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善美

 昵称5582740 2011-01-25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善美

——基于“平方差公式”教学的思考

说明: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第7-8期。

 

“真”、“善”、“美”,是人类的追求,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三个字可以引申出许多不同语境的词组,如,真实、真相、真诚、真谛、真话等;善良、善意、友善、慈善、完善等;美好、美丽、美化、美感、美满等.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把握数学世界的精髓,切实感悟到“真”、“善”、“美”的无穷魅力,本文就试图结合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平方差公式”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

真,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 “真”,主要是指数学知识的“真实性”,是指教师要通过课堂,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认识,以所教授的内容为载体,对数学知识“真相”的一种自然的表达.

“平方差公式”是继“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和“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后的第一个乘法公式,其“本来面目”就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一个特例.将这样的一个“特例”作为“公式”,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为符合公式特征的整式乘法的运算带来方便;

二,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对于学习“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分式的运算与化简”、“解一元二次方程”等,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是本公式的探究过程与方法,对后面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从方法上,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这是对“平方差公式”本身的一个“基本”的定位.

从“平方差公式”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用文字形式表达, 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抽象为数学符号,可以概括成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图形面积的方法,如图,解释该公式的合理性.可见,“文字描述”、“符号概括”、“图形直观”这三种表达数学概念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平方差公式”的一个“真实”的刻画.

另外,依附于“平方差公式”内容之上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牵涉到对“平方差公式”本质的理解.

其一,是“特殊化”的想法.我们探究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对一些“特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对待“几何图形”,我们在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等腰三角形”,在研究了一般的四边形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四边形,这主要是由于这样的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四边形,在数学知识内部或实际问题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因此,建立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基础之上的“平方差公式”,承载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本身了,它反映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其二,是“归纳”的想法.这种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对于整式加法法则、整式乘法法则的获得,对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获得,对于概率的统计定义中的“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等等.那么,对于“平方差公式”,我们同样是通过观察一系列具有某种结构特征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结果,“归纳”出符合这种“结构特征”的共同“规律”,这就是平方差公式 ,其中的 可以代表任何“数字”、“字母”、“式子”,或者你喜欢的任何其他的“事物”.

这样,基于上述的关于“平方差公式”的感受和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施,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真实”的帮助.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善”

善,即针对教学内容,应该反映出一种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可欲之谓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境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理解到的“真实”的数学知识,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也能理解数学,也能达到了解数学知识“真相”的目的,就应该是一种“”了.

对于“平方差公式”,如果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就应该从“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教材),为学生呈现“平方差公式”时,就是采用承接上一节“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以一个“探究”栏目开始的.

教材在“探究”栏目中,设置了三个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的问题:

1)(x+1)(x-1=             

2)(m+2)(m-2=             

3)(2x+1)(2x-1=             

对于问题(1)的两个多项式“ ”与“ ”,均含有一个字母“ ”,常数项为“1”和“-1”;

问题(2)的两个多项式“ ”与“ ”,含有的一个字母变为“ ”,常数项变为“2”和“-2”;

问题(3)的两个多项式“ ”与“ ”,均含有字母“ ”,但与(1)不同的是,增加了字母的系数,常数项为“1”和“-1”.

该“探究”栏目的问题指向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就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导向了“结构特征”,与接下来的“再来计算 ”上下呼应,在突出结构特征的同时,揭示了“平方差公式”与“一般多项式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又相互关联,使“平方差公式”的生成非常的自然、顺畅.

当学生知道了“平方差公式”,就应该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为落点.其中,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

教材在例1的分析中,采用“ ”,比较直观地指出了公式中的字母可以代表“ ”和“ ”,事实上,推而广之,可以向学生指明,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任何“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任何“单项式或多项式”,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都可以运用这一公式.这是一种非常“善意”的注释,是可以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关键.

教材的例2,设置了两个问题:

1

2

对于问题(1),需要变形成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形式;对于问题(2),其中的“ ”可以应用“平方差公式”,而 ”仍然按照“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方法.两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将“平方差公式”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问题(1)可以使学生确认“平方差公式”为运算所带来的方便;问题2)表明了“平方差公式”的局限性,即它只能解决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的问题.

可见,教材对“平方差公式”内容的安排,简捷流畅,在传达数学知识“真相”的过程中,又不失深刻的“数学味道”,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性”.如果运用得当,将这种“友善”的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

美,是使人愉悦,使人感动,使人升华,使人奋进的东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应包括数学教师的亲和力、数学内容的感染力以及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状态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数学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自身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首先,还是要求教师对数学知识“真实”的理解,比如,对“用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教材的用意是用它来说明“平方差公式”具有直观的几何意义,如果在这里“大做文章”,甚至将其作为推导“平方差公式”的依据,实为不妥,而且势必会人为地造成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误解,那么,再“美好”的创意,也是徒劳的,“亲和力”也只能是徒有其表;其次,基于学生对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信服(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课堂上的“一招一式”,也应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使数学知识的建构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达成”.

数学内容的感染力,主要呈现的是一种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应该说,“平方差公式”并不难,没有“平方差公式”,按照“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方法,同样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学习“平方差公式”的意义何在呢?笔者以为,本课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它的“思想性”.如从“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一般到“平方差公式”的特殊,从观察一系列特殊的“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到得到一般的“平方差公式”;再如,公式的“结构特征”所表现的“模式化”的思想,以及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套路”等等.这样的提炼,学生从中获取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平方差公式”了,其“感染力”可以融合到数学内部或者数学之外的任何方面.

课堂教学的和谐状态,应该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果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也一定是基于了教师对数学知识“真诚”的表达,基于了教师对数学内容“友善”的呈现,有了“真”和“善”,才会有“美”.同样,学生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感知到了数学所带给他们的“美感”,获得了“善学”的方法,也一定会形成“真知”,奠定赋有创造力的丰厚的数学知识底蕴.

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我们的追求,是可以看到充实、生动、和谐的数学课堂,纵然不能完全做到,然心向往之,教师尽力为之,数学课堂也才有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善”、“美”的源泉.

备注:200911月,我有机会参加了人教社中数室组织的一项全国研究课题“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初中第五次课题会,当时,结合研究课例“平方差公式”曾写过一篇反思文章。后来,读了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又将一些新的思考丰富到“反思”中,并且,也在今年5月举办的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二期学员的第一次读书交流会上,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题做了交流,整理了一下,结合“平方差公式”的内容,便形成了上述文字。

(关于“数学符号”和“图”还是粘贴不上,好在是已经发表了,原文请见《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第7-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