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ff116--中医诊病(三)

 昵称3229476 2011-01-27

中医诊病(三)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 望色的原理和意义

面部色诊的原理:望面部色泽之所以能够判断疾病,是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盛,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面部色诊的意义:观察面部色泽对于疾病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判断气血的盛衰

2.识别病邪的性质

3.确定疾病的部位

4.预测疾病的轻重与转归

另外,就色与泽相对而言,颜色属阴、属血,可反映血液的盈亏与运行情况,还可反映不同的病性和病位;光泽属阳、属气,可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二)望色的主要内容

1.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大类。

(1)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常色的特点是明润、含蓄。中国人属黄种人,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明亮润泽)含蓄(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不特别显露于外)。这是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主色: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体质,一生基本不变,故称为主色。

客色:指人体受季节、气候、情绪等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正常色泽变化。

(2) 病色:即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的异常色泽。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灰暗而无光泽)枯槁(干枯缺乏津液),或鲜明暴露(某种面色过度显露于外),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面部病色的显露程度与光泽的有无,受疾病的轻重、浅深、病性等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一般而言,新病、轻病、阳证,病色虽显但尚有光泽;久病、重病、阴证,病色多暴露而晦暗、枯槁。

2.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1)青色:为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外现于面部所致。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的胸痹。

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欲作惊风。

(2)赤色:多因热盛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亦可见于虚阳浮越。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忽见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多为戴阳证,是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多由脾虚不运,气血不足,面部失荣,或湿邪内蕴所致。主脾虚、湿证。

面色淡黄而晦暗不泽者,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色淡黄而兼虚浮者,称为“黄胖”,属脾气虚衰,湿邪内盛。

面、目、尿俱黄者,称为“黄疸”。若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乃湿热熏蒸为患;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乃寒湿郁阻所致。

若面色苍黄(黄中透青)者,多属肝郁脾虚。

小儿面色青黄,或乍黄乍白,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腹大青筋,为“疳积”。

(4)白色:多由气虚血少,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上充于面部络脉所致。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面色淡白无华,伴唇、舌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面色中医诊病(三)白,色淡白而面浮肿者,为阳虚;兼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内盛、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5)黑色:多因肾阳虚衰,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或肾精亏虚,面部失荣所致。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温煦所致。

面黑焦干者,多属肾阴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黑而晦暗),肌肤甲错者,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