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哲学散语 1、人的生命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大于广阔无垠的宇宙,光年不能度其广;人的生命元素是极其精微的,精于微乎其微的夸克,纳米不能测其微。人们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用飞船奔向太空,人们用光子显微镜观察微粒,用实验掌握粒子,但人们对自身、对生命的用心却显得很少,人对自身的认识不及十分之一,对生命的认识不及百分之一。
2、每个人的生命内涵都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挖掘、开发。每一步挖掘、开发都将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乐趣。那璀璨夺目的生命光彩令我们惊喜,激励我们不断地挖掘、开发,对生命内涵的挖掘、开发就是人生的真谛,这一挖掘开发的过程就是扩充人性,享受生命的过程,也是满足人的各种生命需求的过程。 3、生命现象是宇宙进化的杰作,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生命是宇宙中最活泼、最丰富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是极其珍贵的,僵化、单调是生命的大敌,自我创造是生命的精义。世间有生命的物体千千万万,能自觉开发生命内涵的只有人类。 4、对于人类而言,自觉开发生命内涵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一定要问人为什么活着,我答曰:为活着活着,活着的含义即为不断地开发生命内涵,这既是对生命的肯定,也是生命的升华。 5、痛苦不是与生俱来的,痛苦来自生命的反面。当人接受的因素与生命趋向一致时,人便快乐;当人接受的因素与生命趋向背逆时,人便痛苦,痛苦不来自生命本身,恰恰来自生命的异化扭曲,受摧残,受压抑,人们对人生的痛苦并非无能为力,不断地开发生命内涵是快乐的根本原则。 6、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其成熟完善程度上说,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提供了与人的生命趋向一致的因素,但也严重地异化、摧残着生命,在初级阶段,社会因素的这种反作用特别明显,社会成型后,逐渐地把人的意识趋向影响社会因素方面,比如名利、功利、地位,从而蒙蔽了极其丰富的生命内涵,排斥了生命多种多样的需求。 7、一个显著的现象,社会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其实就生命内涵的极其丰富的潜在性上讲,人们在生命的全部意义上是平等的,社会性的东西,对于生命的全部意义来讲是极其渺小的。 8、社会因素对生命内涵的负面影响以致人们必须淡化社会性、淡化社会组织,才能凸现生命的内涵。把人从社会组织这个不停运转的庞大机器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个体的自主性,获得自觉开发生命内涵的可能性。 9、淡化社会性不是反社会,也不是逃避社会,这应是生命层面上的意义,而非人事行为,亦非政治主张。 1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乃生命之道,即挖掘开发生命内涵,何可损,何不可损,以生命衡之,以显现生命的真正需求何在。人往往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才关注最根本的东西。 11、社会把人群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但从生命意义上讲,人是平等的,作为一个普通而正常的人,自主的开发生命内涵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 12、生命的本质是快乐,肯定生命即快乐,反之则痛苦。人快乐与否,关键在对生命内涵的肯定,追求社会实利与快乐没有根本的联系。 13、刻意追求快乐与刻意追求休闲一样,往往舍本逐末,追逐形式而忽略本原,重视了生命内涵,快乐就在其中矣。 14、社会组织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排斥,表现为两者之间的冲突,反过来,社会组织也在生命的作用下,不断调整、修正,以适合生命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合理与否,应以生命趋向的背向为准则,适合生命之树成长的社会是平等的社会。 15、大自然所提供给人们的是极其丰富的,而人们所追逐的不过是蝇头小利,清风明月不用钱来买,大自然免费供应给人生命最为需要最为珍贵的东西,如空气什么的,虽然重要,由于随手可取,反而不被人重视,当取未取,而蝇头小利,众之所趋,人把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它上面,同时却忽略了遗弃了大自然免费供应的对生命极为重要的东西,蝇头小利并不是生命所必要的,人们却为抢到它沾沾自喜,对抢到的人羡慕不已。如此看来,人们全力追逐的并非蝇头小利本身,正如运动员跑百米,争的并不是那根拉绳,其实什么也抢不到,只是得出观众的喝彩和事后的奖牌,这也印证了蝇头小利的社会性。 16、由此反观大自然,真是仁慈无私,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势利是社会的产物,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平等的,这也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17、我的人生观是简单而明了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建立他认为能使自己生活得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活方式(或称活法),只要他不侵犯别人同等的权利,对他人没有危险,任何人都不应干涉另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除非是为了他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18、社会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人们生命内涵的自主开发、挖掘,而不受压抑、排斥,社会本身不仅有责任不得压迫人,而且应该防止别人压迫人,保护生命形式的最大实现,按照人们生命的意愿行为,适合生命实现的社会条件是平等。 