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部

 LM0318 2011-01-30
 

國學概要---子部

子學

壹、「子」的意義

1.古時對有爵位的人尊稱「子」。

2.引申為對人的尊稱,故對老師、有學問之人也稱「子」。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等人。

3.最後引申至對於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著述,也稱子。如老子、孟子、墨子、莊紫、荀子等書。

貳、所謂子學

對於「春秋戰國」時代(這是諸子之學最興盛的時期)的著作,凡是含有專門學問或卓立思想的作品,「漢書藝文志」都收入「諸子略」,並分為「九流十家」。

所謂十家,即「儒、道、墨、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共十家。所謂九流,即十家中去掉「小說」,只剩九種,故稱九流。(因為古人以為小說是道聽塗說,不足觀。)

子學早期大致多屬思想義理之學,而後兵法、藝術、術數、方技等亦列入子部。

參、十家概述表

流派

淵源(出於)

代表人物

學說要旨及其他

儒家

司徒之官

²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仰仲尼。

² 有「親親之殺」,愛有差等。

 

² 強調「仁」。

² 主忠恕,行仁政,為儒家思想之首領及集大成者。

 

² 強調「義」。

² 主性善,尊王賤霸,貴民輕君,法先王(堯舜),暢仁義。

 

² 強調「禮」。

² 主性惡,法後王,隆禮樂,強調禮的功用。

道家

   

² 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² 崇尚自然,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清靜無為。(無名派)

 

² 主自由達觀,有出世思想,齊萬物、一死生。(齊物派)

² 託始於「黃帝」,故黃老並稱。

 

² 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極端個人主義。(為我派)

² 孟子斥其「為我是無君」。

墨家

清廟之守

 

² 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貴儉(節用、節葬)、尊天(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

² 其學本於儒家,以儒家之禮煩擾,倡「兼愛」之說。

² 墨經中有「名家」之言,猶今之理則學。

² 因主張兼愛,視人猶己,愛無差等;孟子斥其為「無父」。

² 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名家

   

公孫龍

 

² 名家亦稱「辯者」,名學即理則學或論理學,亦即西洋之邏輯學。

² 主張正名定分(辨別名實,重在正名),但卻流於詭辯。

² 名家與墨家之「別墨」相近。

法家

   

²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而推本於黃老。

 

² 尚實派---為法家之始。

 

² 重法派---主張信賞必罰,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

申不害

² 重術派---主張循名核實,國君須有操縱臣下的技巧。

 

² 重勢派---主張國君須有威勢,重權立威,尊君卑臣。

 

² 集大成---主張法、術、勢並重,不可偏廢。

陰陽家

羲和之官

 

² 以「五德終始」為主,順時敬天、敬授民時。

縱橫家

行人之官

 

 

² 以遊說諸侯,運用權衡為主。蘇秦「合縱」,張儀「連橫」。

孟子曾痛斥張儀並非大丈夫,乃妾婦之道。(鬼谷子為其始祖)

雜家

   

² 本無一定宗旨,也無所謂道術,採各家精彩學說而成。

呂不韋

呂氏春秋

² 兼取儒、道、墨、名、法、名、兵、農各家之長,無固定宗旨。

² 集門下客,各著所聞,成「呂氏春秋」一書。

劉安

淮南子

² 漢代淮南王(劉安)嘗致賓客方術之士數人,作內書、外書及中篇,名「淮南子」,亦屬雜家。

農家

農稷之官

 

 

² 勸民農桑,並主張君民並耕。以數量為標準畫市價。

² 孟子曾斥許行、陳相君民並耕之說。

小說家

   

宋牼ㄎㄥ

宋鈃ㄐㄧㄢ

² 多街談巷語、道聽途說。

² 山海經、穆天子傳為我國最早之神話小說。

△有關子學流派的說法

1.莊子 天下篇:談述鄒魯之士,分為六派,未定名稱。(最早談論諸子學派)

2.荀子 非十二子篇:分為六個學派,也是未定派名。(其次談論諸子學派)

3.孟子 盡心篇:「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已分出儒、墨兩家之名。(最早稱各派以家名)

4.韓非子 顯學篇:「今之顯學,儒墨也。」

5.司馬談 論六家要旨:分為 陰陽、儒、墨、道德、法、名 六家。(始分六家而立名)

