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56个民族——毛南族

 guiyanggao 2011-01-23
 
        毛南族,现有7196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毛南族有三宝: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
 
 
        菜牛都是围栏圈养,对刚入圈的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这是圈养阶段。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 0 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阶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给大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经40多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待膘满肥壮才宰杀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红色,瘦中夹肥,层次分明,鲜嫩纹细,肥而不腻,煎炖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羊肉中的上品,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为了美观,他们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鸟虫鱼等图案。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出售一般都很抢手。  

  石雕艺术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墓的雕饰上。在毛南族地区的凤凰山有个古墓群。这里的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扬鞭催马、姜太公柳荫垂钓、儒生窗前著书,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龙盘绕,柱础上有花卉动物装饰。墓顶有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有的高达4至5米,仿佛是给活人建的宅第。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宝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  

  毛南族石匠艺人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用心琢磨,反对粗制滥造,图快省工。老师傅们要求徒弟每天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于一牛眼杯,否则所出的活不能列为工艺品,可见毛南族石雕工艺品的精美细腻。 
 
 
 毛南“放鸟飞”  
  在毛南族众多的节俗中,正月十五“放鸟飞”最具特色和奇趣。春节即将来临时,家家户户预先采好菖蒲叶。除夕那天,用菖莆叶编“百鸟”,“百鸟”的空腹中装入泡好的香糯,饭豆及芝麻馅等,然后上锅蒸或煮熟。出锅后,把“百鸟”用细绳拴在一根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百鸟”有鹧鸪、山鸡、燕子、鸬鹚、画眉等。这天,给家里的小孩每人一个“鸟”来解馋;出嫁并生育了的媳妇要回娘家领“鸟”,希望孩子将来象小鸟般活泼可爱。香火堂前,还摆上供品,有红米饭及果品,意在祈愿百鸟不吃庄稼,保证福来粮丰,瓜果累累。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鸟”,入锅再蒸煮,入夜,以“百鸟”当饭,谓之“放鸟飞”。
  

 
 
毛南“肥套”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民俗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
 
 
"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
 
 
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其过程由主唱师公念咒语、唱神书。念唱到哪个神,哪个神就出来舞,都按一定的程序表演。

 
表演由一帮专业的神职人员主持,整体结构是由十五个舞蹈组成,内容非常丰富,他们表演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舞蹈。
 

        毛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认识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傩文化以歌、舞、乐、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可以看到毛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嬗变的印记。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毛南族肥套处于濒危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使其发挥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作用。

 
 
        “分龙节”是毛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夏至以后的第一个辰日(即龙日)前后举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说的这个节日,是因为“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因此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目前,毛南族“分龙节”已被纳入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之一,是居住在环江县境内的毛南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
 
 
 
 
 
 
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花边有大和小之分。大有筷头那么大,镶大条花边也费工少,缝制较容易,小条花边有火柴梗那样细小,缝制手工精细,穿起来也显得精致,美观,女裤的裤脚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花边大小要和上衣一样。盛装的头缠巾,发髻插银a或玉a衣襟挂银牌;手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背精致的“顶布花”(花竹帽)。
        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的衣服。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