/3(舍去)

可见,当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应每天投入60劳动小时。

2)利润为:

TR-TC=P·Q-(FC+VC)=P·Q-(FC+W·L)

把已知变量代入上式中得:

0.1×(36×60+602-0.01×603-50+4.8×60=22

可见,厂商每天获得的纯利润为22元。

4.解:(提示)本题由MRPL=MFCL条件,可求得最大化利润时的要素数量L、产品数量Q和产品价格P

因为P=654Q

所以,总收益函数为:

TR=PQ=65Q4Q2

Q=2L1/2代入上式,得

TR=130L1/28L

由于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所以MFCL=PL=5,由此,

MRPL=MFCL=5

解得:L=25Q=2L1/2=2×5=10P=654×10=25

5.解:提示,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时达到均衡,取SL= DL ,则100W=60000-100W,得:W=300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思考题

1.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

4.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

5.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

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7.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

8.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9.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

二、计算题

1.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而成本函数为 ,试求:

1)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

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

2.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给予企业2造成外部不经济。企业1生产X产品、

企业2生产Y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

xy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2的成本受企业1的产量x的影响。XY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8060

1)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

2)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

3)在(2)的场合,对企业1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

4)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1的生产每单位征收t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t应定为多少?

5)政府向企业1x的产量征收每单位t的税收,而向企业2按每单位x的产量发放t的补贴。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

3.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企业雇佣劳动L以生产x,生产函数为

企业利润均等地分配给两个人。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公害,公害量z依存于x

两个个人的效用依存于xz,两人均为

初期两人均只有8单位的劳动。

1)在没有关于公害的法规时,竞争均衡的产量x及公害量z为多少?,

2)说明帕累托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3)政府为抑制公害,向企业按每单位x征收t额的税收(税收均等地分给个人用于补贴),税率t应定为多少?

4.两企业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对企业2产生外部不经济,xy分别为企业1.2的产量,成本函数分别为

 

XY分别为两家企业的产品,其市场价格分别为4030

问:(1)若两企业不进行外部性问题的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及利润各为多少?

2)从经济福利角度来看最佳的两企业产量。

3)政府对企业 1课税,税额 T依存于生产量 x和税率 tT =tx。在企业不交涉时,求使经济福利最大的最优税率t

4)如果两企业间可自由地对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在企业1没有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两企业的生产及利润分配为多少?

5)若企业1有赔偿责任的法规存在,(4)题中的利润分配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交换达到均衡并不能保证生产也同时均衡,生产达到均衡同样也不能证明交换同时也达到均衡。要使生产与交换同时达到均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使生产与交换同时均衡的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即:

MRTXY= MRSAXY=MRSBXY

借助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对这个均衡条件作进一步的说明。从社会既定的资源状况出发,假定社会资源已经达到了最优配置,于是可以得到生产的契约曲线,我们将其转换为图8-5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TTˊ线。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给定一种产品,如X产量的前提下,另一种产品Y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尽管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都代表资源配置的最优点,但是每一点XY两种产品的相对产量不同,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决定一个交换的一般均衡图形。

2.答:我们之所以把MRTXY= MRSAXY=MRSBXY作为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如果MRTXY不等于 MRSAXYMRSBXY,比如,若MRS=2MRT=1,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两单位Y商品而得到一单位X商品。但是,生产中多生产一单位X商品仅需要放弃一单位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MRS不相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

3.答:第一,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的含义是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局限存在,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在现实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万能论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粉碎,市场失灵的现实被人们所公认。市场局限性使得紧紧依靠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早已不可能了。所以,有市场局限性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属性和现实。

第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的不完全性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条件苛刻,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现实市场更加远离完全竞争市场,破坏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应该把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分开。这就是说,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程度。

第三,市场本身不完善。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市场还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市场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出现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不发达,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这样。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相互竞争的企业勾结形成垄断;企业为谋取暴利采用不当手段破坏秩序等等。

4.答: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损失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另外一方知道更多时,就会出现逆选择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G·A)对旧车交易中总是坏车充斥市场的状况作了理论分析。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非对称信息。他会破坏市场的运行,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3)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所谓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指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的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一旦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

5.答:社会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私人产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公共产品。

6.答:50年代以后,以布坎南(BuchananJ.M)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假定应用于分析政治决策过程,认为公共选择主体的行为也是经济人行为。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类面临两类基本事务:一类是完全私人性质的,这类事务是由个人在市场上自由作出决策;另一类是集体面临的公共事务,这类事务涉及到全社会的福利,必须由全体成员共同决策,即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决策。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对政治领域人们行为规则的传统假定是靠不住的,在“政治立场”上,个人也是严格按经济人的方式行动的。如同在交易市场上社会目标是间接实现一样,在公共选择上,社会目标也是间接实现的,因为公共选择主体的直接动机仍然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如更少的参与费用,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以及由此而派生的更多的物质利益。

