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乱时期,但在这期间出现的“百家争鸣”,可谓是我国学术风气最开放的时代。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孙武等等。 (ps.图源见水印) 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并没有上百种学术思想盛行,“诸子百家”只是后人对于当时学术界的自由盛况的一种赞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墨、法、兵、名、纵横、阴阳。今天我们就来小小盘点一下“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首先要探究的,当然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啦!简言之,学术在上古时代,已难言其详。就春秋而言,读书是贵族阶级才有的特权,平民阶级皆无权也无条件读书。后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读书渐渐从贵族阶级扩展至平民阶级。百家是民间学,百家的开先既是儒家。而后贵族逐渐腐化,而“游仕”(平民学者)的势力与地位则逐渐提高。而平民学者的得势,使得贵族对其尊崇有加,贵族也为招揽人才以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又极力“养贤”。以上诸多合力,最终带来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高峰。 介绍完背景,就不多说废话了,进入正题。 先引入本期的主角儒道墨法四大家。 1、“修齐治平”——儒家所谓“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首先要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而后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再次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最后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是儒家子弟恪守的准则。而儒家正是孔子所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至圣”、“万世师表”。他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可及。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也影响了诸多后世思想家。他同时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先秦人物,就像每到中考高考,一帮中学生还跑去买“孔庙祈福”的笔,祈求夫子保佑自己取得好成绩。夫子在天有灵,一定会保佑你们取得好成绩。 儒家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两位著名的人物,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然而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仁政,而荀子却主张“性恶论”主张礼制(此处的礼制即是法制),荀子更强调后天对人的作用,相比孟子思想更有进步性。然而荀子思想并未得到后世儒家学者的承认,以至于荀子难以踏入孔庙之门。他的两位弟子韩非与李斯也成了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荀子 儒家学派自汉武帝时期被立为正统,在中国屹立近两千年。不可否认它其中有糟粕,但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的一些思想及准则,至今仍对我们有启迪。我们在调侃“孟母三迁,真是有钱”的时候,也应多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 2、“无为而治”——道家道家乃老子所创,道家经典《道德经》也是后学根据老子言论编纂而成。据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周礼》,两人可能为同一时代人,且老子年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但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什么也不做,也非世人经常错误理解的道家学派即是消极遁世。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是行不通的,应该宽厚待民,这样民风才能淳朴。而其哲学思想是“道”,“道”是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一种超绝一切的精神。 而在老子之后道家最著名的学者,就是庄子。“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著名典故皆出自《庄子》。其代表作《逍遥游》同样脍炙人口,只是没想到被后世一帮吃货恶搞,连鲲鹏都想吃。庄子相比于老子,更加注重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寡欲无为,将成败、荣辱、生死置之度外。他与好友惠施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濠梁之辩”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老庄”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然而后来儒家兴起,道家成为在野之学,再后来发展为道教。现如今,一提起道士,人们想到的却是烧炉炼丹、算命行骗的神棍,实在是忘记了“老庄”的杰出贡献。 3、“尚同尚贤,兼爱非攻”——墨家墨家创始人是墨翟。墨子出身卑微,其门徒也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 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评儒者所提倡的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认为其仁爱是不平等的爱,故创立墨家,儒与墨也并称当时两大显学。墨子提出兼爱、非攻,认为爱不应有差别,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墨子曾餐风饮露赶至楚国劝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并与鲁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机关对决,最终墨子九战九胜,成功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墨子还提倡尚贤尚同,尚同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反对任人唯亲,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他还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节葬节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墨家的弟子都要服从首领“钜子”,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墨子还是著名的科学家,对于杠杆原理、小孔成像等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墨子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因为他与众多的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也影响了许许多多后世思想家。 4、“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法家法家严格来说没有创始人,它不像上述三派,有祖师先贤,有众多弟子。法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更没有开门立派,四方讲学。法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潮流,法家人物也多是政治活动家。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李悝、吴起、商鞅、以及韩非。他们不是为了著书立说,招收门徒;而是为国家富强。法家又称刑名之学,是战国时期君王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管仲在齐国改革,使得齐桓公率先称霸;李悝主持魏国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商鞅在秦国变法,将法律作为国家最高准则,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连孩童都知道:“商君虽死,秦法犹在”。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虽然在当时,法律制度尚且不完备,且刑法残酷,是特定的分裂局势下实行的手段。但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韩非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 大雄的日记】,微信号: DXRJ3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