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与情绪智力

 舞动的紫百合 2011-01-23
情绪与情绪智力


所谓情绪,是个体遭遇外在或内在刺激(比如疾病中的疼痛)时,依这些刺激所带来的后果或对后果的预期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作出的一种有关好恶的主观体验,或者说是这种体验的过程。

好恶的不同,可以把情绪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也称为亮色的与暗色的。这是由情绪的两极性决定的。可不能认为就没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在那里,难以严格区分情绪的极性。比如“紧张”,就说不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引起亮色情绪的刺激,称为良性刺激;引起暗色情绪的刺激,称为不良刺激。同一刺激,因为不同的人,或对于同一人的不同时期与处境,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果一种刺激既可能引起亮色的也可能引起暗色的情绪体验,则可认为该刺激是中性的。比如离婚,对于一个主动离婚者,也许可以带来解脱的情绪体验,因而是亮色的;对另一方,如果是一个被动离婚者,则很可能就是一种悲愤,是强烈的暗色情绪。所以,抽象地谈论一个刺激的性质,是毫无意义的。比如,一般人受到虐待时,总是以出现消极情绪比较多见,而对于一个受虐狂来说,恰恰相反,可能意味着欣快。欣快是一种积极情绪。

情绪可以是比较单纯的。比如,最原始的情绪有四种: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还可以是复合的,比如说“感慨万千”、“五味俱全”就表示情绪不是单纯的。实际生活中,情绪往往非常复杂。要认识复杂的情绪,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比如说“无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未必人人说得清楚。这就难怪有人说“个中滋味无以言表”了。

情绪并不由直接的刺激所致,其间必然要经过人的认知评判。当事人的价值定位,往往极大地影响着其情绪的色调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

所谓情绪智力,则是一个人对自己主观情绪的主动掌握并加以利用的程度。

从情绪智力的构成上,可以把它分成三个有联系的组成部分:

l         情绪的认知:或称情绪的辨识,是后两者的前提。

l         情绪的调控:即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是认知的目的,是利用的基础。

l         情绪的利用:是最高级的情绪能力,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途径。

一、             情绪的认知

l         情绪认知的重要性

爱体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情绪作决定(这个决定也是下意识过程的)。他对情绪却不一定能认识。这种情况下,他一生气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孩子当出气筒了。把孩子打得皮开肉绽之后,才有了某种亡羊补牢式的情绪认知。“我刚才大概是气昏了头!”

可以说,情绪的认知是自制力的一个重要的构成成份。

在根本不能认知自己的情绪时,也就根本谈不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了。作为一种情绪能力,它是其它情绪能力的基础。

l         情绪辨识的发生

生活在情绪之中的我们往往只是感觉到了情绪,却并不认识这些情绪。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能说出的情绪仅是廖廖无几的几种。很少有人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自身的情绪的。

当我们有一天开始关注自我,问自己“我这是怎么啦?”“刚才我为何要哭泣?”时,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情绪体验,不得不对它们加以分类、标示,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了。这样,情绪的识别也就随之开始。

起初,感觉似乎告诉我们,情绪就只有两种似的:要么令人高兴,要么令人不高兴。我们会为了断乳而哭闹不止,会为了弟妹们来分享我们的玩具而与之争斗,而如果父母呵责我们,我们也会感到非常不快。仅此而已。

我们也不知是怎么学会了精细准确地辨别情绪的。也许,情绪就象一株幼苗,通过拔节分化等过程,最后从如此简单的两瓣自然地变成为一棵大树。

认识自我的情绪其实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的组成。也就在我们开始把自己从环境中剥离出来,有了“我”与“非我”的最初意识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开始了它的精细分化,并从此迅速繁植。

婴儿的情绪分辨能力几乎是零。

儿童的情绪分辨能力出现了零的突破,处于萌芽状态。

少年的情绪分辨能力,因为学习过程的展开而不断加强。

青年的情绪分辨能力日趋完善。

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也存在一些情绪分辨能力一直停留于某一不成熟阶段的情况,那就会导致种种情绪障碍。

比如,有的成年人,即使在自己怒气冲天中,也不知道自己在生气。这就是严重的情绪分辨能力缺陷了。

l         学习在情绪辨识中的作用

情绪的辨识真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吗?事实上,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可以说,学习在情绪识别中还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意识到情绪的作用,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快乐或不快乐,也许差不多是一件自然的事,因为伴随着这样的情绪体验,我们会从身体的感觉中推断自己的状态。可要说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非通过学习不可。

看看我们是怎样学习一种称为“难过”的情绪的。

我们哭泣的时候,妈妈也许会安慰我们:“别难过了,孩子!事情会好起来的。”于是,我们便知道了,刚才我们是在“难过”呢。

我们感到受了委屈时,那种心情,我们就把它标示为“难过”。后来,我们又进一步地知道,委屈还可以导致悲伤,它是一种比难过更甚的灰暗的情绪。

也许,此时我们还不一定知道,悲伤还可以导致绝望,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习这种情绪的机会。很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对绝望就有着深切的体验了,也可以说他们在情绪分辨能力——至少在悲伤的极点上,比没有过相似体验的人——更强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说学习对于情绪的识别是必要的原因。

情绪学习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但不管如何,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来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