7.答:具体内容有:

第一,政府直接管制。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科学环境指标和环境标准,如规定空气和水的质量标准,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必要时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某些标准。

第二,制定与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地区配置政策,对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环境保护型产业重点扶植、优先发展。限制公害型产业(重化工业)的发展,防止与控制人口的各种企事业单位过于集中于城市。

第三,加强对环境污染产业的管制。具体由三种类型的政策:一是利用税收和津贴手段。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效应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量应该等于该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便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从而达到最优效率状态。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企业,国家要给予津贴来发展生产。二是使用企业合并的办法。三是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第四,扩大政府环境保护经费支出,开展环境保护情报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8.答:西方经济学把收入的不平等分为两种:一是来源于机会不均等的收入不平等,二是在机会均等情况下出现的收入不平等。收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在两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克服机会不均等,为每人提供均等机会;第二直接调节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差距,以实现微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即收入均等化。

1)解决机会不均等

为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要为公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主要调节措施有:第一,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一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国有化,兴办私人不愿意办的基础公共产业;三是通过提供资助和减免税收刺激私人企业,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四是限制移民,特别是外国移民。第二,促进人力资源流动。人力难以流动,不但造成严重失业,还会扩大工资差距。为促进流动:一是用财政手段对失业率高的地区给予就业征税;二是提供就业信息,重新培训,资助迁移;三是清除人力流动的障碍。第三,为实现平等就业,消除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如美国就有公正就业立法,在就业中防止由于种族、肤色、信仰和性别的原因而受歧视。

②普及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③促进财产占有的机会均等缩小财产差别的措施:一是征收遗产税,这是促进机会均等最简明武器之一;对非劳动收入即财产收入(如红利、利息等)按较高税率征税,对劳动收入实行低税率。财产占有均等化不触及私人财产制度。

2)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收入均等化目标,除机会均等化政策之外,还有直接调节收入水平,其政策手段有:

①税收政策。运用税收政策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帮助低收入者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一是累进所得税,收入越多,交税越多。比如美国个人所得税最低为14%,最高为70%。二是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

②转移支付政策。转移支付是通过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的。转移支付主要流向低收入家庭。比如,对由于失业、残废、患病、年老等不能得到收入者,政府通过社会保险提供津贴或补偿;为保证全国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政府实行公共救济计划,比如提供免费食品、食品券等;通过医疗保健的社会福利计划,为穷人、老人提供医疗照顾等。

③价格政策。这里的价格指广义的价格,除商品价格外,还包括工资与利息率。价格政策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商品价格政策。通过控制价格水平促进收入均等,对购买商品,实行低收入者付低价、高收入者付高价政策。第二,最低工资政策。规定最低工资,使分配有利于低收入者。最低工资虽由劳资双方议定,必要时政府要干预和调节。第三,利息率政策。政府通过优惠贷款方式促进收入均等化。如向低收入阶层提供低息住宅贷款,改善其居住条件;向农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④负所得税政策。对政府转移支付,许多学者提出批评,他们认为:一是这样不公平,富人收入转给穷人是不公正的。二是这样做有损于效率。为此提出负所得税政策。按规定,如果某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就应得到负所得税,即得到一笔津贴。还规定参加工作的人的总收入(工资+负所得税)要高于不工作人的总收入。

9.答:“政府失灵”包括这样几种情况:(1)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没能达到预期目标;(2)政府干预虽然达到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干预成本过高;(3)政府干预有效率,也达到预期目标,但从长期看带来不利的副作用。造成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他们也有不同于公共利益的私人利益。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都要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政府要实施对经济活动的正确干预,一个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获取和掌握有关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情况的全面、准确和完全的信息知识。然而,由于政府机构的低效率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政府官员中广泛的私人利益的存在,政府要得到充分有效的信息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都是不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决策,因此,政府失灵也就在所难免。

最后,政府干预是有成本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干预的成本是昂贵的。政府干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只有当其收益高于成本时才是合理的。

二、计算题

1.解:(1)当该商品为垄断性商品时,市场需求函数就是该厂商的需求函数。

于是,由 ,可得,

这样    

则有    

而由成本函数  , 可得:  

利润最大时, ,即有,

可得:     ,而

即该垄断厂商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分别为300709000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

   ,也就是  

由此解得:     

3)当 时,消费者剩余为:

 时,消费者剩余为:

 

社会福利纯损失为:18000450090004500

这里,13500(=180004500)是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其中的9000转化为了垄断者的利润,因此,社会福利纯损失为4500

2.解:(1)两企业的利润各自为

 

利润极大化条件分别为

由①、②两式可解得

x 20y 10

     

