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看有不少的中国长寿老人,大都善于保健摄生,如唐代孙思邈百岁时还能著书立说。写下不朽的医典《千金冀方》:唐《明堂人形图》的著者甄权活了103岁;宋朝成都名医谭仁显“年高而精神愈壮108”岁才逝;明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又可)也年至百岁;清代四川雅安的弁太医活到了120岁;清乾隆时山东蓬莱的阮国长一面行商、一面行医,活了高达165岁,他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1759年)四月二十八日丑时,卒於民国十三年一月(公元1924年)。据有关统计从秦汉到近代414位名中医,平均年龄为77.5岁。现代在世的老中医还能行医诊病的有广西邓洪英105岁;湖北林雄成114岁;四川罗明山117岁;江苏的陈照106岁。另外如安徽的农民王祥伍124岁;北京的书法家孙墨佛106岁;考古学家、教育家、太极拳家吴图南102岁,他的夫人画家刘桂贞也已92岁。仅就从湖北省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年满100周岁的老人88名,最大者123岁,平均年龄是102.8岁。以上略举的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大多是在合理的保健运动中生活的,所以能够健康长寿。当然,别的有利因素是不排除的,如社会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如远在新疆英吉沙县的吐地沙拉依,生於1840年至1984年报导已135岁。其母110岁去世,兄135岁去世,大弟二弟分别103岁101岁去世。这可能是遗传因素与体力劳动结合的效果。早在春秋时的孔子,就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他的“养生之道”除了喜乐不喜忧“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重视性情的陶冶,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他认为饮食粗细,只要可口就是美食,於身体大有好处。孔子还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都是保健养生的很好方法。在三国时魏明帝(曹叡)散骑常侍应璩的《三叟长寿歌》中云“昔有行路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除苗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三叟前致辞,内中妪丑。中央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复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应璩所谈三条长寿之道,只是当时诸多养生的部分经验。近世《长寿歌又名十叟长寿歌)云“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岁馀,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缅旨酒。二叟笑莞尔,饭後百步走。三叟领首频,淡泊甘蔬糗。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月走。七圣摩巨鼻,空气通窗牖。八叟抚短须,早起床亦早休。九叟摸赤颊,沐日令颜黝。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从以上所谈,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寿命,延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外先天条件和後天条件,但人们如能懂得如何充分的正确地去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因素),就要充分的去利用。因为时间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在时间上更是宝贵的,所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从有病治疗服药到精神情志修养,从起居饮食到调摄健身养生,无不贯串“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保健运动,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运动。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 。辟犹户枢,终不朽也。”只要有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运动锻炼,是可以达到保健长寿的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行气功》、《健身十八法》,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保健的运动,都是很好的运动,而太极拳又是较为高级形式的运动锻练手段。为什麽叫做太极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