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领导班子

 dennyxie 2011-01-13

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领导班子 


日 期: 2007-6-22 作 者: 卢铁城

 
     摘要:建设和谐的高校领导班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办好学校的基础。书记和校长、党群系统和行政部门,任务相同,目标一致,分工不同,职责有别,关键在于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党委集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度为保障,监督要到位,达到“和而不同”,团结和谐。
  关键词: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办好高校的前提。只有在和谐校园中,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的心情才能舒畅,人的聪明才智才能获得最大发挥。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校内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不同部门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大力协同;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各尽所能、彼此尊重、团结互助;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相互理解、彼此关心,同舟共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是要有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建设和谐领导班子的关键又在于书记和校长的团结和谐关系

  依法办学、照章办事、各安其位、按岗履职,是领导班子尤其是书记、校长团结和谐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第三十九条:“国家举办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三十条:“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第四十一条:“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只要准确理解、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办好高校的政策法规,讲奉献、顾大局,一切为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就能实现领导班子,尤其是书记校长的团结和谐。

  高教法对我国公办高校的领导体制做出明确规定。然而,有人却说:“我国高校是领导的不负责,负责的不领导。”也有人问:“高校到底谁是一把手?是书记说了算?还是校长说了算?”更有人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山难容二虎,一个单位有二个一把手,必然会产生矛盾。”还有人说:“领导艺术在于‘制衡’,二个一把手有矛盾,相互制约,这正是领导艺术的精髓。”正是认识上的模糊,少数高校党政不和,书记和校长闹矛盾,工作上的错位、缺位、越位、争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班子的团结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和实践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怎样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尤其是和谐的书记和校长的关系呢?这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任务相同,目标一致

  高校无论是书记还是校长,任务是共同的,这就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执行,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出色完成高教法所规定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也是一致的,就是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保证标志学校办学实力、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的各主要指标不断进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并力争走到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是相同的,就是班子和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全校步调一致、拼搏奋斗。因此,书记和校长有着共同的使命,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整体,这是团结和谐和的坚实基础。

  二、分工不同、职责有别
  书记是学校党委一班人的班长,主持学校常委会(或党委会)会议,保证学校党委完成高教法第三十九条所规定的任务。书记和党委系统除抓好党委的日常工作外,重点是抓好六件大事:一抓方向,认真研究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落实,确保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落实。二抓大事,研究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运行中的各项重大问题,如:办学规模、层次及发展战略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校内组织机构设置及负责人配备;年度财务预算、决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学校稳定等。三抓班子,书记作为党委领导班子班长,是班子的政治核心,全力支持校长独立地行使行政领导职权;支持班子中的每个成员按照分工大胆地开展工作,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的工作排忧解难;检查班子成员对党委决议的落实情况,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善于利用表扬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确保班子的和谐团结。四抓干部,“出好主意、用好干部”是党委最根本的任务。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各方工作第一线的指挥员,要用群众推荐、自由竞聘、组织考核的群众路线方法选好院(系)、部处等各机构的党政“一把手”,真正把群众信任、能干事、肯干事的人选拔到各关键领导岗位上去;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教育、考核和管理;用好表扬和批评武器,激励和监督干部创造性地搞好本单位工作。五抓大学精神建设。党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狠抓党风和机关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和机关作风带动全校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着力抓好以校风、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建设,使校风、校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座右铭。六抓党的自身建设。把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教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让每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院(系)党委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校长和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与书记和党委系统不同。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书记和副书记应是校务会议成员)或校长办公会议,行使高教法第四十一条所规定的职权。除完成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日常工作外,校长和行政部门主要是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抓学科建设,保证学校重点学科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攀升。二抓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办好学校的关键,也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三抓教育质量,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四抓科学研究,对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是培养硕士、博士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出成果、上水平、争发展的关键。五抓办学经费,努力向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拨款,向社会募集更多赠款,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优势,自筹更多办学经费;另一方面,坚持勤俭办校方针,厉行节约,认真分析和控制各项开支占总支出的比例,保证学校的重点支出,真正把钱用到刀刃上。六抓条件保障,优化办学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办学资源的综合效益;搞好校园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努力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教职工待遇。