2)企业间进行交涉时,两企业追求利润总和极大化,利润之和为

极大化条件为

解此得到

x 10y 20

3)在(2)的情况下,利润总额为

如何在两个企业间来分配这一利润总额呢?在没有法规限制企业1情况下,企业1.企业2都至少要求达到无交涉情况下的最大利润水平,即

因此在无法规的情况下 的分配范围必须满足

 

如果有法规限制企业1,那么企业2可以要求企业1的产量为x =0,以使其成本最小化,此时企业的利润为

极大化条件为

         y 30 900

此时企业2要求其利润至少不低于这一水平。所以,在有法规的  情况下, 的分配应满足

 

4)政府实行课税政策对企业2没有影响,企业1的利润变为

利润极大化条件为

 

为使企业1达到利润极大化,税率t应根据x的大小定为

5)政府实施课税及补贴政策时,两企业利润分别变为

 

如果两企业可自由交涉,那么利润之和为

与(2)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课税及补贴政策没有给企业交涉带来影响。

3.解:(1)设x的价格为p、劳动的价格为w,则企业利润为

利润极大化条件为

均衡时,企业的劳动需求量等于全部的劳动供给量16=88),即

此时  

2)设两个人分别为AB,个人效用分别为

 

资源配置的可能性条件为

由上述关系式代入 表达式中得

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在 一定的情况下使 极大化,其条件为

       L 9

此时,

z =3/2

3)课税时企业利润为

利润极大化条件为

为实现帕累托最优,L应满足L =9,即

可解得税率t为:    

4.解:(1)两企业利润分别为

各自利润极大化条件为

  

由此得      x =20y =15

相应地     

企业2的利润为负值,从长远来看它将撤出该市场,那时y =0

2)消费者剩余可看作为一定。经济福利最大,也就是是生产者剩余(两企业利润之和)最大。

极大化条件为

解此方程组得

x =10y =15

3)课税时企业 1的利润为

利润极大化条件为

t = 402x

经济福利最大时x =10,所以t402 ×1020

4)答案:

企业间进行交涉时,两企业将以利润总和最大化为目标。此时即相当实现(2)所分析的状态,此时,实际得利为

如何分配总的利润,企业必然要求其利润不得低于无赔偿责任时的利润额 ,所以

而企业2的要求是不低于无赔偿责任时利润为0的长期状态。

5)在有对外部不经济制约的法规时,企业2有权要求企业1的产量为x =0以使自己不受其损害,此时企业1利润为0。企业2的产量为

y 15

利润为      

此时的分配范围是

第九章  宏观经济核算

一、思考题

1.划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包括二、三、四部门。漏出与注入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2.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GDPGNP的关系和五个总量的关系。

3.计算GDP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4.在宏观经济纵横比较中运用哪些有关总量?

5.怎样理解宏观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有什么缺欠和局限?

二、计算题

1.用下面的国民收入核算帐户的数据计算GDPNDPNI(单位:10亿美元)。

 

单位:10亿美元

雇员的报酬

194.2

美国出口的商品和劳务

17.8

固定资本消耗

11.8

政府购买

59.4

企业间接税

14.4

私人国内净投资

52.1

转移支付

13.9

美国进口的商品和劳务

16.5

个人纳税

40.5

在美国境内获得的净外国要素收入

2.2

个人消费支出

219.1

2.依据的一组年份的名义GDP及相应的价格指数,计算实际GDP

年份

名义GDP

10亿美元)

价格指数

1996100

实际GDP

10亿美元)

1960

527.4

22.19

 

1968

911.5

26.29

 

1978

2295.9

48.22

 

1988

4742.5

80.22

 

1998

8790.2

103.22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假定在社会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 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 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I=C+S

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引入政府部门,在模型的社会总需求项下增加一个政府需求即购买G, 则Y=C+I+G。社会总供给项下增加一个政府税收T),则Y=C+S+T。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I+G=C+S+T,即I+G=S+T,移项后I-S=T-GT-G是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差额为正是财政盈余,差额为负存在财政赤字。上式可写为IS+(TG),此时,如果私人储蓄不能满足私人投资需求,则可用公共储蓄弥补。

3)引进国外部门,模型中,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家庭的商品与劳务,向政府交纳关税,构成总需求中的出口X),政府、厂商和家庭购买国外部门的商品与劳务,构成总供给中的进口M)。于是,社会总需求Y=C+I+G+X,社会总供给Y=C+S+T+M。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C+I+G+X=C+S+T+M,移项后,可变为(IS)+(GT)=MX,左边为储蓄缺口与政府预算缺口,右边是贸易缺口。如果出现I>SG>T,则扩大进口与引进外资弥补缺口,这就是“两缺口模型”。

在上述三个宏观经济循环模型中,收入流量循环于环形管道。当存在家庭储蓄、政府税收和国外进口时,都会减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即需求或支出,这是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漏出Leakage);而家庭消费、政府购买和向国外出口都会增加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这是对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注入Injection)。

