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腔侧隐窝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2例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年第7期第19卷 疼痛治疗 作者:马玲 傅志俭 赵松云 夏令杰 宋文阁 单位:250021 济南市,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 胶原酶溶盘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国内报道优良率达(60~80)%[1,2]。溶盘传统的穿刺进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必须在X线监视下进行操作。作者采用小关节内侧缘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不需要X线监视,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2例,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2.适应证 在椎间盘突出间隙、侧别和程度三方面和症状、体征、影像学相一致,并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3.禁忌证 严重药物过敏史、马尾神经综合征,骨性腰椎管狭窄症,突出椎间盘钙化,孕妇、14岁以下儿童和精神类型不稳定者。慢性器质性病变者慎用。 4.术前准备 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1天,口服息斯敏10mg,禁食4小时,术前10分钟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l加地塞米松5mg,然后静脉缓慢滴注生理盐水,检查急救设备、药品。 5.操作方法 (1)定点:病人取俯卧位,腹下垫枕,准确确定病变间隙的棘间位置,测量等比例腰椎正位X线片的小关节内缘间距,确定进针点[4]。 (2)穿刺:经进针点,针向外斜5度,当针触到骨质,为小关节,测量深度,退针到皮下再垂直进针达原深度,注射1%利多卡因2ml找到小关节内侧缘并触到黄韧带,边进针边加压,一旦阻力消失,针尖便进入硬膜外腔侧隐窝,回吸无脑脊液和血液便可注药。 (3)注药:先注射2%利多卡因4ml加地塞米松5mg共5ml作为试验量,观察15分钟后测感觉平面,进一步证实针尖在病变侧隐窝并无腰麻症,将胶原酶1 200U溶于2ml生理盐水约1~2分钟注入。 (4)术后处理:术后病人保持俯卧位并垫高健侧15~30度6小时,然后卧床休息3~4天,术后当天到第3天静脉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结果 根据1984年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疗效评定标准来评定临床疗效。治疗后半月及1年效果见表1~2。 表1 312例注射胶原酶15天内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间盘多突向侧隐窝,压迫途经该处的神经根并引起无菌性炎症,所以病人感到患侧下肢麻痛。将2%利多卡因4ml加地塞米松5mg注入侧隐窝,集中作用于病变神经根,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将胶原酶2ml溶液注射到侧隐窝,可使药液紧密接触突出的椎间盘,达到良好的溶解作用,解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起到根治和预防复发的效果。本组随访1年后的疗效,其优良率达93.1%。 根据造影观察,胶原酶溶液的配制容量和注射速度是影响药液扩散的重要因素,将1 200U的胶原酶溶解到生理盐水2ml,以1~2分钟速度注入,可使药液局限在病变侧隐窝内,若容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将会使药液扩散范围过广,而影响药效。 诊断和定位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必须保持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的一致性。如病人感觉小腿外侧和足背、?趾痛麻,压痛,放射痛,CT显示:L4~5椎间盘突出,侧隐窝饱满,神经根淹没。 治疗前反复验证病变的椎间隙是一项重要步骤,因在X线片上测量髂嵴的高度有个体差异,所以必须在X线正位片上反复确认髂嵴线的水平高度,以防定错间隙,而将药物注射到健康的侧隐窝。 经小关节内侧缘侧隐窝进路注射胶原酶溶盘的方法,因定点明确且个体化,骨性标志清楚,穿刺途径短,故操作技术易于掌握,不需要X线监视,易于推广应用。此进路注射胶原酶集中在病变侧隐窝,治疗效果满意,与X线监视下的传统进路的溶盘效果相近[1]。 这种穿刺进路只适于小关节内缘间距大于硬膜囊横径的椎间隙,主要是L4-5、L5~S1,腰椎间盘突出在上腰部位,应改用椎板外切迹入路。 参考文献 1 杨述华,杜清远,罗怀灿,等.化学溶盘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15-417. 2 董根生,楼肃亮.盘内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3:139-142. 3 Mcculloch JA.Chemonucleolysis:experience with 2000 cases.Clin Orthop,1980,146:128-135. 4 宋文阁,傅志俭,马玲,等.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的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249-2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