  书记和校长是学校的党、政“一把手”。学校党政机关部处虽然分工不同,职责有别,但都肩负重任,是决定学校工作成败的关键部门。从党政分工看,各方的工作都十分重要,至于“出头露面”或“掌控调控资源”的多少,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并不是“权重”、“权轻”的标志,更不是工作贡献度的标志。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实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校长办学治校领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集中领导班子的群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分工负责、民主管理。这种领导体制是中国高校的特色,也是中国高校的优势所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抓大事,并不是去抓那些本该由行政抓的具体事,更不是事事都有要书记出头露面,各种场合都要书记讲话表态。但是,中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大事情,哪怕是行政方面的事,请书记到场或讲话,表示党委对相关工作的重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校长肯定是欢迎的。当然,也不要事事都要求书记、校长同时出场,因为他们的分工是明确的,各有自己的工作重点。然而,书记、校长的工作边界又不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的,相反,很多工作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时需要两人的共同参与。因此,有关部门(党办或校办)要很好协调,根据工作性质,在安排上有主有从,有分有合。

  事实上,发达国家(如美国)高校的校长也是在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的领导和监督下依法办学,校长必须对理事会(董事会)负责。理事会(董事会)定期听取校长工作汇报,有任命、考核、奖惩、罢免校长的权力,负责审批学校预、决算和重大基建项目,受理有关学校的投诉、举报等。当然,理事会(重事会)成员不在学校工作,不拿学校报酬,个人不去干预学校改革、发展和学术事务等重要工作时,还必须听取学校教授委员会的意见。所以,校长并不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个人说了算。

  三、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委一班人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决不可把这一制度误解为“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谓集体领导,是指一切事关学校改革、发展、运行中的大事,必须由党委在调杳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党委常委会(特别重大的事项则如开党委全体会议),经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科学决策,然后按班子分工落实党委决定。因此,在高校不存在“是书记说了算,还是校长说了算”的问题,重大事情是集体说了算。然而,每个校领导在自己分管范围内,都有权决定分管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共产党员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专家,担负起各级领导工作。现在高校领导班子中,党员比例较高,高校党的常委会基本上由担负校领导职务的党员组成,他们本人就是具有专门知识和高校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并不是什么“外行领导”。校长如果是中共党员的,也都进了常委,有的还担任了第一副书记,少数学校的书记、校长还由一人担任。校领导不是党员的,也都列席讨论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运行中重大事项的常委会。学校行政领导直接参加了党委对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保证了领导班子成员能理准确地理解、执行党委的各项决议,因此,在高校根本不存在“负责的不领导”这样的事,而是“负责的都参与了领导”。

  强调党委集体领导,会不会削弱校长对学校行政事务的领导权和决策权?应该不会。校长办学治校的一切思路,可以随时和书记沟通商量,并要求提到常委会上讨论,以便集思广益、补充完善、科学决策。这样,就把校长的治校方略化为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用班子的集体力量,分工贯彻落实,这会更好地实现校长的办学意图。

  强调党委集体领导,会不会产生“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况呢?如果有这种情况,也不是领导制度问题,而是领导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一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工作未落实到人头,或是分工情况未以局面文件让群众知晓;二是分工欠合理,倚重倚轻,倚重的心不过来,倚轻者,积极性不高;三是同一类工作由几人共管,主管者太忙,协管者不敢主动抓,也不敢拍板;四是分工负责制度不健全,缺少督办机制,对没有认真贯彻党委决定的事检查不力;五是重大事情常委会或校务会不及时研究,久拖不议或久变色镜不决,当然,这是书记或校长的失责。书记是党委班子的班长,有权力把学校重大事情或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到常委会上研究决策,也有权利和责任检查、督促、协调、帮助班子成员的工作,凡有遇事推诿者,书记应及时协调、批评。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和运行的大量工作都是行政工作,因此,在贯彻、执行党委决策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行中,校长负有主要的领导责任,也有权利和义务督促副校长把分管的工作抓好。

  强调集团领导,会不会事无巨细,都拿到常委会上研究,贻误工作呢?在强调党委集体领导时,又强调分工负责,校班子有科学、合理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职、有责、有权、书记、校长充分支持副职在各自分工的职权范围内,大胆地决策所分管的工作。副职即要顾全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委的各项决议,又要创造性地大胆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凡重大事情要及时向“一把手”汇报,有的要报请常委会(或校务会)集体研究,个人不能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或涉及其他领导分管的事项。如果该自己负责的事不敢决策,事事请示“一把手”,或件件要求常委会(或校务会)讨论决定,就是推卸责任,是“不称职”、甚至是“失职”的表现。该自已分管的事决不推给别人;该其他领导负责的事决不随便干预;凡涉及几个部门的事,要及时沟通,共同商量,发扬风格,协同配合。书记、校长更要模范奠定党委集体领导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定;重要事情在班子成员中相互通气;把好常委会和校务会的议题关,不让琐事拿到会上浪费时间;凡党政一把手对所讨论的事有明显分歧意见,一般不上会,等两人充分沟通后再上会;每个议题在上会前必须由提出单位或分管校领导做好充分准备,会上不搞临时动议;班子成员严格遵守保密规定,让每人在会上能畅所欲言;经充分讨论,书记(校长)要敢于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时做出决定;凡会议决定了的事,必须按分工贯彻落实,且对外只能有一种声音,不准各行其是;如遇书记、校长有重大分歧,可暂缓表决,待会后进一步沟通后再定;努力提高会议质量和决定效率,尽量精简会议。

