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治理国家的最好的座右铭 【原文】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恐民有倍心,而诚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1。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徒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 哀公有臣外障距内比周以愚其君,而说之以“选贤”,此非功伐之论也,选其心之所谓贤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内比周也,则三子不一日立矣。 哀公不知选贤,选其心之所谓贤,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4;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景公以百乘之家赐,而说以“节财”,是使景公无术使智富之侈,而独俭于上,未免于贫也。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则虽桀、纣不侈焉。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 夫对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知下明,则禁于微;禁于微,则奸无积;奸无积,则无比周;无比周,则公私分;分私分,则朋党散;朋党散,则无外障距内比周之患。知下明,则见精沐;见精沐,则诛赏明,诛赏明,则国不贫。故曰:一对而三公无患,知下之谓也。 【译文】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言论。害怕民众有背叛之心,而诚恳地说‘让近处的人喜欢而让远处的人来归附’,那么就是在教育民众心怀仁爱。用仁爱来为政,没有功劳的人就能受到赏赐,而有罪的人就可以得到赦免,这是法治之所以败坏的原因。法治败坏而政事就会混乱,用混乱的政事来治理败坏的民众,还没有看见能行得通的。况且民众有背叛之心的,是因为君主的明察还有不周到的地方。不去增进叶公的明察,而想让近处的人喜欢而远方的人来归附,是舍弃自己的权势所具有的职能而让他和臣下一样用仁爱的方法去争取民众,这就不能保住权势了。那尧的贤能,在六王(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中居首位。舜搬迁一次就形成一个城邑,于是尧就没有天下了。有人没有办法控制臣下,只依赖效法舜来争取不失去民心,不也是没有办法吗? 鲁哀公有臣子对外阻挡对内勾结结党营私来愚弄自己的君主,而劝说用“选拔贤人”,这并不是主张评定功劳的言论,而是选拔其心目中所谓的贤人。如果让鲁哀公知道孟孙、叔孙、季孙这三个人对外阻挡贤人对内结党营私,那么这三个人连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鲁哀公不知道选拔贤人,只选拔自己心目中所谓的贤人,所以这三个人就得以担任重任。燕王子哙认为子之贤能而认为荀况不贤能,所以自己被杀死而成为羞辱;夫差认为太宰嚭有智慧而认为子胥愚蠢,所以被越国灭掉。鲁哀公不一定知道贤能是什么,而劝说以选拔贤能,是使哀公有夫差、燕王子哙那样的祸患。 齐景公把百乘兵车的封地赏赐给人,而劝说要“节约财物”,这是使景公没有办法了 如果对叶公、哀公、景公用一句话就可以使他们没有祸患,应该说了解下情。对下了解清楚,那么微小的奸邪就可以禁止;微小的奸邪行为可以禁止,那么奸邪的行为就不会积聚;奸邪的行为不会积聚,那么奸臣就不会结党营私;臣下没有结党营私,那么公私就会分明,公私能够分明,那么狼狈为奸的私党就会分散;狼狈为奸的私党能够分散,那么对外就不会拒绝贤人而对内就没有结党营私的祸患。对下情了解清楚,那么观察问题就会明白得像洗净了一样;观察问题明白得像洗净一样,那么惩罚和奖赏就能明白无误,惩罚和奖赏都能明白无误,那么国家就不会贫穷。所以说:用一句话来回答三公而没有祸患,就应该说了解下情。 【说明】先说仁爱,仁爱待民是儒家历来提倡的,因为只有有了人民,君主才 至于鲁哀公能不能选拔到贤人,那是次要问题,关键是要不要选拔贤能的人。所谓贤,是有德行,多才能之意,贤能的人多能为公,多能为民,而少有私欲。不贤的人,即使有知识有才能,但多有私欲,少能为民。所以,一个统治集团、一个领导集团,如果贤人多,那么就会形成团队思想,而如果不贤的人多,就会互相勾心斗角。这里所说的团队,与结党营私所组成的团队大不一样,团队思想,是有相一致的价值观,所以办事能拧成一股绳,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团队利益。而结党营私所组成的团队,是各有各的价值观,在共同利益面前可以团结一致,但只要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就会互相争斗,互不相让。所以,按韩非的说法,让下级互相推荐而等贤人自己上门,是靠不住的。 韩非对齐景公的奢侈的评议多少还有一点道理,齐景公的治国政策最急需的并不是对自己节约,而是要在全国推行节俭的生活方式;但韩非鼓吹君主的奢侈,这是助长统治者追求奢侈的风气。统治者过于奢侈,一是浪费耗费民财,二是让百官有了仿效的榜样;百官如果也跟着追求奢侈的生活,那么老百姓就倒霉了。再说,奢侈太过,造成贫富不均的局面就会愈演愈烈,最终会引起人民的反抗。 韩非把对这三公的治国的办法归结为一句“了解下情”,这也并不能解决三公的问题。下情很容易了解吗?人世间,百态万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了解清楚的。但下情也容易了解,老百姓无非就是“安居乐业”这四个字,能让人民百姓安居乐业,那么统治者就可以说是个英明的统治者。所以,制定让人民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就是对人民百姓的仁爱。因此,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则是治理国家的最好的座右铭:仁爱人民,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用诚信,用智慧,那么国家也就能长治久安。 —————————————————— 【注释】1.惠:《易·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书·皋陶谟》:“安民则惠。”《诗·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小雅·小弁》:“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周颂·烈文》:“惠我无疆,子孙保之。”《论语·阳货》:“恭、宽、信、敏、惠。”《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荀子·君道》:“宽惠而有礼。”《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谓我惠民者,使我与二弟争民耶?”《说文·惠部》:“惠,仁也。”这里用为仁爱之意。 2.太:《书·洛诰》:“王入太室裸。”《老子·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易·系辞》:“易有太极。”《礼记·曲礼》:“太上贵德。”《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广雅·释诂一》:“太,大也。”段玉裁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这里用为形容极大之意。 3.下智有之:《老子》原文是:“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说“极大的那上面的虚空,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此处韩非有误,翻译也只好按韩非原文意译。 4.僇:(lu路)《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荀子·强国》:“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