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子百家为何最后只有儒、道两家存在?这事关中国文化深层奥义

 天宇春涛 2023-02-12 发布于北京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了最后,其实只有两家最强,甚至说只剩两家了,其他的都消失了,被淘汰了。这两家就是儒家和道家。要弄懂这个问题,就需要把整个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弄通、弄透。反过来说也成立,把整个问题弄懂了,也促使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更通透。

诸子百家是什么?是思想流派、学派,这没错,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的是,这些思想流派和学派,都是民间自发的,都是受当时的人民的支持而存在的,没有任何资本的背景,更无官方背景。

大家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但对这句话的一个普遍误解是,这仅仅是针对政府的,其实对于学派,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从中国历史的表现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派,他们能够存在,必须接受民心的评判和检验,得民心的才能存在,失民心的必然会消失。

因此,中国历史中的朝代的兴亡和学派的兴亡,都是民心决定的结果。

诸子百家之所以只有儒、道两家存活,因为它们最的民心,因此在人民中就存在存活的土壤。民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意味着儒家和道家,作为学派最能正确反映和代表中国文化。

文章图片1

大家也都知道,儒家和道家之间,长期以来又都是相互攻击的,说明他们之间的观点又有不相容之处。在观点存在矛盾的两个学派同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能够在长期的历史范围能经受民心的评判,说明他们一定存在互补之处,所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的不同部分,是中国民心的不同诉求。

儒家不仅支持政府的存在,而且甚至以政府为核心。但儒家又是民本的,他们只是认为政府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核心。儒家的政府是德治式的、仁政式的义理式政府,为宗旨是为人民提供义理服务。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很容易利益集团化,而儒家也很容易出现与权势的勾结,从而偏离其义理和民本的初心,这是儒家之短。

道家则反儒家之道而行之,是绝对地反政府,认为政府毫无存在的必要,人民会自我管理,社会会自动实现良好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是绝对地站在人民一边,绝对地民本。但另一方面,道对秩序的信心又并非基于真实人民的,而是基于一个虚构的“道”。其实这个“道”和西方哲学中的本体类似,也和宗教中的神类似。因此,道家会让人陷入对意识形态的迷信,后来甚至成为道教,这是道家之短。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之处,都是民本的,这是这两家最后成为诸子百家胜出者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能够“得民心”,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其差异在如何实现和维护民本上,儒家认为是现实的政府,而道家则虚构了一个形而上的“道”。但政府和道又都存在背离民本的地方。

其他各家即便没有背离民本,但也都没有儒道两家做的好,尤其以法家和墨家为代表。

从学派上而言,法家和墨家在西汉以后便都消失了,尽管它们的典籍一直流传至今,《韩非子》和《墨子》都在。

其实作为学派,墨家不仅在诸子百家中的出现算是早的,可能仅次于儒家,而且也盛极一时。孟子就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这意味着至孟子时的战国中期,墨家的影响还十分巨大,不过此时又冒出一个杨朱学派,和墨家分庭抗礼。

不过杨朱学派的结局更惨,墨家好歹还有一部《墨子》流传于世,提醒着后人它的存在,而杨朱学派却仅通过他人之口留下只言片语。

文章图片2

不过作为战国中期思想界中的姊妹花,他们之间在根本上有存在一致之处: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以民为工具。墨家是以政府甚至神灵为本,而杨朱则是以“因”为本,即以服从和信仰为本。

“兼爱”、“尚同”是墨子的著名主张,但是,他却并没有把“爱”和“同”基石放在真实得民心之上,而是一厢情愿地进行“厅层设计”。他认为人人之间应该进行无差别的爱,而为消除分歧,实现观念上的“同”,应该由最高政府规定正确的观念,然后一级一级地向下传达,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人民必须服从政府。

也就是说,墨子实际上是主张绝对专制的,他的“爱”和“同”都是建立在政府对人民的规定的基础之上,人民必须绝对地服从政府。换句话说,墨子实际上是绝对地反人民的,反人心、民心的。

杨朱著名的主张是“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让他赢得一个自私恶名。其实整体来看,这是源自他对社会秩序的整体认知,认为存在一种类似后来道家的“道”的东西,使得良好的社会秩序会自动实现,现在秩序坏了,反而源自人为的干预。因此他主张绝对的对“自然秩序”的“因”,即绝对的信仰和服从,管好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非出于自私,而是认为这会对自然秩序带来干扰。

