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随笔:始于认知,终于行动,关键则是情感体验

 王明鹏 2020-03-26

面对经常遭遇的成功或失利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再认知,比起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结果论,我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快乐”的过程情感论,只有体会到过程的积极愉快情感,才会无怨无悔的坚持意志行动,不为暂时得失所左右,也才会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

人是归因动物,遇到事情时候会自动寻找原因,“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当我们对在意的某个比赛活动,投入不少时间与精力,“出乎意料”未能通过初试,这时候当然失落难过,懊悔不已,以至于必然要寻找原因,即归因出问题所在。人就是这样不断成长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具体到对这次失利的感想,我看到的文字归因主要是过于乐观导致投入不充分,具体用词很多也很深刻,包括“自负”“过度自信”“盲目自信”“过于乐观”“侥幸心理”。这在不过二百余字的随手感想中,用词之多之集中,可见归因的力度与自我反思的深度,但是还需要构建再认知!

上面这些词语属于自我评价范畴,是针对事情归因的自我认知,表达意思就是自信基础上的过分乐观。想起来一个类似例子,初中时候学校举办一次智力百米折返跑比赛,被指派参加比赛也是信心满满,可是比赛下来沮丧的很,因为那个试题答完就知道玩完了。那个试题过后看极为简单,就是用同一个数字填空,()+()=()*(),我记得蹲在那里苦苦思考,最后无奈的胡乱填了个大于2的数字。

这种不顺利事情对于自我认知会相当深刻,这不仅是结果不理想,也不仅是由此带来的消极评价,而是这个体验过程让自己记忆深刻,比起那些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来说,这个体验过程最为重要

更进一步说,这是参加活动的情绪情感体验,带给我们难得的实践益处。

多少年后,可以忘记当时的活动事情,但是由此引发的情绪会让我们有一点点改变,这个改变就是重新建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在情绪体验中带动意志行为的改变,最后在行动中真的有一点点进步。

我那次笨拙智力跑步比赛体验,带来的是接受愚笨,勤能补拙,从而老老实实学习,在学习这个相对可控活动中获得进步。

与此类似的是这个海选失利活动,认知是盲目乐观,过于自负,那么不是排斥这个认知,而是老老实实接受这个评价,承认自我现状就是过于乐观看事情,这就是现阶段自我特点,承认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认知不是目的,利用认知改变行为才是目的。而后利用情绪感受增加记忆与警觉,在今后活动中实实在在去行动。

这就是三种心理过程的逻辑关系,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倾向,由于人性的趋利避害与趋乐避苦,这个情绪特性又在态度中具有主导作用。一般我们用情绪指代情绪情感即感情,事实上,情感不同于情绪,“情感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作为人的高级情感之一,就是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给予我们的启发就是,在活动过程中,最要紧的不是结果而是体验,这种感情体验带来的积极性才是促进行动的催化剂,这也就是为什么培养兴趣与爱好很重要。

面对经常遭遇的成功或失利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再认知,比起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结果论,我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快乐”的过程情感论,只有体会到过程的积极愉快情感,才会无怨无悔的坚持意志行动,不为暂时得失所左右,也才会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凡事始于认知,终于行动,关键则是情感体验。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