2.答:(1)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是在国外的本国公民获得的收入和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获得的收入之差。这个值为正值时,GNPGDP,为负值时,GDPGNP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3)国民收入=国民或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政府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工资和薪金+企业主收入+个人租金收入+个人利息收入+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见图9-4  宏观经济核算中变量关系示意图

3.答: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

1)支出法:在一年内,如果以Q1Q2Q3,…,Qn表示购买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以P1P2P3,…,Pn代表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则国内生产总值为:

2)收入法: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如果从生产角度看,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支付,它构成了产品和劳务的成本。

3)部门法:它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入的来源。

4.答:(1)国民收入的价格调整:

首先确定以某年为基年,以基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100,再计算出其他各年度对这个不变价格的指数,即价格指数或平减指数,然后用物价指数比较各个年度的国民收入的实际情况。

2)人均、人时国民收入的计算:

计算方法是当年GDPGNP或国民收入除以当年的人口数量所得的数值:

人均GDP=当年GDP/当年人口数量

人均国民收入=当年国民收入/当年人口数量

当年的人口数量是指当年71日零时的人口数,或当年年初人口数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数字,即:

当年人口数量=(当年年初人口数+当年年末人口数)/2

为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低或经济效率高低,也必须计算人时国民生产总值,即平均一人一小时创造的价值。

5.答: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没有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分析就无法进行,更不能应用于经济实际。

缺欠和局限有:

第一,GDPGNP都不能反映实际产量水平和真实生活水平。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的生产活动等,没有反映出来,市场化程度低的国家GDPGNP有低估可能。

第二,地下经济活动包括非法与违法经济活动,如贩毒走私、偷税逃税等难以得到反映。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都隐藏着一个繁荣的、活跃的地下经济部门,如赌博、走私、盗窃、色情业、贩毒等,也称“黑经济”、“隐形经济”等。各国地下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最高的希腊、意大利在25%以上,美国在8%。差异的原因在于:管制的程度与难度;税收的类型与程度;法律实施的效果。

第三,GDPGNP都不能反映产品与劳务的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状况。比如两国GDP相同,甲国军事活动费用庞大,乙国用于文教设施花费较多,由于GDP结构的差别会给甲乙两国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生产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与劳务市场价格,在GDPGNP中则体现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社会上人们往往只注重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等对人类生活质量与环境空间的严重影响,还忽视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GDPGNP是反映经济增长与发展结果的总量,而没有反映一个社会为此付出的所有代价与经济效率。

二、计算题

1.1GDP=C+I+G+(X-M)= 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净投资+政府购买+(美国进口的商品和劳务-美国出口的商品和劳务)= 219.1+52.1+59.4+16.5-17.8=329.3

2NDP= GDP-固定资本消耗=329.3-11.8=317.5

3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317.5 - 14.4=303.1

2.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指数×100

1960:实际GDP=527.4÷22.19×100=2376.7

1968:实际GDP=911.5÷26.29×100=3467.1

1978:实际GDP=2295.9÷48.22×100=4761.3

1988:实际GDP=4742.5÷80.22×100=5911.9

1998:实际GDP=8790.2÷103.22×100=8516.0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一、思考题

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

6.什么是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

7.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推导?

8.IS—LM模型怎样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同时决定?如出现不均衡说明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

9.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收入与利息率?

10.简述开放的IS—LM模型及怎样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1.IS—LM模型的分析与借鉴。

二、计算题

1.假定货币供给量为M,价格水平为P,货币需求L=ay-br,(1)求出LM曲线的表达式;(2)试从表达式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

2.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是C110000.8YI500。求出(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若实际为8500,非自愿存货如何变动?(3)若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4)若消费函数变成C210000.9Y,投资仍为500,收入、储蓄是多少?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3.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四部门为: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G=200t=0.2L=0.8Y-2000rMS=800。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双重均衡时rY;(4)双重均衡时,CINX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强调《通论》中的“通”字。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

首先,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其次,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最后,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宾逊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按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凯恩斯否定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作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因此,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或总需求不足而出现不自愿失业,实现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经常状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2.答: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不足以弥补收入与消费的缺口,总需求决定的就业水平就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整个经济也就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凯恩斯就业理论要点可概括为如下定理:

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准,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根据上述第一条定理)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是由消费支出(D1)和投资支出(D2)两部分构成的(D=D1+D2)

4)在均衡时,总需求(D)等于总供给(Z)。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D2=Z-D1)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因此,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与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与投资量有关。

7)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3.答:有很多因素都影响消费,如收入、价格、利率、资产、制度、风俗等,凯恩斯假定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唯一因素。

