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新思路推进上海金融信息化建设

 虚室生白 2011-01-18

   以新思路推进上海金融信息化建设

 

 邱益中

    “十二五”时期,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为推进上海金融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必须突破制度瓶颈和管理体制障碍,创新模式,率先制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跨行业整合资源,搭建公共金融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将于2020年建成基本框架的、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安全、高效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化金融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为推进上海金融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都要创新

    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选择的路径是在行业监管机构领导下,以金融企业为主体;经过近30年不断发展,成绩显著,但不足也很明显,比如各自建设必然导致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设施难以共享;又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无法实现各类金融企业互联互通和网上金融认证标准一致等等。一些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能力已与国际水平相差不大,而占了相当比例的另一些金融机构却还相当落后。从行业看,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证券行业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保险等行业,已能做到绝大部分应用功能完全自主的开发维护;而银行业中,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很高,诸多地方银行则难有足够资源提升信息化能力,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企业更加困难。

    显然,现行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不可能适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化发展要求,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现存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难以共享互通、发展不平衡性等矛盾。所以,必须突破制度瓶颈和管理体制障碍,创新模式,率先制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跨行业整合资源,搭建公共金融信息平台。

   

积极自主发展以求“核心可控”

    实践表明,购买技术不能实现技术转移并形成自主的技术研发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化建设应当确定“自主创新、安全至上”的原则,积极自主发展以求“核心可控”。

    自主发展,就是要努力拥有自主的技术研发能力,并保证对发展路线的控制力,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变“机械性引进”为“学习性引进”,以获取技术能力为目标,在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的同时积极自主创新。“核心可控”,是确保对关键领域和环节的信息技术,核心流程的设计等拥有全面掌控能力,进而确保信息和金融、经济安全。

    这就要求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企业,推进从硬件设备到系统解决方案的自主研制进程。

    金融业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因此形成的巨大的本土市场需求向来是各国自主创新的根本保障和最大动力。日本、韩国等从制造型经济成长为技术产出和输出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本土市场资源的充分挖掘。虽然国际厂商目前仍占据我国网络设备、大中型主机基础硬件制造及基础信息软件等领域,但近年来国家和上海都在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方面作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支持举措,相关行业和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一些本土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和上海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量自主技术、设备、软件及服务,这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是重要的市场拉动。如果我们善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必能大大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效促进信息产业整体的自主发展。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预算工委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