19、世以人为本,人以生为本,所谓以生为本,即人的一生或某个行为都要立足于生命这个根本,以此为标准,利于生命者可,害于生命者不可,所谓世以人为本,即社会应把人作为根本,生命的人即是平等的人,故对内不害于生,对外不害于人,生命和平等在此意义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如何对待身外之物呢?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保全生命的方法在于正确地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而非对外物不屑一顾。对于外物,利于生命的则取之,害于生命的则舍之,或者说,取万物之利于生,去其害于生,即以物养生,而不以物害生,因此,人要学会通过外物以养生,而非被外物所驱使,残害生命以追逐外物。 21、保全天赋予人的自然生命,是人自身的生态工程,浑然完满的生命状态可与天地万物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一个开放、包容、活跃的心灵与天地宇宙万物相参差,达到了生命的高级形态。 22、还应把保全生命看作对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建立完善社会的目的,必须推进平等之道。避免社会、他人对生命造成伤害,伤害生命发展的社会及社会组织都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 23、顺应生命是最大的真、最大的善、最大的美,殚残生命则丑则恶。 24、保全生命还需要辨轻重、虚实,生命为重,生命为实。富、贵、名,人之所好者,舍之者,由重生故也;非鄙夷富贵以邀名也,由重实故也。孰重孰轻,孰虚孰实,不可不明。以随候之珠弹千仞之雀,必有世人所笑。 25、如何对待人的欲望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以致二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人活着就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不叫活着,人最根本的欲望是生,欲望的满足是天经地义的,合情合理的,每个人都有欲望,养生不能压制、克制欲望,必须肯定人的欲望。从正面讲,天生人则使其有欲望;从反面讲,人如果不得其欲则等于死,然而欲望的满足和生命形式的实现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生命与欲望的关系,害于生则止,不利于生者则不为。没有欲望满足就没有生命实现,但过分纵欲则反过来累及生命。因此,必须掌握一个度,不得擅为,必有所制,使欲望都得其宜。 26、而对人群来讲,还需处理自身欲望与他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有权从事一切满足自己生命需求的欲望,但是不得妨害他人的同样权利。任何合理的社会和政治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这一权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实行平等之道,使众物各得其所。 27、屈辱是生命之大敌,人生的最大痛苦不是贫困,不是社会地位低下,而是屈服、耻辱,受压迫。侮辱人、屈服人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的不义,最大的恶,因此,不实行平等之道,真正、彻底的全生是不可能实现的。 28、社会现实中,人们残害生命、背着生命危险来换取外物,危身伤生去谋利的例子古来不算稀罕,这样重外物轻生命的做法聪明吗?(这里所谓的轻生命不全指杀身舍生,包括殚精竭虑,费尽心思,愁身劳神,呕心沥血,身心交瘁去谋求外物者)比如吧,跟你做笔交易,让你贵比王候,或富有天下,或名扬四海,流芳千古,但你必须舍弃生命,你愿意吗? 29、生命是人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的终极目的。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重于一切,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生命同样重于一切。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重视自己的生命,从中了解生命的宝贵,推已及人,并宝贵别人的生命。对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宝贵所有人的生命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世上再宝贵的东西在生命面前都贬值,人的所有作为都必须以不伤害于生为准。 30、中国古代早期不乏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追求快乐的思想,而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流弊到读二程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们耻于谈生命、快乐、欲望,以轻视生命为大义,以自苦为高节,这种罪恶的观念一旦染毒于人的头脑,便以理杀人,杀人不见血。只在随便翻一部谁家的《家谱》,那节妇烈女的记录,哪篇不是血迹斑斑,苦水殷殷。 31、在物欲上,要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玄妙、明察当与不当,分辨外物的差异,趋吉避凶,取万物之利于生,去其害于生。凡是有害于生的事就不去做。 