6.班固 漢書 藝文志 諸子略:列出十家(列小說為時家之一,而置小說於九流之外)。另外有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其中所載,後世也都歸入子部。

7.荀勗(ㄒㄩˋ) 新簿:分為甲、乙、丙、丁四部,總括群書。其中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家術數。

8.隋書 經籍志:將子部列為第三,和漢書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分為十四種,列入子部。至此,除了經部、史部、集部以外的書,都歸子部。

孟子斥:

墨子兼愛---無父;

楊朱為我---無君;

張儀---以順為正,妾婦之道,非大丈夫;

許行---南蠻鴃舌之人。

 

隨堂練習

1.試說明九流十家。

2.法家有哪三派?集大成者是誰?

 

 

 

 

 

 

 

 

 

 

 

 

 

肆、先秦諸子概說:(以其著作BOOK介紹)

一、             荀子

作者

荀子名況。史記稱荀卿,漢書稱孫卿。

年代

戰國時趙人,約與孟子同時。

生平

五十歲始遊齊,齊襄王以荀子齒德俱尊,曾三為祭酒。後到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令。

李斯、韓非為其兩大弟子。(尚有弟子浮丘伯。)

學派

源出孔子,為儒家。傳六經而兼通百家之學。

學說內容

(1) 為宗,主張 是治人治世的最好工具。

(2)主性惡,認為從「力學積善」的步驟,可以達到「化性成德」。

(3)與孟子同為儒家兩大宗派:荀子主張性惡,重禮,法先王;孟子主性善,重義,法後王。

(4)世稱儒家有傳道與傳經兩派,孟子傳道,荀子傳經。

(5)書中「勸學篇」旨在書名學的重要,與禮記「學記篇」可以代表儒家教育思想。

注釋

劉向 校訂為 孫卿新書 三十二篇。

楊倞(ㄐㄧㄥˋ) 始為之注,更名 荀子

王先謙 荀子集解,最為精審。

二、管子

作者

管子名仲,字夷吾,春秋穎上人。

年代

此書應非管子自作,而為後人雜集而成,文字似為戰國晚期。

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在道家,四庫全書列在法家。

學說內容

1.內容龐雜,綜括數家之說,有法家、儒家、兵家、道家之言。

2.以管仲一生,實為一近於法家的政治家。

3.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以富國強兵為先。

4.其書中內容,可視為經世之學。

篇卷

八十八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蓋已亡佚。

注釋

最早注本舊題為 房玄齡 注。

三、慎子

作者

慎子名到。

年代

戰國趙人。

學派

學黃老道德之術,漢書藝文志列於法家,四庫全書列於雜家。

學說內容

韓非子難勢篇引述慎到「論法主重勢」,為法家的重勢派。

篇卷

漢書藝文志著錄四十二篇,今傳世僅有 嚴可均 輯錄的殘本,為一卷七篇。

四、商君書

作者

商君名鞅。非商君自著。

年代

戰國魏之諸公子。

生平

少好刑名之學。

聞秦孝公求賢,入秦見孝公,說以強國之道,孝公大喜,用以變法,秦以大治。

孝公封之於商,號為商君,故稱商鞅。

學派

為重法派的法家。

學說內容

1.書中稱孝公的諡號及敘述秦昭王時事,顯非商君自著。

2.書中皆法家之言,可供研究古代法家之學

篇卷

今傳本二十四篇,嚴可均校訂。

五、韓非子

作者

韓非,韓國諸公子。並非韓非一人所著。

年代

韓國時韓人。

生平

師事荀子。曾上書韓王,陳述富強之道,未被重用。

為人口吃,不善言談;喜刑名法術之學,為秦王政所賞識,但受到李斯的猜忌,終被害而死。

學派

源本儒家,本學於荀子,與李斯同學。

喜刑名法術之學(法家),而歸本於黃老(道家)。

後集法家之大成。

學說內容

(1)綜合法家之法、術、勢三者兼顧。主張「守成理」、「因自然」;「因天命、持大體」;「上下交順,以道為舍」,「虛靜無為,道之情也」。

(2)最高理想是:「君無為,法無不為」。所以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

(3)其學說過於尊君,極易造成暴君專政。

篇卷

今傳本有二十卷,五十五篇。並非韓非一人所著。

注釋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頗稱精賅。

六、公孫龍子

作者

公孫龍字子秉。

年代

戰國時趙人。

學派

為名家代表人物。

學說內容

1.雖不如今日理則學的有系統,但已具有理則學的分析辨理的本質。

2.堅白論之辯名實,白馬論之分共名別名,實則早期的理則學,也就是所謂的「名學」。

篇卷

共六篇。

七、墨子

作者

墨子名翟。(即其弟子後學綴輯而成)

