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习俗:等路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1-30

客家习俗:等路

客家人多礼好客,走亲访友总要带些小礼物,农村最常送的礼物是鸡蛋(或鸡)和长寿面,“鸡”与“吉”同音,象征万事吉祥,长寿面象征亲情之路地久天长。此外,还随送些糖果、糕点、水果、土特产品、自制小吃等。客家人出门回家,不管远近,同样不肯让那些满脸欢悦的小孩失望,哪怕是赴圩、走亲戚回家,也得为老人和小孩带点零食。客家人将这些礼物统称为“等路”。

客家人素有出门迎客的习俗,若有客人要来或亲人归家,一家老小便齐集在大门外等路。在客家地区,若是“新人上门”,客家与主家必须预定日期,到时主家必须派一人到客家等路,为“新人”领路。“新人”特指新女婿、新媳妇、新生儿。当客人到主家参加婚宴、新生儿满月宴、升学宴等较为隆重的活动时,主家在客人离去时都必须为之准备一串用红线串成的“行路糈”。糈是一种原料为糯米粉、经油炸而成的客家传统食品,“糈”在客家话中与“惜”同音,因此赠糈含有“相互爱惜”之象征性蕴涵。“行路糈”的数目的尾数一律为九,意为“但愿人长久”。

“等路”的历史不短,在尚未解决温饱年代,哪怕是一粒糖或一块饼干都有很大吸引力。 “等路”的流行也是客家人尊老爱幼美德的表现,好些做父母的,肚子再饿自已也不吃“等路”,忍饥挨饿把“等路”留给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女。“等路”不但分给自已的儿女,也分给在场的邻居的小孩,这在无形中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华侨回乡时的“等路”,就是半斤左右一种指头大小叫“罗帝”的饼干,外加一条毛巾。大人们拿着毛巾。面露喜色,小孩吃着“罗帝”欢呼雀跃,一个华侨回家,全村皆大欢喜,那时物质匮乏,一条毛巾,几只“罗帝”何等珍贵。

客家儿童都当过“等路虫”,只要大人出门,便早早地候在路边,心不在焉地与同伴游戏。只要足音响过,心头便如小鹿乱撞。如果同伴等回自己的大人,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等路”时,心里的焦急中就夹藏着一种被冷落的孤独。但最为焦急的还是在大雷雨天,出外劳动或办事的大人在夜幕降临时还没归家。

客家男人常年在外,乡村汉子往往只在农忙季节回家帮农,其余时间大都奔波在外。而当年那些男人远下南洋的客家主妇,更是三年五年也无法与丈夫见面。每到年关,山村里的客家主妇几乎无圩不到,一是到集镇出售物产采购年货,一是眼巴巴地望着那个小小车站,像筛沙子一样地筛着下车的人群,希望其中有自己的丈夫的身影。那些没等到丈夫的主妇,自然是满脸凝重,或者像花中蝴蝶一样忙乱,四处向归来的人们打探自己男人的消息。而那些等到丈夫的主妇,常常高兴得搓手顿脚,不知所措。在回去的路上,她们肩挑手提,非要让自己的男人做“甩手郎君”不可。

客家人在外每次准备启程回故乡时,也总得琢磨给等在路上的小孩们买些什么东西作为“等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