朱熹说,杨朱的思想就是道家思想,是很有洞见的。只是杨朱比道家更道家,更绝对、更极端。

不管他们意图是什么?墨家和杨朱都是以人为设计和虚构的某种观念和制度为本位,而非以人民为本位,让人民去绝对地信仰和服从他们的设计。

这是孟子极端反对这两家的根源所在。他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认为,爱应该基于人民的真实人心,最大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从家庭到社会,爱是由浓转淡的,是有等差的。而社会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实现,并非靠虚构的“道”,而是靠现实中的“君”,就是义理水平、道德水平很高的君子、大人。

孟子痛斥杨朱墨子“无君无父”,实际是说他们脱离实际、背离人心。也正是在孟子们的激烈批判下,这两个学派很快就消失了。

但进一步看,尽管杨朱和墨子已经不再是独立学派了,但他们的主张并未彻底消失,而是被后来新的学派继承了,包括法家和道家。

作为独立的学派,道家和法家的产生都很晚,都是在孟子之后的战国晚期,甚至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秦始皇时期的人,道家的出现不会比法家早太多。

有人马上会说,管子、商鞅都是法家呀,法家的出现也应该远早于韩非子呀。管子、商鞅的思想和行为的确是法家式的,但是他们都是实践者,而非学者,他们只是创造了法家的行为,并未创造法家学说,更没有创建法家学派。实践和学术是两码事。

如果从实践的层面说,中国自文明伊始都是义理式的,都是儒家式的,但儒家成为一个学派却是从孔子始。

也有人会说,《史记》都有记载,《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而老子是周朝史官,比孔子年长,而且孔子也问礼于他。道家应该比儒家早呀。其实,司马迁对老子的记录,并非史实,而只是当时的传说。

在《史记》中,老子并无独立传记,而是和庄子、申不害、韩非一起,共享《老子韩非列传》,涉及老子的仅有500多字,相形之下,《孔子世家》有9000多字。老子的传记不仅字数少,而且信息是不确定的,甚至老子名字和身份可能有三个。以至于司马迁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更可能的是,作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战国末期,来自今天黄淮平原民间的,有意不留名姓的“隐君子”。这也决定了道家的纯民间立场。

法家继承了墨家的政府本位主义思想,主张人民必须服从政府的规定,“以吏为师”,将政府规定逐级向人民传达。同时,为消除人们对专制的反感,法家又引入杨朱的“道”,为法提供支撑。

道家也继承了杨朱的“道”,但却不是为专制性的法和政府提供支撑,恰恰相反,而是象杨朱一样,为了消除、消灭政府,即孟子说的“无君”。道家认为,“道”是良性的自然秩序的支撑者,只要顺应道,无需任何的人为干预,彻底的“无为”,就是“民自化”。

道家和法家都继承了杨朱的“道”,但其目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法家是为政府的法家专制提供支撑,而道家却是为纯民间的“民自化”人民秩序、自然秩序提供支撑。

司马迁将两个主张截然相反道家和法家的人物传记居然捏合到一起,说明他在学问上的浅陋,只是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两家共享道,却不知其目的判若云泥。

也正因为法家继承了墨家的政府本位主义,公然宣扬专制,蔑视和无视人民,自然难逃墨家一样而消亡的命运。事实上,汉武帝之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就消失了。但在政治实践中的法家行为并未消失,成为只能做,不能说的东西。不能说,因为背离民意,不得民心。

说儒家和道家成为诸子百家的胜出者,是因为他们一直是得民心的,一直存在着人民的基础,民间会有自发的力量支撑着其存在。同时,这两家也在西汉时期都受到过政府的重视,成为官学。道家成为官学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前,之后则是儒家。而儒家作为官学则一直延续到清末。

儒家替代道家成为更主流的更长期的官学,根源在于,她的民意基础更广,更能反映民心,更能代表中国文化。尽管官方的支持,尤其是科举考试之后,能为儒家提供很大的动力,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儒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依然是来自民间,而非政府。就这样点,儒家和道家是等同的。

道家的存在,是提醒儒家,中国在根本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社会。儒家的存在则在提醒道家,人民秩序的基石是真实的民心,而非虚构的形而上的“道”。如果破除对道的迷信,那么社会秩序的基石就应该落在君子大人身上,落在由他们组成的职业团体之上,即政府之上。

其实,作为学术流派,儒家和道家即便绑在一起,也是有内在缺陷的,因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民心的基石,不在学术,而在实践。学术只是实践的反映,实践的影子,而非实践本身。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不是道家,也不是儒家,而是人民,或者说人民的实践。唯有悟透这一点,才是真正把握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

在中国,即便你不读书,不知儒家和道家,你也一样可以学习中国文化,通过实践活动。但是,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则可以帮助你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

也就是说,要把握中国文化需要做到三结合:儒家+道家+人民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