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信息化评估与规划之路》| 连载9

 Wangxn625 2016-12-12

需求分析之企业发展战略1


息化作为实现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使能工具,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思路相匹配。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战略及信息化整体框图,是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的关键输入,例如企业要进行集团运作,实现母子公司的管控,不同的集团管控模式会带来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再如企业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除了要求各应用系统支持多语言、多币种的基本要求外,还需重点考虑协同、对属地过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遵从等需求。


企业发展战略对信息化需求分析重点要解决两方面问题:即为什么(企业未来发展为什么需要信息化?)和是什么的问题(支持企业发展信息化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对于已经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企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关于“战略目标”、“SWOT分析”、“战略举措”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对相应的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建设思路及信息化阶段划分等内容将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使得信息化的建设思路与企业战略发展合拍,从而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 


1. SWOT分析信息化需求

关注SWOT分析部分的内容,尤其是关注劣势和威胁部分的内容,可以较容易分析出信息化建设的支点,引起管理者的共鸣。


下图是结合某装备型制造企业战略分析中,SWOT关于劣势和威胁分析,而整理出来的该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图  SWOT分析信息化需求


2.  战略目标分析信息化需求

在完成SWOT所提出的信息化需求后,还需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信息化的需求,还是刚才这家企业,其“十二五”的企业发展目标(除产量等目标外)的核心内容是:在现有XX装配制造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核心零部件自制能力及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完善成套设备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十三五”打造自主研发、高端制造、国际配套、全球服务的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夯实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其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夯实现有以装配为生产的基础上,围绕着零部件的自制、配套,有效提升其生产能力,同时围绕着“产品”(成套设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能力,使得服务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更长远的发展要点则集中在自主研发上。因此,为支撑其企业战略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

通过信息化实现生产的全面转型,以配送制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配套能力。

通过信息化实现对供应商的精细管理,实现协同生产。

通过信息化细化、固化、优化产品的服务管理。

图  战略目标分析信息化需求


从SOWT分析来看研发是其最大的劣势,但从战略来看,是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当前的重点,因此围绕该点的信息化规划“通过信息化打通研发、制造、服务之间的障碍,实现一体化协同作业。实现数字化造机和精益造机。”必然放到了中长期发展目标上。


3. 战略举措分析信息化需求

通常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中会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及大致的实现阶段的划分,因此信息化的阶段划分最好也与企业的战略举措相配套。

下图是另外一家企业的战略措施与发展阶段的划分,根据将战略划分为筑基、提升和跨越三阶段,而相匹配的信息化阶段可划分为支撑精细管理、简约管理和卓越管理三大阶段。

图  战略阶段与信息化阶段匹配


总之,发展战略的信息化需求分析首先要在明确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选择相应的模式,根据企业战略中的SOWT分析、发展战略及战略措施等内容的理解,梳理出有针对性的信息化需求,再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管控模式、业务特点,形成详细的信息化需求,就不会偏离战略目标。


本文摘自《企业信息化评估规划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