年代

戰國初魯人。

生平

初受孔子之學,以為儒家之理煩擾,乃倡兼愛之說,摩頂放踵為利天下之事而努力。

學派

為墨家的首創者。

學說內容

(1)其學說以兼愛「兼相愛、交相利」為本。

(2)倡兼愛利人,乃主張「節葬」、「節用」、「非樂」、「非攻」。

(3)以「尊天」、「明鬼」為勸人手段,推行其主張。

(4)主張君權至上,統治一切,乃有「尚同」之說。治世須賢,乃又有「尚賢」之說。

(5)為了實行學說,與門弟子組織團體,為人服務。

(6)戰國時與儒家並稱顯學,自漢以後,完全滅絕。(因其學以自苦為極,難於忍耐)

(7)書中有守禦兵法、理則學、自然科學中的幾何學、物理學的基本觀念和理論。

篇卷

今傳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

注釋

孫詒讓 墨子閒詁,校訂疏釋,最為著名。

八、呂氏春秋

編者

為秦相國呂不韋集門下客的集體作品

年代

呂不韋,戰國時趙人。

生平

呂不韋為秦相國時,招致食客三千人,使客著述所聞,而成呂氏春秋。

書成時,懸之國門,曰:「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一字千金)

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

異稱

呂覽。

學說內容

(1)內容包含 儒道思想 為主幹,參合 墨、法、名、兵、農 各家之學,兼容並蓄,其中論經世治國之道最多。(原意來日做為秦王政治國之用)

(2)其書大旨:「取法自然而求周世用,切近理想而不違事勢。」

(3)此書以採摭博雜,故於先秦古籍,其已亡佚者,可由此書中略見一斑。

篇卷

共二十六篇,分八覽、六論、十二紀,計二十餘萬言。

注釋

高誘 著。

九、老子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年代

楚國苦縣人。

生平

曾為周之守藏吏之史。

孔子適周,曾向他問禮。

學派

為道家代表人物。

學說內容

1.是書言道德之意。老子之道,為自然之道,為天所循之道。主張一切生於「無」,「無」就是道,是一切之本,一切之用。

2.思想法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璞歸真、絕聖棄智、順乎自然)。

3.人生觀主張:柔弱可以勝剛強,「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政治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反諸自然,「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5.是書文字精簡,理論深邃。與莊子文筆迥異。

6.一般認為:他的學說,不能真與人生相合,言理者多,言用者少。

篇卷

今本分上下兩卷八十一篇,共五千言。

異稱

又名道德經。

注釋

河上公 最古。魏 王弼 最通行。

十、莊子

作者

莊子名周,字子休。

年代

宋國蒙邑人。與梁惠王、孟子同時。

生平

曾任蒙之漆園吏。一生貧困。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候幣迎之,以為相,被他拒絕。

學派

為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

與老子同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學本於老子,而略有不同。

學說內容

1.主張達觀,順天而適自然,得以養生。以道為本,認為萬物齊一,主張順應自然,反璞歸真。

2.並主忘我,隨物而化,生死壽夭,都不關心。

3.政治思想主張歸真返樸,復於自然,不贊成用禮、用法來治理天下。太過理想,難切實際。

4.多為「寓言」。寓深奧哲理於寓言故事的敘寫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譬喻生動,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篇卷

今存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三部分。

傳統以為內篇為莊子手著。外、雜篇則非出於一人手筆。雜有莊子弟子的紀錄,及其學派後人的傳述,是承繼莊子學說的重要文獻。

異稱

南華經。(南華真經)

注釋

歷代注家甚多,其最著者 郭象 注(十卷)、唐 成玄英 疏。

焦竑 莊子翼、王夫之 莊子解、清 郭慶藩 莊子集釋 最通行。

王先謙 莊子集解,簡潔最適初學。

 

