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

 fenbi5354 2011-01-13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

发布时间:2004-10-20

蒋竞莹

    标准,衡量事物的准则。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准则。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需要的基础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客体现实的特性和规律是评价标准建立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指对一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具体规定,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成就的尺度与准则。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在苏联(主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系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核心,以教师传授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重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结构大都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一般是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则是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体现。这种结构由于操作性强,极易量化而被广泛接受。客观地讲,苏联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的要求对规范我国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一规范作用在实践中逐步绝对化,造成本应具有丰富和变动特点的课堂教学走向了僵化。同时由于苏联教学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这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先天不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又构成了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确定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内容上,在课堂教学中认识教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学,开始强调主体意识,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看待。但在总体上未能突破原有的结构和框架,原来的问题仍然存在。课堂教学标准的制订仍没有超出苏联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的规定,只是在评价标准的制订方面引入了定量方法,编制出了不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依据一定的评价量表对课堂教学进行打分成为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方法为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与公正提供了条件,但它又加强了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划一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僵化倾向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加剧。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㈠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很重要的指标。而现实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往往只局限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未完成预定教学知识性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知识性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的知识性目标。

    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详细,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的,教师的语言、板书。课堂提问的技巧、内容的安排等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收获如何则很少考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经导致了教师过分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使一些课成为戏台上的花拳绣腿,中看而不中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技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忽视教学的主要目标,那应该说是走入了误区。

    ㈢重视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忽视学生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

    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以全体学生为着眼点,努力提高每个学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内的整体素质。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少数几个尖子生身上,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仅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课堂密度,重视教师对教学内容挖掘的深度,并以之作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忽视了学生之间水平上的差异,从而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几个人发言,大部分观望;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读的现象。这严重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在总体的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只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发展或多或少地有所忽视。表现在教学评价标准上,就是评价者总是把智育目标当作硬指标,而把其他指标当作软指标,致使我们的教学普遍的存在着重视以具体知识、具体技能为指向的小目标,而忽视以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指向的大目标,教师与学生唯分数是瞻,完全忘却了教育工作要着眼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基本原则。

    ㈣重视对一堂课的评价,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常见的形式是评优课讲课大赛等,落脚点大都是一堂课。教学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作,其中每一堂课,都是教学总体设计的一部分,根据教学总体设计的需要,教师可能把整体的教学活动分成若干步骤。就具体的每一堂课来讲,有的课可能侧重阅读,有的课可能侧重讲解,有的课可能倒重练习;对教师而言,可能有些课易表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课易显示教师的组织技巧,有些课易展示教师精彩的板书设计,等等,这就使不同的课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如果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停留在一节课上而忽视教学的总体设计,那就很难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即使得出一个结论来,也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课堂教学评价本来是常规管理的环节,应该在教学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与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现行的以评优课讲课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机制,使得这些课与平时的教学活动严重脱离,有的教师为一节参评课要准备数周乃至一个多月,甚至还要请来一大帮参谋出谋划策,这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根本做不到的。一个不能反映平时教学状况的评价怎能谈得上科学的评价?

    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新构建

    课堂教学中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这是在传统的评价标准规范下的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映。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急需重建。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在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上,以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原则,力求为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自身潜质提供时空条件。根据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新构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特点:

    ㈠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全心服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是其指标点。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去过分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不足,使激发情感和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树立理想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拓宽学科的育人价值,而不是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㈡追求高效,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书本知识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种呈现方式的主要后果,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同时也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求教师既要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又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的关键一步。同时,教师需要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主体的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

    ㈢评价标准应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学的开放性:在内容上,广泛联系社会生产、学生生活实际,在时空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的启发性: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能正确运用所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分析、解决所发现的具体实际问题;信息沟通的多向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通过互动生成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

    ㈣体现科学性、创新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特点

    一个能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体现科学性、整体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真正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基本标准。

  

注释:

    李吉会,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理念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1997,(9).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责任编辑:刘延梅)

本文摘自《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