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幼儿师范学校 程?君
摘要: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把学生处于支配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旧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在修养、评论、创作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体人格;创新精神;审美能力;文化涵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育中,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旧的思想意识、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今课程改革潮流的需要,更不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的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职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实施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美术素质教育和创新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开好美术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专生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人在初中并没受到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他们认为美术就是简单的照着老师的示范去画,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学习美术需要天赋,没有天赋怎么学也学不好,从而导致了对美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后,就会出现一种动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我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跟我说她没有天赋,所以怎么画都画不好。我当时刚接手带这个班级,不是太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于是我找了她的作业来看,虽然画面不是那么像原画,也不是特别的干净整洁,但是我看到她所用的线条大胆奔放,后来我发现她本身的性格也是有些男孩子气,活泼开朗。我将她绘画中美好的一面加以放大,并在班级表扬了她,后来在一次我要求的创作设计作业中,她表现的特别好,设计的内容新颖大气,构思精巧,虽然在绘画方面技巧还不成熟,但是我能看到她已经越来越喜欢上美术课。我想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抛弃过去的那种画画只求“形”似,只求“干净、整洁”,只求按老师指定的所谓的“样板”画做为好的标准,而应采取捕捉学生闪光点的作法。学生的画,哪怕是比例不协调、颜色搭配不当,只要是童心的萌发,只要是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感情真挚的流露,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张扬个性,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更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美术天赋,都会体会到一种创作的成功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课堂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教学内容上,由注重传授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美术视野,使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阐明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陈述或者专业的学术语言,应当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语,在语言上可适当地幽默一点,尽量口语化。力求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讲述一些相关的故事传说和作者的趣闻轶事,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来。如在欣赏《月桂女神》这幅画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人物构图之美,并且讲述了关于月桂女神的传说,在学生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又联系到现代的品牌“达芙妮”,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或者组织一些写生活动,艺术与大自然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轻松愉快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强调美术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在美术教育目的上,由偏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因此,要在课堂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曾经上过一次图案课,我先在教室讲授了关于图案创作的一些要点和方法,接着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寻她们认为的美的事物,如各种各样的树叶,花朵,草木,房屋。观察它们的构造、形状、建筑风格等,然后让学生去收集材料、图片,之后让他们讨论,最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参观、议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水平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在教育实践中,中专学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相似性。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无须紧张和失望。其实,与他们以前相比,他们的作品已经有了新的特点,有了新的进步。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这种特点,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必要时,应给予鼓励和表彰。中专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性,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尽量让学习主体独立思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讲授构图知识,线条美感,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体会到形式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在中外建筑的教学中,我从介绍中外建筑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入手,然后通过选择不同造型又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如“故宫”、“金字塔”、“悉尼歌剧院”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建筑的特色和文化背景,此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建筑的不同寓意 ,使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提高了审美能力。适当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贴近生活、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充分表达他们关心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情感。作为教师应利用欣赏课让学生接触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的敦煌壁画和古罗马的建筑,以及国内外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人类高尚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要选择人类美术的精品,加强欣赏和评述这个重要环节的教学,如梵高的《星月之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百石的《虾》图等,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理性,和谐秀美,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作品,讨论、交流、评述作品,探索发现作品采用的材料与技法及其表现风格、文化背景、作家个性以及作品的特色等,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美术是艺术活动,学生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为此,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才可实现。绘画构图是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我们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法则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美术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融会贯通、综合一体,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习惯,将各学科综合利用。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刺激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作,除了利用水粉、铅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技法外,还可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或者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油画棒与水粉结合绘画,由于两者不相溶的特点,会产生独特的绘画效果,或者粉笔在砂纸上进行作画,产生粗糙质朴的纹理,画面有种原始之美,也可以利用吹塑纸,泡沫纸等制作剪贴画、卡片、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作为中专生,就是要他们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如到幼儿园协助布置环境,为社区老人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根据自己的设想布置班级环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等。由于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助于培养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想。
六、综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促进学生发展
怎样去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确实是个问题。美术是比较主观性的学科,这也就出现了同一幅作品有的老师欣赏,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的差异。在实践中,我注意到一些教师以学生绘画技巧为标准,比如是否“形似”是否线条流畅,画面干净整洁。这样评价学生的作品,会让学生单纯的觉得绘画就是模仿,形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我认为,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要将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作为评价依据,给学生人性化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深刻感觉到,如果这样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就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为学习主体提供机会,使他们的的愿望成为现实。友好的切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接受、赞成和重视他人,有利于克服学习主体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拓展积极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处理各方面的能力。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七、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交流
举行美术作品交流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互动,如可以在教室专门开辟一个展示空间,摆放每一个学生创造的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教师和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请专家到校开办讲座等形式;经常性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上观摩学习;带领学生去野外写生,引导学生去感知周围千姿百态的物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习主体增加信息,积累经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义卖,通过义卖,让学生们接触市场,了解市场。让市场改变他们,让他们自己审视自己作品的不足,大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从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创造形象。
美术是素质教育之翼。美术课程改革是推动美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遵循美术教学规律,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而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提高中专生的综合素质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主体”,美术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和方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美术教学的前景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1] 王书颖.关于中专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探, 2009,(12).
[2] 邓玉湘.创新中专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
[3]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82.
[4] 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