隨堂練習

3.試說明老子一書之內容大旨。

4.試說明莊子一書之內容大旨。

5.寫出老子、莊子之比較。

6.寫出孟子、荀子之比較。

7.對韓非生平作一簡要說明。

8.試比較墨子與呂氏春秋的差別。

 

 

 

漢代以後的儒學發展

一、漢代的議論經濟之學:漢儒以經學的義理,發為議論,展其學說。有的論述仁義之道,有的議論朝政得失,評論時事,都以經邦濟世的學問為主。

重要的書目

書名

作者

內容

 

揚雄

內容體例均仿論語,以發揚儒家之道。

 

陸賈

崇王道黜霸術,歸本於修身用人。

 

賈誼

對於經史頗有精論。

鹽鐵論

桓寬

大旨以食貨之事為主,與 桑弘羊 相詰難。

 

王允

力矯時弊,多有偏激,然而也多中理。

潛夫論

王符

多論漢末弊政,持論醇正。

二、理學

時代:興於宋,衰於元,復興於明清。

別稱:性理學、理學、道學。

特質:1.以心性義理為研究對象。

2.是儒家結合禪學、道教所產生之學派。

3.宋代理學以宇宙觀為倫理說的根據;由天道而堆急於心性義理。

理學四派

時代

代表學派

代表人物

學說

地位及影響

論著

北宋

濂派

周敦頤

(濂溪先生)

1.惟靜故無欲,無欲故明心,明心故見性,主「靜以立人極」。

2.以太極為理,陰陽五行為氣,配合二者萬物始生。

開啟宋代理學

周子通書

太極圖說

北宋

洛派

程顥

(明道先生)

1.謂「性即氣,氣即性」,主「識仁」,而「仁」須以「誠敬」存之。

2.心即理,明心見性,主於氣。

陸九淵承其緒而集大成

後人輯其著作為:二程遺書

程頤

(伊川先生)

1.謂「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理」,主「用敬、致知」。

2.重格物致知,以窮裡為本,而主於理。

朱熹承其緒而集大成

北宋

關派

(橫渠學派)

張載

(橫渠先生)

1.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主「以學變化氣質,復其天賦善性」。

2.為宗,以為體,以中庸為的,以孔孟為極,合天地萬物為一體,而歸結於仁。

 

張子全書

南宋

閩派

朱熹

1.其學蓋融周、程、張之正傳,遠紹孔孟之餘緒,故成理學之巨擘。

2.為學大抵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3.以「道問學」為主,謂「性即理」,主「居敬、窮理、格物致知」。

1. 南宋理學集大成者

2. 四書集注後為家喻戶誦之書

四書集注

朱子全書

南宋

江西學派

陸九淵

(象山先生)

以「尊德行」為主,謂「心即理」,主「明心見性」、「自作主宰」,先於「辨志」。

 

象山先生全集

白沙學派

陳獻章

(白沙先生)

任為理是宇宙根源,主「靜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

 

 

姚江學派

王守仁

謂「心即理」,主「致良知」、「知行合一」。

與陸九淵同主心性之學,並稱 陸王。

 

傳習錄

 

朱陸王異同

 

主張「道問學」,重在學。

著有朱子語類、朱子全書。

 

陸九淵

主張「尊德行」,重在思。

著有象山語錄。

 

王守仁

主張「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著有陽明全書。

三、考據之學

時代:始於漢,盛於清。

別稱:樸學、漢學。

特質:1.其為學探索存疑、實事求是,無徵不信。

2.其學問之中堅為經學、小學,其次為史學、子學、校勘、目錄學等。

方法:考據之學是先求了解學問的真相,然後在批評是非得失。當時學者的治學之法是:先由書中探索疑義,再據所疑,假設立說,從而廣搜證據,證據既足,乃作定案。

代表:1.倡始者:顧炎武(導師)、胡渭、閻若璩力倡「舍經學無理學」之說。(鑒於理學末流的「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2.後繼者:惠棟、戴震兩派。

著作:1.宋朝---沈括 夢溪筆談,洪邁 容齋隨筆,王應麟 困學紀聞。

2.清朝---顧炎武 日知錄,閻若璩 潛丘劄記,王念孫 讀書雜志,俞樾 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