32、在情欲上,不要过喜、过怒、过忧、过恐、过哀,情欲过分则扰及精神,扰及精神则害于生,要使精神安宁,不大喜大悲。 33、放飞自己的意志,让它自由自在地漫游于无限的宇宙空间,把心处于自然状态,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不苦其心志,以天地万物润养生命。 34、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同样,不知死,焉知生。凡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有一个从出生形成到死亡消灭的过程。人无论贵贱贫富贤不肖,既使寿如彭祖者,终不免于死,这也是平等在生命意义上作为自然法则的体现之一。虽然生与死对每个人来说,概莫能外,但是能知道生与死个中道理的人,则属于极少一部分。知生固然重要,知死更为重要。不知死则无以谈生,养生而不害生,是知生的人;安于死而不恐惧、焦虑是知死的人,死如瓜熟蒂落,生命圆满功成,生死皆自然天成,死得安然。自己善待生命,熙熙然以俟死,则死得满足宁静。生前尽享人生,任情极性,死无后顾之忧。明了生命的规律,自觉地顺生而行,顺生而不逆生,则生死存亡顺其自然,都在情理之中,生得宁静,死得安详。 35、人活一辈子,凡是生命应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凡是未能得到的都是生命不必要的,这样的人生可谓完美了。以失去应得者追求不必得者,即所谓舍本逐末者也。 36、生命的本质意义是自造能力的展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新的个体生命,对人而言,即人类自身生产;二是人自身生命内涵的不断开发、更新,生命内涵的不断创造。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在的,后者是自觉的,可见生命内涵的不断开发、更新在生命意义上的重要性。 37、在这里,生命并非单纯生理意义上尚未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的状态,而是健全的完满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形式,具有全部内涵潜力的生命形式。古人谈及此,说全生,而不说延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38、生命是大自然对每个人最珍贵的馈赠,欲望、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人为地压抑堵塞正常的欲望需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生命的不珍贵。人要随心所欲,从心而动,顺应自然,任情极性,穷屋欢娱,充分发挥生命的能量,充分满足生命的欲望和需求,提高生命质量,完美人性而非摧残人性,痛快淋漓,无需顾忌虚荣、名利。尽情享受生命比苟且延长生命有价值,虚荣、名利容易害于生,而应看轻。 39、生命属于我们的时间并不长,在生命中我们自觉自主的享受生命的时间更短。人要充分享受人生的妙趣,解放自己的情感,不受陈旧观念束缚,积极主动地寻找快乐。何必自苦? 40、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自己拯救自己,人人保全生命,不以大道理危生害已,反对苦行,不做他人意志的牺牲品和工具,戳破虚伪的“理”、欺骗的教条。娱性乐生,做一个充满感性的我、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全我之性,保我之真,爱重自我,不以物累行。 41、我只对我的生命负责,这决非利已主义,因为我相信一个健全的生命是不乏良知的,我希望自己活好,也同样希望别人活好。 42、我提倡快乐人生,人活着就要充分享受人生的妙趣,去除虐人性的东西,任性极性,赢得享乐之趣。遏制情欲就是摧残人性,生命不因其宝贵就能长存,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中痛疾哀苦,亡失忧惧,时时叩击着生命之门,人无忧无虑享受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对人来说,能获得快乐,决不错过,人生难再,快乐至上,抓住有限的人生,尽情享受生命之趣,及时行生命之乐。 43、我提倡真实人生,我们是平民,每个人是平民中的一分子,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我们做不了为万世垂范的圣贤,也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功业,但是我们也不做虚伪名教的牺牲品,做教条和什么名声的牺牲品。名声是历史性的,同什么纲常、义啦理啦的一样有其时代性。作为一个平民,没有多少人在乎你的名声,我们唯一可宝贵的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体现在生命上,名位、富贵不能济其穷。人活着就要追求欲望的满足,娱性乐生,只有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尽其性情,生命才充实,人生才有价值。当然,在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充分承认他人的欲望,不因尽已之性而损于人。 44、欲望的满足是合理的,合理的欲望是应当满足的,对欲望的一味压抑,其害在于人们对欲望的合理不合理不加分析,导致人们对不合理欲望的追求,产生虚伪瞒和骗、自欺欺人。生命的欲望是自然纯朴的人性,但有的欲望则非生命自身的欲望,而是扰人害生的。比如,追求社会实利,虚妄的名,带有虚伪性欺骗性的价值理想,这都是与生命需求相悖的,所以人的欲望是有分别的。自然人性之欲是养生的,应当扩充之;社会实利之欲,是身外之物,害生以求之,蔽矣。追求虚荣心、名利心的满足,则有害于生命,故古人常言归朴返真,保持人的天然之性,使人的心境宁静,体会生命的乐趣,人生的自在,而不被社会实利所扰乱。 45、在人的全部欲望中,社会俗欲占极小成分,然这极小的中间部分却蒙蔽了人的其他欲望,异化了人的欲望,让人成为追求社会俗数这一极小部分的动物,戕害了人的一生。 