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家有学子 2011-01-19

                                          岳阳楼记

一、重点

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文章先叙事,交代了写作记的缘由,并赞美了膝子京的政绩。由此叙作者很自然地带出了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从而由是景入,引出迁客骚人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两段文字,并着力渲染“悲”和“喜”的气氛,最后将迁客骚人的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作者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地融为一炉,从而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象宏伟。

二、难点

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迁客骚人的情怀的缘由。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阴”一“晴”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并说明“迁客骚人”面对这两种景象所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感情,主要是为了同“古仁人之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自己和腾子京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进而抒发自己的胸怀和政治抱负。

三、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句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句意: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古今异义

1、 越明年,政通人和(明年,第二年)

2、 予观夫巴陵胜状(予,我;胜,美好)

3、 南极潇湘(极,直到)

4、 有去国怀乡……者矣(去,离开)

5、 至若春和景明(景,日光)

6、 长烟一空(一,全)

7、 把酒临风(把,持)

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处在)

9、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

10、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无;归,归依)

3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齁声大起。(丈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去国怀乡。(离开)

极                                      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而或长烟一空(或,有时,不定代词)

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揣度副词)

  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连词)

满目潇然(……的样子,助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副词)

则有去国怀乡(就,连词)

然则何时而乐耶 (什么,疑问代词)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多么,副词)

四、参考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的种种情绪了。

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水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醉翁亭记

一、重点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份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哪,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的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笔,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二、难点

    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这集中表现在第三段,因为它写了人的活动,是“醉翁”深意之所在。在这幅游乐图中,“滁人”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而且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滁人。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可参看“有关资料”中《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此其一。其二,写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酒和菜皆取材于当地,极其简便;宴会上无丝竹管弦之盛,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这些,都是“与民同乐”的表现,而太守之颓然就醉恰在此时。可见,上文所谓“饮少辄醉”不过是虚晃一笔,而真正的醉因是滁人“安此丰年之乐”(见《丰乐亭记》),而太守也能“与民共乐”。这“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实为一篇之主。但也应看到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政治上遭到贬抑,内心难免有郁闷之情,所以在文章的前半部也流露出纵情山水的意思,但这绝非作者的主要意图,则是可以断言的。

三、基础知识

1、生词

尉然:茂盛的样子。

蔚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2、古今异义

1、 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

2、 佳木秀而繁阴 (秀,发芽滋长)

3、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列)

4、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离开)

3、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靠近

临 临溪而渔    临:到

   泉香而酒洌        而:顺接连词

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而:却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名:名字,名词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给……命名,动词。

词类活用

有事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象鸟张开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四、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邹忌(zōujì)   昳丽( yì)    镜(kuī)    (shú)     (fú)

(qǐn)     (bì)       人(guǎ)    讥(bàng)  进(jiàn)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也就是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且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一般史书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书,反而接近诸子散文。

《战国策》作为史书,它的重点不在于历史事件,真实性大可怀疑。它的重点在于记载那些纵横家的活动及策谋。可信度较低,史学价值有限。所以,可以说《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

从写法上来看,《战国策》表现出由历史向文学的大幅度倾斜。入选中学教材的《触龙说赵大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触龙说服赵大后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邹忌说服齐威王纳谏这—事件。按照史书的写法,只要将两者的道理概括地说清楚就行了。而《战国策》则不惜笔墨,从很远处的闲话说起,说了将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闲话,然后才转到正题。这种以很大的篇幅写中心事件外围的陪衬,以较少的篇幅写中心事件的写法,如果以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但这恰恰体现出《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又名《国策》、《短长》、《国事》、《事语》。

三、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四、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而悟出治国之道,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

文章的重点在于说明,统治者要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同时,这篇文章还塑造了邹忌的形象,他遇事冷静,能客观地分析、思考并得出结论。而且能将生活的小事和国事巧妙地结合,向齐王进言,表现出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真知灼见。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这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八尺有余,形貌昳丽”)的男子,再通过他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印证了他的美丽,而且三者的回答都说他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认真思考这件事,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偏爱自己,畏惧自己,或者有求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在这段中,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同时能够反思妻、妾、客的言行,悟出其中的道理。从中可见他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进言。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将治国安邦之道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折服。这一段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段,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进谏,以行赏激励全国上下的人进谏。本段虽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

第四段,写由于齐王纳谏,齐国出现了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局面。也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本段写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时期燕、赵、韩、魏是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而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只提到了燕、赵、韩、魏,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使内政修明,就能“战胜于朝廷”。

六、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七、写作特点

1.文章的结构层次别致

文章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至此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层次的安排应适应文章主体的需要,层次数量适中。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到对称美,一般而言是排比、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

2.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文章中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邹忌的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有才有谋的形象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画人物具体形象。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其次,文章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第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赞美中,邹忌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将其和治国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在朝廷上用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的语言,向齐王进谏。这是对邹忌的正面描写。第三、四段,通过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对邹忌的形象进行了侧面描写。

3.语言简练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语言简洁生动,包含的内容丰富。

语言的简洁:如齐王听了邹忌的进谏以后,只说了一个“善”字,但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又如,写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

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八、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修      修长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冠     guān帽子   朝服衣冠

guàn戴帽子  诸客冠儒冠来者  (来的人戴着儒生的帽子)

3.朝     zhāo早晨    朝服衣冠

cháo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见         皆朝于齐

(市朝:公共场所)

4.孰  疑问代词,用作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周详                             孰视之

5.之  的                                     齐国之美丽者也  臣之妻私臣

代词,指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徐公                           孰视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暮寝而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燕、赵、韩、魏闻之

6.美  漂亮,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赞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

7.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8.间  jiān夹缝、间隙、空隙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御:赶车的人)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时时而间进

9.以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用    以钳搏之

2、通假字

孰,同,仔细,周详。    例句:孰视之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面:当面    例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古今异义

1.明日    古义:这以后的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例句:明日,徐公来。

2.私    古义:偏爱    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地,土地、地域;方,纵横、方圆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当地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4.左右    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例句:宫妇左右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疑问代词提前

例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代词“孰”提前

正常语序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2)宾语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状语后置

例句:皆朝于齐。    介词结构“于齐”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译文:都到齐国来朝见。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结构“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

2.判断句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句:朝服衣冠    承前省略主语

译文:他穿戴好衣帽

(2)省略主语、宾语

例句: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宾语“客”

译文: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3)省略宾语部分

例句:自以为不如    省略宾语部分“徐公美”

译文: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