消费函数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唯一的决定因。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在坐标图上,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曲线的斜率恒定不变。凯恩斯的这种消费函数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按其收入的绝对水平变化的一种假说,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特点是APC01MPC0,且APCMPC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特点是:长期消费曲线为出自原点的直线,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消费与收入保持固定比例K,即斜率不变;在纵坐标上截距为零,表示收入为零时,消费也为零;由于K为固定比例,因而MPC=APC。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动。一般地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高于繁荣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且低于危机时的平均消费倾向。

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为绝对消费函数。认为长期消费函数是实际上发生的消费和收入的实现值。由于短期消费曲线随时间向上移动,因而不能用一条短期消费曲线连接起来,只能用长期消费曲线连接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决定于相对收入水平。存在着一种消费的“示范效应”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不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函数称为持久收入假说。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两部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即Y=Yp+YtC=Cp+Ct(下标p表示持久,t表示暂时)。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具有固定比例。即Cp=KYpK不依赖于持久收入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利息率等非收入因素。在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用生命周期来论述的消费函数,称为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所获得的收入和财产。人们总是想把一生的全部收入作最佳分配,以获得一生消费的最大满足。他假设人们的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强调了人们在储蓄与现期满意的消费之间必须权衡选择。

4.答: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即MPC= b= 。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而又不会等于收入增量,这样,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MPC1,即人们收入的增加必然要带来消费的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是由人们的心理本性决定的。按照这个规律,在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不消费即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生产和收入不断增加时,人们消费支出的增加量总是小于生产和收入的增加量。如果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增加的产品会有一部分不能销售,而且不能销售部分会越来越多,这样,就必然引起产品库存积压,价格降低,生产规模削减,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这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一是从供给价格看,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为资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其他不变,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将下降;二是从预期收益看,随着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未来供给会越来越多,带来销售困难或者降价,引起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降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有着特殊意义: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削弱了投资的吸引力和私人投资的信心,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即投资不足。私人投资不足必须由国家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与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很好发展。同时,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论述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大幅度下降,引起社会投资需求的急剧减少。他认为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资本家保持较高的投资获利的乐观情绪,往往带来过度的投资;在盲目乐观情绪造成的投资过多的错误被觉察后,反而会出现悲观情绪,投资大量缩减,这样,导致出现经济危机以及积累起来的经济衰退。由于人们信心和情绪慢慢恢复,经济也会走向恢复。这就是心理危机论。

5.答:局限于商品市场的简单凯恩斯模型分为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两部门凯恩斯模型有两个行为方程:YC+IYC+S。其中Y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CS表示家庭预期的消费、储蓄,I表示厂商预期的投资。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决定两部门均衡收入的条件是:C+IC+S,消去C,则IS,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则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可分别写成:YC+I+GYC+S+T。这时,总支出(Y)由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三部分构成,总收入(Y)由消费(C)、储蓄(S)和政府税收(T)三部分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均衡条件是:C+I+GC+S+T。两边消去C,得I+GS+T。其经济含义是,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等于储蓄和税收的总和。移项可变为:I-ST-G。它的经济含义是投资与储蓄之差额等于政府支出与税收之差额。

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模型中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扩展为:YC+I+G+XYC+S+T+M。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与进口。总支出Y分成四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总收入Y也分成四部分: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四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仍然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均衡条件应写为:C+I+G+XC+S+T+M。公式两侧消去C,则得:I+G+XS+T+M

6.答: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即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关于投资变化与收入变化的关系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当总投资增加ΔI时,国民收入增量ΔY将是投资增量ΔI的若干倍或K倍,K就是投资乘数,即K= 。投资乘数源于国民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关联性,是存在于社会化市场化经济中的客观现象与规律。投资乘数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投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按K倍增加;另一方面,投资减少也会引起国民收入按K倍比例减少。

加速原理是根据在现代化大生产过程中,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带来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则势必要求增加投资以适应扩大了的需求,所以,加速原理所研究的投资是引致投资。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要快。

7.答: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就是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IS曲线。

推导见书上 “IS曲线的推导” 处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时表示利息率和收入的对应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也叫流动偏好货币数量曲线。

推导见书上 “LM曲线的推导” 处

8.答:把商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结合起来,合并在一个图中,就达到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又称双重均衡,这就是IS—LM模型。见书上图10-22所示。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利息率,IS曲线与LM曲线的相交点E,就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的均衡点。此点不但决定均衡收入水平Ye,而且也决定均衡利息水平re,除E点(Yere)外,都是非均衡点,货币市场处在非均衡状态。

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见书上图1022

9.答:1IS曲线的移动。

LM曲线既定条件下,假设储蓄、政府财政收支不变,如果投资增加,I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同LM曲线在较高的位置上相交,这表示一个较高收入和较高利息率的综合的双重均衡组合。如果投资减少,I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同LM曲线在较低的位置相交,这表示一个较低收入和较低利息率的综合的双重均衡组合。

