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和永寿坊帝都咸阳魅力无限 2010-10-11 21:20:40 作者 史小平 陈文明 在永寿县槐山脚下的北坡,有一个渠子乡,三面临沟,一面被山屏蔽,地势险要。在渠子乡境内的南面,有一个永寿坊村,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自古闻名。 书画家安君康与本文作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小平(中)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永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文明;(左一) 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藉以记叙人、事、物的录藉,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家谱 长孙无忌画像 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家谱内页 最早从洛阳迁徙来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家族的世祖为北魏时的长孙仁。史载拓跋什翼犍十六国时(337年)建代国,封其兄30余岁拓跋沙漠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为长孙仁),故可推出永寿坊村长孙氏世祖长孙仁约生于307年。长孙晟(长孙无忌的父亲)生于552年,卒于610年。从长孙仁到长孙晟已传十三代。晟卒距今(2003-610年)1393年,按20岁为一伦约70代,故永寿坊村的长孙氏部族从长孙仁传至今已历83代。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的长孙无忌墓 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家族密笈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庭的朋党之争中被许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宠后,被唐高宗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朝庭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虏,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城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乾县、礼泉三县交界处)的时侯,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跋一跋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地此处便无人问津了,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没有了遗迹,戏楼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悼,仅存地基。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 本文作者史小平、陈文明采访永寿坊村党支部书记长孙书亭 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谍,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摈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 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朔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份谱、西份谱、南份谱、北份谱、中份谱共14个部分。该《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