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时间的探讨 - 西方哲学与文化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山口峰 2011-02-05
     logos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节选)

      一般说来,在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中,时间(Zeit)与时间性(Zeitlichkeit)之间的区别是,时间通常与自然科学有关,即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而时间性则与历史有关,根本上乃是生存论的时间。因而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本质上是Dasein的时间。当然,Zeit与Zeitlichkeit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说在Dasein的时间之外还有一个自然时间。应该说,Zeitlichkeit是真正源始的时间,因而是一切时间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别具一格。
    从古至今,时间与空间的一对概念,许多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等都曾探索过时间的问题,然而总体上除了康德,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①自然科学的对象,即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度或存在方式;②通常以“现在”为中心,从过去、现在到将来,均匀流逝不可逆转的绵延。因而传统的时间观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观。
    实际上,这种线性的时间观念乃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物。古老文明,包括希腊、中国、埃及等,大多采取的是一种循环论的观点:宇宙自然是周而复始,永恒地循环,所以时间通常不具有重要意义。表面看起来(我们自己也这样标榜),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例如我们有最完备的历史记载,但是中国人的历史观是循环论的:六十一甲子、周而复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物理学以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为核心,形成了一种“如此类推,以致无穷”的无限伸展的时间观念。但是在这里,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矛盾:
    传统的时间观念以“现在”为核心,过去是“不再现在”,将来是“尚未现在”。这显然与人们通常的经验密切相关:我们在场即为现在,抓住现在,抓紧现在,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劝戒。然而,时间的线性流逝却表明,一切都将不再存在,换言之,现在是永远也抓不住的,即使一时间抓住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它立刻就不再现在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看起来传统时间观的核心是现在,而实际上它的核心是过去。
    传统时间观中的矛盾,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即在传统哲学乃至传统观念(哲学即基于这种观念之上)中,通常时间是通过空间表现出来的。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例如“时间”这个汉语语词。在汉语中原来并没有“时间”概念,这个概念像许多甚至是大多数哲学自然科学概念术语一样,来源于日语。汉语只有“时”,而没有“时间”。汉语中的“時”指一日之划分,即将一日划分为最小单位,以便计算其长度。将“时”与“间”放在一起,间是间隔的意思,可见在汉语里,时间也是通过空间来表示的。因为时间似乎是无法直观,无法直接思考和把握的,必须将其空间化: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太阳东升西落、时钟指针的循环运行、前因后果的相继……。于是,时间似乎就是一个个时间单位前后相继的均匀流逝。在近代自然科学中,例如牛顿物理学,干脆将时间物体化,看作是与空间是一对绝对的空的框架:空间是空盒子,时间是空架子,物体被摆放在其中。我们则称之为“物质的存在方式”。
    只有康德与众不同。
    康德把空间与时间内化为主体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是内直观的形式,一切表象、观念、思想……等意识形态,皆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它们都存在于时间之中,相应地时间也成了一切外部直观的间接形式。在康德,一切杂多表象因在时间中而被综合成为经验对象,因而时间被看作是主体的认识形式或结构。不仅如此,在康德哲学中,时间比空间更重要,因为他后来还需要通过时间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解决经验对象的形成和认识的难题。
    海德格尔非常看中康德的有关思想,这既是因为康德哲学本身的意义,也是因为现象学从新康德主义脱颖而出,更是因为海德格尔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与时间》除了现象学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来自康德。一九二七年《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后不久(一九二九年),海德格尔就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海德格尔将时间看作是Dasein的存在方式,所谓自然时间或客观时间,归根结底要以Dasein之生存论的时间为基础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
    因而,传统的时间观念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是自然事物的存在方式,因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②时间是以“现在”为核心的、线性的、不可逆转的均匀流逝;
    ③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其自身没有意义。
    这样的时间观念,在海德格尔看来,显然是“现成状态”上或“在者状态”上所理解的时间,而形而上学试图把握的“存在”,当然在时间之外。就此而论,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排斥时间的。
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创见就在于将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简言之,他的时间观念的特点是:
    ①时间根本上是Dasein的存在方式,唯Dasein“有”时间;
    ②时间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将来”为中心的,只是因为Dasein是能在,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它先行于自身指向将来,才有时间;
    ③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三维结构,当然是Dasein之Sorge的结构;
    ④时间性体现的正是Dasein的zu sein,Existenz,ekstasis――站出来生存、绽出,因而是Sein的显现方式。
    首先一般地说,时间乃是理解存在的境域。因为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必须从Dasein的生存入手,而Dasein的生存=Sorge,而Sorge则以时间性为其统一结构。因而时间性就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先验视域”。
    海德格尔之所以要通过Dasein来解决存在问题,是因为Dasein的存在具有zu sein的非现成性的能在的本性,而Dasein之da就成了存在在此显现出来的境域。就Dasein先行于自身的的能在而言,Dasein总是指向未来的,先行着成为自身的。因而就Dasein的时间性而言,这个时间不可能以“现在”为核心,以后我们将看到,以“现在”为核心的传统时间观的核心其实不是现在而是过去。
    现在,我们将涉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最难懂的一部分:时间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稍有不慎,就可能误解海德格尔,时间问题尤其如此。以前当我们讲到Dasein是存在在此显现出来的境域的时候,总是说Dasein是zu sein=生存,因而存在可能在此存在出来。这实际上有可能使我们把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好像存在是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的均匀流逝中显现出来的。海德格尔的确使存在“有限化”了,但是也不能从传统时间的意义上将存在理解为在时间中流逝着的存在,那是典型的赫拉克利特式的“变易”。简言之,海德格尔的时间不是“流变”,而是“来临”――存在在时间中显现,并不因时间而流逝不见,因为Dasein的时间其本真性就在于永远保持时间为“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