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俯首拜阳明

 可乐色的冰 2011-01-27
学习了《传习录》,看了王阳明的传,只有唯一的感叹:真乃神人也!

最初接触王阳明初中,是看到他江西平叛的一段事迹,不过历史书上多称他王守仁。感觉很不可思议,感叹这一代军神。不过后来也慢慢释然了,明朝本来就是奇迹多发时期,从朱元璋到朱棣再到土木堡的朱祁镇,都是创造奇迹的人。再后来接触到他的心学,觉得心学在美学上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哲学上有些令人费解。

近来读了《传习录》以后,有很多感触,体会到了心学不但在美学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哲学上也是成立的。个人认为哲学重要的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至于对错,唯心唯物,主观客观,争了千年也没有定论。心学可以自圆其说,有心即理的世界观,有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是完备的,可以用来指导人的,也是不能被同一性重复的推论推翻的。所以哲学,关键不在对不对,在于信不信。哲学探索世界,它的初衷应该是让人更好得生活,所以并不应在乎所谓门户之见。如王先生所言: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其实这个认识本身就是心学的一部分,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日:“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王阳明回答的一段话针对当时一般认为孔子之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上下两截。上一截是谈性与天道的,下一截是讲究治国平天下的。王阳明先生不同意,这个思想反映了王学知行合一的观点。《传习录》中也有好多反映知行合一的观点的文字,很典型的是有关上学下达的论述。“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对应在这段话中,儒者只需要认真下学自然可以上达,也自然可以泯仙佛。王阳明这个思想与道家的“一”的思想是相通的。与佛家“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所达到的境界也是有相似的地方。

这一段是也讲了王学对待佛道的态度,也反映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从历史潮流而言,不同文化在一个区域内盛行、传播必然会存在斗争,也必然会出现融合。唐代韩愈排佛,骆宾王出家,宋代欧阳修早期排佛后期吸取了佛学思想,“天地一文人”苏东坡更是学贯儒释道。朱子学说吸收了很多道家学说,却反而排斥道家。朱子理一万殊明显借鉴了道家思想。朱子排斥佛道之流,让人感觉有些狭隘。一直对朱子很不感冒,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最先看到儒学著作是诗经,朱子做注,令人很难信服。

可以看到王学不排斥儒道的学说。相比之下王学这一方面做得很好。王嘉秀有言“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 王阳明也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感觉这个是一个很实际很明智的态度。主管上有完善自己学说的用处。客观上达到了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结果。所以很自然,心学比理学更加富有生命力,在当今唯物主义兴盛,封建糟粕被抨击的年代,理学之士少之又少,心学却遍地开花,甚至远播海外,日本对马海战神奇舰队指挥东乡并八郎更是有一句“一生俯首拜阳明”。这一分歧也是心学和理学本质区别带来的。理学理在先,所以要将自己的理放在首位,所以要辩理。而心学心为本,是要将心从昏镜修成明镜,只需笃志为圣人之学。而其他学说不同意之处排在心外,心外无物,与我无干。王阳明认为,天下只有一个道,儒释道三教都力图把握它,所以三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优秀成果都可以接受。这种态度比朱子明里批判、暗中搬用的做法要好。明代三教合流的思想有相当的发展,心学思想有其时代特征。然而虽然当时很多人批判王阳明“近禅”,王阳明首先是儒家忠实的一份子。王阳明曾有言“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我认为不管其他思想有什么雷同,王阳明的至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者一点是儒家最富标志的。王阳明自己绝对是自己的理论的践行者。龙场悟到之后,据史书描写,王阳明做得很洒脱。他除了为百姓安康奋斗,对个人得失看得很轻。这点有和他作对的宦官们证明,宦官们想找他的弱点却竟然找不到!他可以为江西百姓生计抗旨。这一点彰显了明朝士大夫的气节,也用事实回击了说他近禅的人。、

纵观王阳明一生,简直可以写成架空小说。从得罪刘瑾之后,他逃脱追杀,龙场讲学,江西剿匪,平叛宁王,智斗江彬,没有一次不是凭借其智慧绝处逢生,简直有如主角不死定律一样神奇。到最后,王阳明竟然凭借其王霸之气在广西镇压起义!却是不得不说这有一定的机缘在其中,但是细分析他的心学有很大的作用。如他最后留给后人的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如程颢所言:"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王阳明的心学被他自己真正掌握了,他将心化成明镜,从心欲做事。临危不乱,收弟子不苛求资质,将对手的心理把握的非常透彻,都是这个的表现。所以我认为,在明朝朱厚照当政,主上不理朝政,权臣宦官肆意颠倒黑白的时期,王阳明一有气节的士大夫锋芒毕露名声大振却得善终,顺利的将他的思想传播开来,这一奇迹是和他的心学有密不可分的来联系的。

我读《传习录》,在注释帮助下明白了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的道理,却缺乏践行。如王阳明所言“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所以只有结合他的生平写下自己对他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影响的理解。我相信虽然没有公论,从心学角度来讲,王阳明绝对称的上是圣人!

用一首自己写的诗结束感想:阳明洞外三清印,摇移不定逍遥心。千般愁绪一法解,半步入洞万里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