  一个单位有两个“一把手”,是不是一定会产生矛盾?当然不是。书记、校长是人民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受党教育多年,经层层锻炼,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相当成绩,经党精心挑选出来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各有明确分工,在机制上不会产生矛盾;多数高校的书记、校长团结和谐就是证明。少数高校书记、校长的住处不对称,对一些事关学校的大事或干部任用,两人没有充分交换意见,就拿到常委会上研究决定或个人作出表态。实际工作中,不管两人多忙,也要多交流沟通,凡一时意见不一致,各人都要深入群众,听听各方面意见,只要不带偏见,不夹杂个人私利,就会得到共识,也就不会产生班子自身不能解决的分歧。

  高校党政一把手分设,是不是“制衡”领导艺术的需要?当然不是。高校是一个基层单位有各种制度保证不让“一把手”搞独立王国,因此,上级要求班子团结和谐,决不希望书记、校长长期不和,更不允许两人矛盾公开化,因为,那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完善监督,民主管理
 
  任何不受制约和监管的权力,必然是滋生腐败的土壤。现在,大学的办学规模大,办学形式多,校内机构多,人员多,合作单位多,校办产业涉及面广,掌管经费巨大,人、财、物、招生、基建权力集中,学校的社会影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大大扩大,书记、校长乃至每个领导成员,都有很大的权力。因此,实施对高校权力、尤其是对书记、校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就成为建设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健全常委会和校务会制度,真正实施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分工负责,领导成员定期向常委会汇报工作,这样,既保证对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科学决策,防止书记或校长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也防止班子成员对党委决定贯彻不力、拖延不办、无人负责,或自立山头,不受监管;二是定期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民主选举党委成员,党委领导接受党内评议和监督;三是健全由学术带头人组成的校、院(系)两级学术机构,由学术带头人共同研究决定与学术有关的重大事项,如: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位授予、职称评聘、教学质量评定等,书记、校长高度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作用;四是定期召开校、院两级教代会,凡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大事和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重要事项,由教代会审议,充分发扬民主,校领导班子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实现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接受广教职工监督;五是坚持用群众路线的办法选拔、评价、考核干部,置各级干部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六是搞好年度干部述职评议和对干部工作优劣的民主测评,结合测评结果,开好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会前充分征求各类群众对校领导班子和学校工作的意见,会上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七是机关部处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让机关部处不为创收操神,而能集中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也避免机关不同部门、尤其是党委系统与行政部门收的悬殊,分管校领导不在分管部门获取任何报酬,减少校领导的本位主义;八是开通网上书记、校长信箱,做好群众信访工作,让学校领导随时了解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定期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九是定期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和工作通报会,博纳群言,接受监督;十是校纪委、监察和审计部门对群众揭发的重大问题要一查到底,给群众满意的交代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党委必须对校内各级权力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党委又不能越俎代疱,去包办本该由行政去抓的具体工作。党委要坚决支持行政领导独立自主地依法行使领导职权,不要干预行政领导有权决定的行政工作。由于行政领导直接面对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所以,党委要协调各方,做行政领导解决各种矛盾的坚强后盾。

  五、和则俱赢,斗则俱伤

  我国古代对贤历来高度重视人的团结和谐,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高校领导班子的每个成员,对工作或问题都有自己的主见,但在班子内又要宽厚待人,和谐相处,做到“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键就在于班子的团结、全校的和谐。古人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高校领导要深深懂得学校班子是一个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则俱赢。班子成员,尤其是书记、校长相互信任、互谅互让、顾全大局、彼此支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和而不同”、友谊为重,就能保证班子的和谐。有了班子的团结,就有中层干部的齐心和全校上下的同心,班子就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工作,成员个人心情舒畅,能一心一意地追求工作的卓越,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事业获得成功;全校上下就能团结一心、拼博奋进,使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样,全校师生高兴、上级满意,社会乐意合作支持,学校久能更好地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出干部。反之,斗则俱伤,班子就失去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党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就会受到干扰。

  高校肩负着培养造就建设和谐社会栋梁之材的重任,必须率先建设和谐校园。高校班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领导核心,必须率先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正确理解和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持书记校长间的和谐关系,是建设和谐领导班子的关键。在全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在背景下,高校更应率先建成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