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墨道法三家与儒家之争,他们之间的争论点各是什么

 timtxu 2019-09-10

出现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本质上就是文化环境极度开放、文化思想繁荣下的一种学术大讨论。但由于各家所秉持的观点不一,所以互相辩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史料及现代考古证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就是这样一个为诸子百家的人才提供交流讨论的地方。我们所熟知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就曾经是稷下学宫的管理者,他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校长。

百家争鸣:墨道法三家与儒家之争,他们之间的争论点各是什么

荀子

在百家学说中,最为出名的几家,自然非九流之家莫属,而在九流学派(见注释1)之中,尤其要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商鞅、韩非等代表的法家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这四门学派所占的比重最大。说句实在话,时至如今,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难题,都能够在这四家的学问中找寻到解决的某种思路。

事实上,儒墨道法,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他们之间的互相辩论,也从未停止过。

不过呢,在当时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便是墨家、道家和法家,尽管各自所秉持的观点不一,但都同样与儒家发生过激烈的辩论。甚至,到了法家代表韩非的口中,儒家就是祸害社会的五种蛀虫(见注释1)之一。由此可见,儒家的精神信仰尽管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但在当时,其教义都遭到了其余三大显学的反对亦或是抵制。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既然是争论质疑,各家的论点又都是哪些方面呢?

百家争鸣:墨道法三家与儒家之争,他们之间的争论点各是什么

韩非子

首先先来说下墨家

从墨家的内部结构来看,其管理手段具有鲜明的集权意识,以至于最终到了巨子(见注释3)一声令下,墨家子弟都会坚决服从,即“死不旋踵”。但好在墨家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并没有对当时的统治者造成多大的困惑。相反,墨子所提倡的“王道非攻,兼爱群生”的思想,对创造一个安稳的社会大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与儒家所讲求的“仁爱”相比,墨家更注重“兼爱”,这便是儒墨两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原因。

何为“仁爱”?

孔子曾曰“仁者爱人”,即为仁爱,

但仁爱不是无条件的,对于那些正人君子、王公贵族、普通百姓,需要施仁爱之;何为“兼爱”?按照墨子的解释,兼爱就是去爱天下众生,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这就与孔子将仁爱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有着本质区别。

百家争鸣:墨道法三家与儒家之争,他们之间的争论点各是什么

孔子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墨家的教义上来看,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即“尚贤”尚贤的主要思想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无论什么岗位,都要择贤者居之。这一点和后世陈胜吴广所提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名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墨家对等级制度并不是完全接受,所以就无法接受儒家的这种有条件的仁爱。

其次就是道家

按照常理来说,道家作为一门教人逍遥出世的学术流派,怎么会有心思与儒家争论呢?更何况,道家一直提倡的养性,凡事不争,遇事不惊,处世无为,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态度去看待万类万物,本不该与儒家有所瓜葛。可问题是,道家与儒家的争论,并不是道家主动提出来的。

想必大部分人都曾听闻过孔子拜师于老子的故事吧?

在孔子与老子见面的时候,老子曾劝说孔子放弃一切,逍遥出世,但得到的却是孔子恭敬的回绝,即“先生之道在于万类万物,丘之道在于世间”。可见,老子原本就不支持孔子到处宣讲仁义周游列国的行为,因为按照道家的教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刍狗并不是在骂人,而是指商周时期,皇族祭祀时献给苍天的刍狗,即用蒲草编织而成的狗,但这种刍狗在祭祀完毕后,就不会有人再去管它,任其生长消亡。

百家争鸣:墨道法三家与儒家之争,他们之间的争论点各是什么

老子

所以,道家一向不主张“出击”,而是要与自然无限接近,直到进入坐忘的境界。所以,尽管道家和儒家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学术辩论,但道家对儒家的态度一直以来也并不算友善,只是因为毕竟道家子弟只是一心养性修身,无心去与儒家子弟争论而已。而儒家所提倡的“有为”和“敢为天下先”,就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和“不敢为天下先”,两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学术关系。

这最后便是法家的态度了

可以说,整个诸子百家中,最瞧不起儒家那群人的,就要属法家弟子了。无论是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再到战国末年的韩非,基本上每一位在历史上留名的法家代表,都对儒家的教义学术嗤之以鼻。

按照韩非子的观点,儒生在乱世之中妄谈仁义的结果,只会使得“强国弱之,弱国覆之,大国辱之,小国削之”。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之所以会过渡到战国,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春秋时期,各大诸侯之间在征伐的时候,还要讲求个出师有名,还讲求基本礼法。但到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开战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看你不爽就揍你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百家争鸣:墨道法三家与儒家之争,他们之间的争论点各是什么

商鞅变法

因此,法家普遍在乱世之中提出,国家最有说服力的便是国力,而国力的体现,就是战斗力。那些个仁义王道,在刀枪剑戟之间,也就愈发显得渺小和脆弱。再加上法家的任务就是协助君王变法改革。变法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家走向强盛。所以,如果用儒生所提倡的那一套,在仁义无以为用的年代,又怎么可能实现孔子大同社会的梦想呢?所以,法家所提倡的霸道,即“王道于行,以霸政之乱党”;与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即内圣外王、为政以德的观点之间,自然也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其实,儒家的思想在本质上并没有过错,只是碰巧出现在了一个仁义无用的年代。而三大显学与儒学之间的争论,同样也不无道理。毕竟,每家都有治国安民的策略,每家的学术信仰也各有不同。百家争鸣的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诸子百家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形成华夏文明的中心点,都绕不过一个“争”字。

因此,时至如今,尽管诸子的年代距离我们已有千年之久,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牢记历史,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的夜空依旧璀璨!文明的圣火永不断绝!

  • 注释1:九流: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个学派。
  • 注释2:《韩非子五蠹篇》,指学者(儒士)、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兵的人)、商工之民(工商企业),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之首是指“学者(儒士)”:韩非考量历史进化论,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君权巩固,一定要除去五种人。“蠹”字意指由内部危损整体的木中之蛀虫,五蠹指五种蛀虫。
  • 注释3: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领袖也就是巨子(钜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