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人们需要教化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1-30

22.人们需要教化

【原文】不用其区。区者,虚也。人而无良焉,故曰虚也。凡坚12而不动,陼34而不行,其于时必失,失则废而不济5。天植6之正而不谬,不可贤7也,植8而无能9,不可善10也。所贤美于圣人者,以其与11变随化也。渊泉而不尽,微约12而流施,是以德之流润泽均加于万物。故曰:圣人参13于天地。

【译文】不用隐匿的态度。所谓隐匿,是虚的。人生下来没有所谓的善良美好,所以说是空虚的。大凡象坚硬去掉而又不动摇,象水中沙洲或堤坝不随水流行,对于时机必然会丧失,丧失时机就会得不到成就。象天设置的心态端正而不谬误,是不可超过的,树立起来而不能亲善和睦,也是不擅长的。而能超过美于圣人的人,是因为能参与变化并能随同教化。象深泉一样潺流不尽,象受到轻微约束一样缓缓流动,是用它的规律流动润泽万物。所以说,圣人能与天地相配合。

【说明】国家要和谐,人民要安宁,那么怎么办?那就要设立规矩、法度,有了规矩、法度,还要人们能够识时务、辨时机,要懂得名与实的关系,克制自己,自我反省,不要简单处理问题,这一切都要进行教化。管子在这里提出“性本空”的问题,有他的道理。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本恶”,程颐提出“性即理”,性本于理,而理又是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故性无有不善,它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把人的生理要求“声色臭味以厚其生”和道德意识“仁义礼智以正其德”两者的结合,看作是人性的内容,认定这两个方面都不是凝固不变,而是“日生则日成”、不断变化的。这就有点象管子的“性本空”了。管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空虚的,学善得善,学恶变恶,不改变不移动都不行,只有端正而不谬误,才是不可超过的。能够树立起思想及理想,但不能做到仁爱,也是不行的。只有能参与天地变化并能随同教化的人,才能是圣人。因为圣人就象深山中的小溪,缓缓流淌能够润泽万物。万物都要依靠水的滋润,没有水,也就可以说没有了生命,圣人如水,能够滋润人们的心田,能够给人以崭新的生命,这就是说,人们需要教化。所以,圣人能与天地相配合。

——————————————————

【注释】1.坚:(jiān)《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尔雅·释诂》:“坚,固也。”《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说文·臤部》:“坚,刚也。”这里用为坚硬、牢固之意。

2.解:《易·解·辞》:“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管子·幼官》:“明养生以解固,审取予以总之。”《礼记·曲礼上》:“解屦不敢当阶。”《战国策·燕策》:“解燕国之围。”这里用为解除、去掉之意。

3.陼:(zhǔ渚)同“渚”。《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诗·小雅·鹤鸣》:“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管子·小匡》:“渠弥于有陼,环山于有牢。”《国语·齐语》:“渠弭于有渚。”《庄子·秋水》:“两涘渚涯之间。”《楚辞·湘君》:“夕弭节兮北渚。”《楚辞·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说文》:“小洲曰渚。”《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且齐东陼巨海,南有琅琊。”这里用为水中的小洲之意。

4.隄:(dī低)同“堤”。《荀子·王制》:“脩堤梁。”《礼记·月令》:“完堤防。”《说文》:“隄,唐也。”这里用为河堤、堤坝之意。

5.济:(jì技)《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书·君陈》:“必以忍,其乃有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荀子·不苟》:“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后汉书·荀彧传》:“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以济大事。”这里用为帮助、成就之意。

6.植:(zhí直)通“置”。《书·金縢》:“植璧秉珪。”《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汉贾谊《威不信》:“天下之势倒植矣。”这里用为安放、放置之意。天植:意谓上天所安放、放置的东西是不能随意挪动的。这里指心态。

7.贤:(xián)《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礼记·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战国策·赵策》:“贤于长安君。”唐韩愈《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这里用为胜过、超过之意。

8.植:(zhí直)《周礼·田仆》:“令获者植旌。”《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这里用为立、树立之意。

9.能:(néng)《书·舜典》:“柔远能迩。”《书·顾命》:“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故与乐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韩非子·亡征》:“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正字通·肉部》:“能,顺习也。”这里用为亲善和睦之意。

10.善:(shàn)《诗·卫风·淇奥》:“善戏谑兮。”《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孟子·告子上》:“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史记·刺客列传》:“秦皇帝惜其善击筑。”这里用为善于,擅长之意。

11.与:(yǔ雨))《管子·乘马》:“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论语·八佾》:“吾不与祭,如不祭。”《礼运·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这里用为参与之意。

12.约:(yuē曰)《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考工记·匠人》:“凡任索约。”《仪礼·既夕礼》:“约绥约辔。”《荀子·尧问》:“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说文》:“约,缠束也。”这里用为约束之意。

13.参:(cān)《管子·形势》:“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管子·版法》:“参于日月,伍于四时。”《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韩非子·扬榷》:“形名参同,用其所生。”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