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永寿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1-04 发布于山东

       武德二年(619年)分新平县南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塬西置永寿县,因塬而名。

       西汉初年开始建县,时名漆县,属雍国,先后隶属中地郡、内史地、右内史、右扶风郡。新莽时改漆县为漆治。东汉时恢复漆县,隶属右扶风、新平郡。三国时县境属魏,改属扶风郡。北魏时县境北部属白土县,西、南部属好、漠西县,东部属温秀县。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于广寿塬(今渠子乡永寿坊村一带)建广寿县,先后隶属径州、南豳州、豳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县治南迁至今监军镇永寿村,改称永寿县,隶属新平郡。当时漠西县和永寿县并存。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永寿县制,并入新平,改属北地郡。其后又恢复广寿县名,旋即又撤,辖境先后分属白土、漠西、上宜等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永寿县,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政府驻地),隶属豳州。其时永寿、上宜、温秀 4县并存,县治均在今县境内。武德三年(620年)永寿县改属豳州道招摇军。武德四年(621年)县城由麻亭迁到义丰琏(今监军镇固县村)。贞观二年(628年)县治又迁至永寿坊村。文明元年 (684年)改属奉天县(今乾县),以奉乾陵。神龙元年(705年) 到至德三年(758年)先后属雍州、豳州、京兆府、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属关内道彬州。兴元二年(785年)县治由永寿坊迁到顺政店(今监军镇永寿村)。乾宁元年(894年)属乾州。乾宁二年(895年)属威胜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废军复州,永寿属京兆府。当时上宜县仍存。宋初永寿县更名为长寿县,不久又改称永寿县,先后隶属彬州、新平郡、永兴军路静难军等。乾德三年(965年)改属醴州。嘉祐元年(1056年) 县治迁到麻亭。熙宁五年(1072年)又属彬州。元至元五年 (1268年)后撤销上宜县,境内只存永寿县,属奉元路乾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县治再次由永寿村迁至旧县城(今永平)。至大元年(1308年)将永寿所属的吴店、吴山寺、齐难、庄子源划归乾县,永寿县境从此稳定下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西安府乾州。

    1949年5月永寿县改属彬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4月隶属宝鸡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宝鸡区专员公署、宝鸡专员公署)。1956年10月隶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隶属咸阳专员公署。1968年9月成立永寿县革命委员会,隶属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隶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1月永寿县隶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永寿县属咸阳市。

武陵寺塔塔身高27.5米,直径6米,周长21米,七层八楼,第砖质木式结构。重檐楼阁式,层层有斗拱飞檐,角有风玲,楼门有圆有方,外有平座栏杆,所雕图案各异。塔身内为两米见方天井,木质楼梯旋绕直达塔顶。隔层拱门相对,出拱门凭栏可以俯瞰四面山色。塔址在陕西省永寿县永平(县城旧址)武陵寺遗址内,故名武陵寺塔。相传宋时此地为翠屏书院。从院中仰望宝塔,云飞塔动,甚为壮观。旧县志载,该塔为后魏平阳王熙所建,约在北魏天兴年间(398-404年)距今1500多年,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永寿县志蒋志余》记载,该塔由于关中地震曾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民国十九年(1930年)陕西再次大地震,塔顶震毁,塔身向东北倾斜。1983年,省文物主管部门拨款维修,清理出塔门,建成四方塔院,并建古建房三间,供看管人员使用。拆除塔顶残砖时发现宋神宗"熙宁重宝"铜钱一枚,同时发现书有"大观元年五月重"字砖一块,陕西省文物管理局认定为北宋塔。究竟是重修,还是重建,无可辨认,初建塔年代很可能推前。1981年,该塔被定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竖立署名永寿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塔周围曾有残砖断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间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至塔修葺后,馆内派专人看管至今。通往塔院的土路已修通,可驱车山顶,塔周围几次造林绿化,草木植被较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