2LM曲线的移动。在IS曲线既定条件下,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会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同IS曲线在较低的位置相交,这个较低的均衡表示较高收入和较低利息率的双重均衡组合。如果货币供给减少,会使LM曲线向左方移动,同IS曲线在较高的位置相交,这个较高的均衡点表示较低收入和较高利息率的双重均衡组合。

3IS曲线与LM曲线的同时移动。

两条曲线的同时移动可以有许多种不同情况的组合。IS曲线右移,LM曲线左移;IS曲线左移,LM曲线右移;ISLM同时右移;ISLM同时左移。不但移动的方向可以不同,而且移动的距离也可以不一样。所以,两条曲线同时移动的情况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具体分析。见书上图10-26所示。现在假设,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而且变动距离一样,结果是利息率不变,而收入增加。图中投资增加,使IS1向右移到IS2,与LM1的交点为E1,这点表示较高收入水平Y1和较高利息率水平r1。为了不使利息率上升,就必须同时增加货币供给,使LM1移动到LM2LM2IS2交点E2决定的均衡收入水平为Y2,比E1决定的均衡收入水平增加Y1Y2,而E2决定的均衡利息率和E1一样,都是r1

10.答:简单凯恩斯模型只有商品市场,可分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其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在四部门中,消去C,均衡公式为:I+G+XS+T+MGX同利息率没直接联系,TM同收入水平都成正相关,从两部门的IS曲线推导出四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在两部门和四部门中是相同的,IS′曲线与LM曲线构成了开放的IS—LM曲线。

开放经济的内部均衡是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是不一致的。只有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在BP曲线上时,开放经济内部与外部才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11.答:IS—LM模型完成了三个结合:1)收入决定论和货币论的结合;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3)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结合。它既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同时又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不少修改与补充,以适应垄断资本与经济现实的需要,为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主张。但是,模型的改进并不表示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在认识上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模型仍然是只关注某些现象,停留在表面及外在联系上,割裂和回避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同经济现实的矛盾关系,如对失业、危机、周期等观点都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和要害。

IS—LM模型是以假想的前提进行逻辑推论的。甚至希克斯也认为,把IS曲线的点看作是均衡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他又说,为了分析起见不妨假设它们是均衡点。当然,在经济研究与分析中,为使错综复杂的事物便于把握,可以做出某些假设,科学的假设是根据事实提出来的,而不是违背事实的主观臆想或虚构。而凯恩斯模型中的某些假设是非科学的。如在商品市场上企业预期的投资和家庭预期的储蓄本来是捉摸不定的,二者的均等更难以论及,可是IS曲线却将二者描绘成无数可能的点的轨迹。又如在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投机需求是以主观心理规律为基础的,投机需求的货币量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值,可是曲线却把假定的货币供给和包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均等描绘成无数可能的点的轨迹。然后,从IS曲线与LM曲线交点论证两个市场达到双重均衡,这样的逻辑推导出的结论,不可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更不会为实践所证实。

IS—LM模型虽然在总体上并不科学,但是却有某些可借鉴与参考之处:第一,考察与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包括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不但要研究每个市场的均衡,而且要研究两个市场的双重均衡。还要考察和分析各个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均衡是可参考的。第二,考察和研究社会总收入量与总支出量以及其组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所运用的某些基础概念与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第三,考察和研究开放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条件与调节,对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世界资源,制定科学对外经济政策有着一定意义。

二、计算题

1.1)由M/P=L,得:Y=M/(aP) + (b/a)r

2)斜率表达式为 b/a,实际上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和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即ab的值,相对来说a越大,则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敏感度越高,于是LM曲线越平坦;b越大,则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度越高,于是LM曲线越陡峭。

2.1)由Y=C+I Y=10000.8Y+500,均衡收入Y=7500C=7000S=500

2)均衡时Y=7500,则存在1000的存货

3)由Y=C+I 得 △Y=2500

4Y=15000S=500;△Y=5000

5)消费函数是C1时,乘数为5;消费函数变成C2时,乘数为10

3.1)由开放经济的收入恒等式,Y=C+I+G+NX, 得 Y=1500-2500r

2)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S,得 Y=1000+2500r

3IS曲线与LM曲线联立,得r=0.1Y=1250

4C=2710I=150NX=-100

第十一章  ASAD模型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总供给函数?说明总供给曲线的通常形状。

3.什么是总需求函数?怎么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4.试比较古典”ASAD模型和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

5.用图形说明短期均衡的三种状态。(萧条、高涨和滞胀)

6.说明完全凯恩斯模型的方程及其图像。

7.简述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的含义及其比较。

8.叙述理性预期ESAD模型及政策含义。

9.评析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的演变。

二、计算题

1.有一古典的AS-AD模型,总供给函数Y=Yf=1000,总需求函数P=800-0.4Y。求:

1)均衡价格水平;

2)如价格不变,总需求函数变为P=1000-0.4Y时,经济会怎样?

