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还有未来吗?-峰哥乱弹-中国教育人博客

 自卑 2011-01-27
 

新课改还有未来吗?

 (2011-01-24 13:51)

    日前与一位教育界同仁谈起新课改的未来走向,不禁为它的未来发展深深担忧。

  2007年秋季,湖南省全面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当时,各路教育专家在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上无不高呼:“湖南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然而,当2011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这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春天还是难觅踪影。学校还在唱“抓高考要抓出血来”的老歌,老师还在干“呕心沥血摧残学生”的旧活,学生还在重复“不在考试中爆发,就在考试中灭亡”的噩梦。新课改到底迷失在哪里呢?

  首先,新课程未冲破应试文化的羁绊。我们不能说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先进,也不能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正确。但是,新课程面临的一个现实环境就是:我们是一个有着“学而优则仕”“考而优则荣”的传统观念的人口大国,在人口膨胀、资源萎缩、科技发达从使生存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这个大国的无数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对应试教育有较高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不会是简单的几个文件和几句口号能摧毁得了的。我们只能尴尬地面对一个现实:一边素质教育喊得地动山摇,一边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就我们湖南来说,尽管新课改中学分制这块最后的遮羞布还没有被扯下来,但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块量尺一出现,其实也就等于宣布了学分制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所以,新课程美则美矣,但它就像纤腰瘦腿的美女却不幸生在崇尚丰腴的唐代一样,只能落个“秋风悲画扇”的命运了。

  其次,新课程标准含混,实施难度大。许多老师对于新课程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过去的重教师“教”为重学生“学”,转变过去重“结果”为重“过程”。这些说法看上去很美,但是对于旧课程培养出来老师们来说,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导,确实很难在实践中实施,所以,大多数老师的新课堂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老师以为“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整堂课都交给学生去讨论,结果课堂上欢声笑语,学生上完课后却毫无所得;有的老师以为变“互动式”、“合作式”教学就是分组学习,结果课堂上小组各忙各的,尽管发言非常热烈,但却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补充、质疑、交流。这样的新课堂教师与学生开的完全是“无轨电车”,当然找不到学习的“终点站”。所以,没有具体而微的构架,新课程即使是一把屠龙刀,放在教师手里也只会是一堆沉重的废铁。

  第三,新课程改革不能独善其身。许多人都对新课改寄予厚望,新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也曾这样讲:“归根结底。新课程的实施旨在荡涤‘应试文化’的污泥浊水,彻底变革传统的非人性的课程。”很显然,钟教授过于乐观了。新课程改革最终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教育体制、考试制度、招生政策等的相应变革,那么新课程要么中途夭折,要么就向旧课程“投降变节”。我们姑且把考试、招生等制度放到一边不论,单就新课程中一个单项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来看,要真正推动新课改,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大部分教师都缺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能力;其次,学生研究活动中的所需的各种设备、费用、资料,大多数学校没有能力满足;第三,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发生在自然界、社区、家庭与学校多个层面,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但现实中往往是学校孤军奋战。所以,我们只能无奈地看到,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变成了表面文章,学生根本没有开展什么研究,但会填不少要应付检查的表格。所以说,新课程改革绝对不是单纯的课程体系的重建这么简单,它必须要在教育体制、经费投入、考试制度、招生政策等各要素都酝酿成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步入阳光大道,否则,它只能像一支深入敌阵的孤军,很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