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乡下米谷 2011-01-10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极其丰富的,但如何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与现代教学理论加以融合呢?我在50多年的教学经验、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个课题。1983年,我坚持  “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的指导思想,在总结读写结合基本经验和概括读写结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体系,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小学生听、读、说、写能力,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教材与教法的同步改革、教与学协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教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内容。

    一、读写同步

    在长期读写结合的探索实践和研究中,我不主张那些所谓“多读就自然能写”的自然结合论、“读什么就写什么”的机械结合论和“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的随意结合论,明确地提出“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和记叙文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读写全程结合,同步改革,同步发展。

    读写能否同步?答案是肯定的:能够同步,而且必须同步。主要根据是:

1.  从历史渊源和内在发展来看,阅读与写作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这个观点,可称之为“读写同源论”。因为,作为人的第二信号系统论的语言,是人类在社会活动和劳动中适应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它不仅是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也是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活动,是双方共同完成的。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对于社会交际工具这个传播信息的载体(文章、读物等)的解释和运用,只能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否则,便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一致的理解,因而也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没有写,就谈不上读;没有读,写也就没有意义了。可见,从读写的起源与历史的渊源、发展来看,读与写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2.从理论依据来看,读写同步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首先,读写同步符合系统的整体原理。整体原理要求在一个系统中要充分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功能、新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读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从整体原理来看,只有把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展其整体功能作用,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读写同步也符合学习迁移原理。学习对象之间,在态度、内容以至方法等方面,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这就是迁移现象。而这种迁移影响的大小、难易,往往取决于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因素的多寡。读与写虽然有内在的吸收与外在的表达的区别,但他们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这样,就使读与写、读与读、写与写之间相互迁移成为可能。我的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就是运用这种学习的迁移规律而达到读写同步的。

    第三,读写同步符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心理过程。阅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阅读教学过程是个“双向”心理过程:一是由感知文字到理解思想、由感受形式到领会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究过程;一是从思想到文字、由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过程。这两个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续和提高。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实现前一过程,而且更要实现后一个过程。而阅读的第二个过程恰好同作文教学心理相吻合。可见读与写的能力培养是统一于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之中的。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阿·科瓦廖夫的论述,作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个“双向转化”的心理过程。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学生的“头脑”转化,这是从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作文教学要顺利地实现“双重转化”,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必须以阅读教学作为基础。可见,作文教学本身也要求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同步前进。

    3.从教学实践看,读写同步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的

    儿童学习语文具有模仿性和较强的发表欲等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日臻完善。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已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在积累了一定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之后,就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发表欲”,要求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发表”出来。我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坚持读写同步,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满足了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读、说、写水平。

    二、一年起步

    读写要同步,从一年级开始就得起步。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善于抓准时机,不仅要为听、说打好基础,而且要为读、写打好基础,以便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儿童接受信息和学习媒介越来越多,思维空间逐步扩大,求知欲更加强烈,而他们口头语言的发展已接近成熟,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如何从一年起步?

    1.改革识字教学,扎实打好识字基础

第一册教材,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在第二单元“看图拼音识字”中,安排了“笔画笔顺”、“部首结构”、“音形义比较”三种识字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笔画笔顺”这一组编进的汉字都是基本字(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同时配有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记忆字形。笔画和笔顺是学生识字时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组里编排,有利于学生运用笔画、笔顺的知识来学习、掌握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部首结构”这组编进的汉字都是形声字,所配的图画都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在学生形声字中,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教材把部首和结构这些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安排。这一组编进的偏旁部首都是表义十分明显、构字能力很强的。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根据形声字部首表义的特点,运用部首结构的知识来学习、掌握生字。

    为提高识字效率,本册教材把写字教学和识字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写字训练编人课文,达到识字、写字、书法三者统一。

    教材有目的地把“点”作为核心笔画,把“横、竖、提、撇、捺”作为定式笔画,把其他笔画作为变式笔画。为什么要把“点”作为核心笔画呢?因为定式笔画都从点起笔和收笔,变式笔画行笔时由点转笔。这样分清主次,有利于定量强化训练,为培养学生写字、书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在设计写字练习方面也下了功夫。每课都编有写字教材,可以让学生根据范字按格描写。训练学生把字写得合乎规范,不增减笔画,不改变字形、笔顺,间架结构合乎一般的规则,从小培养学生书写认真的习惯。

    教材这独具一格的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实验老师的赞赏。这次主编者通过100个不同类型的实验班进行专项抽查、统测,结果是识字巩固率达965%以上,  其中有80%的班巩固率达到100%,最低率的班也能达到93 5%。