3)如总需求函数为P=1000-0.4Y,价格可变动时,均衡价格变动多少?

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短期生产函数为Y=14N-0.04N2,劳动力需求为Nd=175-12.5W/P),劳动力供给函数Ns=70+5(W/P),求

1)当P=1P=1.25时,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名义工资率分别是多少?

2)当P=1P=1.25时,短期产出水平是多少?

3.有一封闭经济,假定存在以下经济关系:在商品市场上,C=800+0.8YDT=ty=0.25yI=200-50rG=200。在货币市场上,Md/P0.4y-100rMs=900。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时的收入和利率;

3)如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求AS=AD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在凯恩斯模型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和供给因素(即劳动市场),研究产量(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观点不一致,因此存在许多不同形状和解释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答:总供给函数中总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对应关系可表示为总供给曲线。它是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运动轨迹的曲线。也可以把总供给曲线定义为:总供给曲线表示在生产者均衡(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均衡(即获得效用最大化)和劳动市场均衡共同实现时,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

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也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这条曲线位于充分就业的产量之上,完全缺乏弹性。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在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过多,货币工资就降低;反之,劳动需求过多,货币工资就提高。

2)反L形总供给曲线,即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呈反L形。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下降刚性,在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时,存在非自愿失业,货币工资固定不变,不能灵活下降来调节劳动市场达到均衡。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之前,劳动的边际产品是一个常数。

3)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逐渐向右上方倾斜,在达到充分就业时就成为垂直的一条曲线。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和向上伸缩性,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劳动的边际产量就已经逐渐减少。

3.答:总需求函数是指总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即在价格水平不断变化情况下,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在图形上,是一条总需求量同价格水平成反相关变化的曲线。

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或从扩大的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都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1)从收入支出曲线推导

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收支相抵线与反映价格水平的C+I线的交点,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在满足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条件(IS或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下,产量(或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从IS—LM模型推导

IS—LM模型中,假设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价格水平为常数)和货币供给既定条件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或产量)水平。这里推导去掉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从IS—LM曲线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4.答:1)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正常状态的看法。传统理论坚持萨伊定律,供给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能全部销售出去,不会有生产过剩,不会出险大量的失业,资本主义经济正常状态是市场出清、充分就业。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萨伊定律,供给不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造成社会的有效需求(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需求)不足,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态是低于充分就业,认为萨伊定律所说的状况只是一个特例,而不是一般状态。这是两个模型区别的根本前提。

2)关于总供给曲线。在总供给模型中,二者基本是一致的,都承认产量(或收入)是就业量的函数,在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古典”AS—AD模型是假定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而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具有下降的刚性,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反L型或向左倾斜的曲线。由于总供给曲线的假设不同而导致具有不同的形状。

3)关于总需求曲线。在两个模型中总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二者的解释却不同。“古典”的AS—AD模型的总需求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只强调货币数量为满足交易要求,是与收入有关,即MKY。而凯恩斯的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提出流动偏好规律,强调货币需求由收入和利息率决定,即LL1+L2L1(Y)+L2(r),或LLYr)。

4)关于经济政策思想。按照“古典”AS—AD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均衡产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产量,不论总需求水平的高低,产量不发生变化,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价格水平才能提高,这样,国家对经济生活不必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如果国家有责任的话,就是重点掌握好货币政策。按照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均衡产量一般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如果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不断提高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在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总需求继续提高就要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如果国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降低与压缩社会总需求,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以,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管社会经济是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还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政府的需求管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是必要的。

5.答:见书:图11-16 11-17

6.答:完全凯恩斯模型方程

1)商品市场。

SS(Y)  储蓄函数;

II(r)  投资函数;

I(r)S(r)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

2)货币市场。

LL1+L2L1(Y)+L2(r)  货币需求;

MM1+M2  货币供给;

ML=L1(Y)+L2(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YY(N )  资本不变,产量随就业的变化而变化。

3)劳动市场。

WY′(N)P         Y′(N)

NF     WαW0+(1-α)F-1(N)P(NNfα1NNfα=0)

劳动需求函数     ,或Y′(N)是根据生产函数YY(N )得到的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劳动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品,而劳动的边


际产品等于实际工资(      )。因此,⑧表示的也就是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

数。⑨式中劳动供给函数,分两种情况:

第一,在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时,系数α=1,代入得:WW0W代表货币工资,W0代表现行货币工资,WW0表示货币工资固定在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上。因此,⑨式表示,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第二,在就业量大于和等于充分就业量时,系数α=0,代入得,WF-1(N)P,即 F-1(N),原函数为NF(      )。⑨式表示,在充分就业或高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劳动供给(N)是实际工资WP的函数。