46、人们通常所追逐的物欲,占外物的极小成分,然这极小的部分却蒙蔽了人的其他广阔的外物、需求,让人成为追求物欲的动物,其所得之物不过一点点,而天地日月都舍弃了,山水清风都舍弃了。 47、人的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外物,但外物不起决定作用,人的精神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不备再多外物也无济于事,心理齐备外物再少也能满足,况且日月天地草木风雨对人生至关重要,占人生外物的绝大部分,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现成的,不需寻求,只需心求。 48、我们不要再耻于谈贵我、贵已,爱重自我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极端端利已主义、自私不是一回事。作为个体,“我为我……”没有什么错,只须明白,人都是平等的,不能靠牺牲他人来利我。我们平时见到的更多的是从不说我为我,甚至说我不为我而往往是靠牺牲他人来利我的人。 49、有一人出,大叫人人皆可为尧舜,惹得人们好一阵子兴奋,似乎给了他做人的信心。正如活泼泼的鲤鱼跳龙门似的猛往贡桌上蹦,贡桌是尊贵的,华美的,鲤鱼是荣耀的,幸运的,但鲤鱼的伙伴目睹之后,并不羡慕,摇着尾巴向深水游去,他知道鲤鱼的生命已交与荣耀和幸运了。为什么将尧舜作为全体人的目标呢?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是人群中的最大多数,一生难有什么“作为”,我们只能做一个人,做你自己,最尊贵的秉赋就是生命。人生的目的就是活好,好好地活着,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乐趣,不相信是某些鬼话。 50、生命至上,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重生命是自然法则的最高法则,不可动摇。社会是自然的派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法则服从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是宇宙间的根本大法。生命是自然最得意的创作,得天独厚的爱物,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人都没有轻蔑、践踏生命的权力。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一切都是生命,生命就是一切(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什么都可动摇,生命的神圣地位不可动摇;什么都可不相信,生命的神圣不可不相信。 51、生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生命的价值不是作为工具来成就某个所谓宏伟目标,“一将功成 万骨枯”是对生命的蔑视和糟踏。在中国古代酷烈的专制制度下,仍有“人命关天”的呼声和警告,生命的宝贵非指极少数人的生命宝贵而是指所有人的生命宝贵,在生命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众星共之的北辰。 52、真正的完全的人是生命意义的人。在生命意义上,人是平等的,人只有在平等的体现。黑格尔说: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只有一个人才是人,这个人只可能是皇帝。这句话是肤浅的,其他人都是奴,皇帝能是人吗?他也不是人,他是主子,他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完全的人。 53、尊重生命不是抽象的,要学者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生命价值面前没有等级,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尊重别人的生命,反过来,只有自己的生命得到尊重,才能尊重他人的生命,“牺牲精神”无论自愿献身,还是被迫丧命,如果与尊重生命无关,都必须审慎。 54、生命是一种绝对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价值,是用金钱、教条不能衡量的。最大的天良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切道德之首,践踏生命是一切罪恶之先。面对他人生命遭到威胁,而麻木不仁,高高挂起,是没有人味的表现。 55、对生命的尊重,必须从历史积淀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必须从现实的好恶中解脱出来。 56、孔之杀身成仁,孟之舍生取义,往往将别人生命作为工具,将牺牲别人生命作为手段,必然导致“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合理性,流弊可谓大矣,小民须提防之。 57、给每个人脑中置入一个平等观念的芯片,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既肯定自我,又对他人人格和价值充分肯定,对任何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使平等成为每个人处世、处理人们关系行为的基本准则,成为人们自觉行动和平常普遍的行为,对任何人,我们没有理由高山仰止,无限崇拜,也没有资格君临界,不屑一顾。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唯一正确的通道,我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都必须经过平等的检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才能称为美德。 58、我们发现,一些人不敢坦白心迹,羞于出口的词语如为我、贵已,享乐、重欲,只要无害于生命,无害于平等,则没有什么错,而不必呼吁什么节情、节欲、天理、苦行,也不必分辩什么公私、义利、苦乐等等。(杨朱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