    2.提早起步,打好句子基础

    第一册教材在第三单元“看图学词学句”中,集中学习四种常用的基本句式(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描写句)。在学习这四种句式中,以陈述句为重点,疑问句为突破口。为什么呢?陈述句是最常用的句式,也是以后学习“四素句”(时、地、人、事)的基础。从学习疑问句入手,根据有五点: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世界是儿童的未知领域,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疑问中去探求,从提问题中去了解事物;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认知心理的最大特点是好奇心强,爱提问题是他们的普遍特点;3)从激发动机看,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期望目标而不断探索,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4)从开发智力看,学贵有疑,能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善于发现问题,才谈得上开发智力;5)从知识、能力的纵横联系看,从学习疑问旬开始,马上可以组织生动、活泼的对话教学活动,开拓学生的心理空间。

    在学习这四种基本句式的同时,教材有计划地设计“两素句”(人物、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下一单元学习“四素句”逐渐铺垫。

    3.学习“四素句”,渗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所谓“四素句”实际上就是记叙文的四个要素。从语言思维发展和儿童认识心理的角度来认识“四素句”的作用。首先,“四素句”满足了孩子运用规范的祖国语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积累、观感见闻的欲望;其次,从信息时代的要求来说,“因素句”其实就是报纸、电台、电视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是儿童学习、模仿时俯拾即是的语言材料。同时经过在一年级10多轮近2000个教学班计9万名学生的验证,效果是显著的。因此,一年级教材把它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的起步点,并安排两个单元的训练。在学习基本句式时,教材有意先设计“两素句”(人物、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这样阅读、写作记叙文就容易上手了。显然,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在学词、学句中,就同阅读记叙文、写作记叙文自然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读写记叙文的知识,既为读写打好基础,又开发儿童的思维。

三、系列训练

    这套教材,以归纳出来的小学记叙文读写结合“五十个基本功”作为主线,并且设计和安排了系列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就已出版的五年制教材来说,各年级训练要求如下:一年级,识字法,侧重练好一句“四素”(时、地、人、事)完整的活;二年级,查字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句群;三年级,读书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四年级,读记法,以篇章为重点,侧重练好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观察、修改等六种能力;五年级,对应法(读写七条对应规律),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强化综合训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这个训练系列,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目标不明、序列不清、智能割裂、读写脱节等弊病,真正做到目标明确、序列清晰、智能融合、读写同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套教材的系列训练,还特别注意把培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起来;把语言训练(宇、词、句、段、篇)和记叙文(时、地、人、事、景、物)训练统一起来;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这是本教材体系中又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

    四、整体结合

    整体结合在这套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整套教材,以读写为主,又重视听说,注意听、读、说、写四种能全面培养,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与其他学科改革同步发展

    在设计中,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身联系,统筹安排,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从而达到同步发展。

    3.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根据语文特点,把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联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综合训练型

    教材强调以训练为主,明确提出抓好“三化”,即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要求达到“两性”,即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综合训练与传统语感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都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能力。但是,训练型的教材体系并不停留在多读多写的经验上,不是让学生在一条“暗胡同”里,任学生“自己摸索”,而是在传统语感型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提出自己的主张,建立综合训练型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重视语言规律、读写规律对学生的启迪、指导作用

我提出的句的结构法、段的结构法、篇章结构法、记事顺序法、景物描写法、人物描写法等,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规律和方法交给学生,充分发挥规律的指导作用。

    2.重视量化

    传统语感型,要经过“年深日久”之后,才能逐步摸索出一点方法来。而综合训练型,强调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提出的基本功五十法,步步都扎实,法法可过关。这样,教学效果如何,便能及时了解,存在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3.重视规划化,突出层次优化

    整部教材分为七个层次,做到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这七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个层次,定好每学年的目标和学年之间的衔接过渡。第三个层次,规定学年中两个学期的教学侧重面,即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着重讲明知识规律,打好基础,第二学期则注重分析、比较、综合。第四个层次,是以单元为训练点,突出训练重点。在单元中,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的关系。第五个层次,是单元分组文(一般分两组),突出训练要点,着重训练智能。第六个层次,则是组文分课型,即精读、略读、自学、突出训练特点。第七个层次,是课内定习题,每个习题都有个训练点。如果加上综合练习与总复习,实际上有九个层次。五年制教材(修订本),共编40个单元,80个组文,精学400篇例文,安排800题次训练;而六年制则编48个单元,96个组文,精选420篇例文,安排1000题次训练。这两套教材的训练设计,都达到计划化、规格化、序列化,实践效果非常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