完全凯恩斯模型的图像

劳动供给函数为NsNs(W)的完全凯恩斯模型的图像,见图11-11

劳动供给函数为WsNs(     )的完全凯恩斯模型的图像,见图11-12

 

7.答:在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时,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将会怎样影响均衡状态,凯恩斯和庇古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凯恩斯效应。

也称利息率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对利息率以及投资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效应是建立在价

格水平和投资需求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假设之上的。据此,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的降低,必然导致利息率的降低和投资支出的较大增长。凯恩斯效应在证券市场上发生作用,是建立在证券市场上的财富效应之上的。凯恩斯效应的分析是从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变化而带来实际货币余额变化开始,进而通过利息变化而影响投资需求以致社会总需求。在完全凯恩斯模型的图像中表现为LM曲线的移动对宏观经济一般均衡的影响。

2)庇古效应。

又称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货币购买力变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庇古等人认为:凯恩斯效应只注意到价格水平变化使LM曲线发生移动,没注意到价格变化也会使IS曲线发生移动。庇古等人指出,在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降低时,IS曲线必然会向右方移动。在经济社会,衡量一个人的财富多少要看财富的实际价值,而不是看名义价值。财富水平和价格水平是按反方向变化的,货币工资下降会引起价格水平下降,价格水平的下降会提高财富的实际价值。另外,财富的实际价值和储蓄也按反方向变化:当财富的实际价值降低时,收入中消费减少,而储蓄会增加;反之当财富的实际价值提高时,收入中消费增加,而储蓄会减少。因此,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的降低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会使IS曲线向右方移动,提高利息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就业水平,就会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3)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的比较。

二者相似处:都是建立在价格水平和总支出(或总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关系基础上的;在分析价格水平变化影响时,都是以财富效应为基础的。

二者不同处:一是在价格水平变化时,凯恩斯效应注意的是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而庇古效应注意的是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二是在分析财富效应时,凯恩斯效应是以证券市场中的财富效应为基础,只在证券市场上起作用;而庇古效应是以商品市场中的财富效应为基础,只在商品市场上起作用。三是在分析财富的实际价值或实际工资变化时,凯恩斯效应对变化做出反应的是货币需求,LM曲线发生移动;庇古效应对变化做出反应的则是消费需求,IS曲线发生移动。

8.答:20世纪70年代滞胀冲击着凯恩斯经济模型,理性预期学派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提出理性预期的(或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把预期变量引进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而形成的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ES) AD结合起来,构成理性预期下的ES—AD模型,可以说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

理性预期学派把影响AD的因素区分为意料内因素和意料外因素。

意料内因素改变,总需求曲线移动,只能使实际价格发生变动,不能导致国民收入(或总产量和就业量)的改变。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的政策含义是指向凯恩斯主义的:公开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意料内因素,影响总需求变化同时也影响总供给,宏观经济政策的推行,只能改变价格,不能改变总产量和总就业。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不但达不到减少失业等的政策目标,反而埋下了通货膨胀的种子。

意料外因素发生变化,对经济有扩张作用。突然实施的经济政策可看成是意料外因素变化,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干预效果;如果长期使用这类政策会变成意料内因素,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同时,杂乱无章地变动政策会带来人们预期的错乱,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通过上述两类因素变化的情况分析,理性预期学派得出了宏观政策都是无效的结论,主张抛弃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确定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国家首要目标,公开宣布并长期坚持反通货膨胀政策,利用人们的理性预期,取信于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稳定物价、维持充分就业的目的。

9.答: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表述的演进过程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矛盾的发展与表现越来越复杂,同时现代科学与现代方法的迅速进步,使西方经济学能不断发现旧方法的局限与缺陷而不断地加以改进、修正和完善,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侧面和反应。同时,随着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的需要,西方经济学家也要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提出与运用新的方式与方法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着许多所谓经济学流派,各经济学流派的分歧与论争几乎都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当前主要是两大派,即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某些经济问题长期有着论争,互相批评指责,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对挽回人们对凯恩斯经济学信念,弥合各经济学流派的裂痕与分歧,有着一定的作用。宏观经济学在发展与演变中出现进一步更广泛的综合趋势。

二、计算题

1.1)根据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得P=400

2)价格400不变,求得Y′=1500,即AD(1500)>AS(1000),经济过热

3)新均衡价格为600,比原均衡价格上涨50%

2.1P=1时,Nd=175-12.5WNs=70+5W,均衡时求得N=100W=6

P=1.25时,均衡求得N=100W=7.5

2)从(1)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均衡不受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在P=1P=1.25时,均衡就业量都是100,根据Y=14N-0.04N2,则Y=1000

3.1YD =Y-T,再根据Y=C+I+G,得:r=24-0.008Y,又由货币市场均衡,Md/P=Ms/P得:r=0.004Y-9/P,联立得:Y=2000+750/P

2P=1时,Y=2750r=2

3AS=AD,得:p=1y=27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