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三数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jielilu 2011-02-07

初三数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 其中a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


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


0 <=> 有两个不等的实.
: ax2+bx+c=0 (a0)时,Δ=b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Δ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以下等价命题:


     Δ=0 <=>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Δ<0 <=> 无实根;               Δ≥0 <=> 有两个实根(等或不等).
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系关系:ax2+bx+c=0  (a0) 时,如Δ≥0,有下列公式:

5.当ax2+bx+c=0  (a0) 时,有以下等价命题:

(以下等价关系要求会用公式 ;Δ=b2-4ac 分析,不要求背记)

1)两根互为相反数  Û  = 0且Δ≥0  Û  b = 0且Δ≥0

2)两根互为倒数  Û  =1且Δ≥0  Û  a = c且Δ≥0

3)只有一个零根  Û  = 0 0  Û  c = 0b0

4)有两个零根    Û  = 0 = 0  Û  c = 0b=0

5)至少有一个零根    Û  =0  Û  c=0

6)两根异号  Û  0  Û  ac异号;

7)两根异号,正根绝对值大于负根绝对值Û 0 0Û ac异号且ab异号;

8)两根异号,负根绝对值大于正根绝对值Û 0 0Û ac异号且ab同号;

9)有两个正根  Û  0 0且Δ≥0  Û  ac同号, ab异号且Δ≥0

10)有两个负根  Û  0 0且Δ≥0  Û  ac同号, ab同号且Δ≥0.

6.求根法因式分解二次三项式公式:注意:当Δ< 0时,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

ax2+bx+c=a(x-x1)(x-x2)    ax2+bx+c= .

7.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x2 -x1+x2x + x1x2  = 0.    注意:所求出方程的系数应化为整数.

8.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 第一年为 a ,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第三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9.分式方程的解法:

10.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11.几个常见转化:

     

 

 

 

解三角形

1.三角函数的定义:RtΔABC,如∠C=90°,那么

sinA=       cosA=

tanA=       cotA= .

2.余角三角函数关系  ------  “正余互化公式” 如∠A+B=90°, 那么:

sinA=cosB   cosA=sinB   tanA=cotB    cotA=tanB.

3.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sin2A+cos2A =1    tanA·cotA =1.   tanA=      cotA=

4. 函数的增减性:在锐角的条件下,正弦,正切函数随角的增大,函数值增大;余弦,余切函数随角的增大,函数值反而减小.

5.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图:这是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设k, 它可以推出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函数

值,要熟练记忆它们.  

 

A

  0°

 30°

 45°

60°

90°

sinA

  0

   1

cosA

  1

   0

tanA

0

1

不存在

cotA

不存在

  1

   0


6. 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0°             90°时.

   正弦函数值范围:0            1     余弦函数值范围: 1             0

   正切函数值范围:0            无穷大; 余切函数值范围:无穷大              0.

 

7.解直角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中的五个元素,可以“知二可求三”,但“知二”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是边.

 

8. 关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公式: RtABC:   若∠C=90°,

  

9.坡度: i = 1:m = h/l = tanα;  坡角: α.

 

10. 方位角:

 

 

 

 

 

11.仰角与俯角:

 

 

 

12.解斜三角形:已知“SAS” “SSS” “ASA” “AAS” 条件的任意三角形都可以经过“斜化直”求出其余的边和角.

13.解符合“SSA”条件的三角形:若三角形存在且符合“SSA”条件,则可分三种情况:(1)∠A90°,图形唯一可解;  2) ∠A90°,∠A的对边大于或等于它的已知邻边,图形唯一可解;(3)∠A90°,∠A的对边小于它的已知邻边,图形分两类可解.

14.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

1)“斜化直,一般化特殊” -------  加辅助线的依据;

2合理设“辅助元k”,并利用k进一步转化是分析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转化思想

3三角函数的定义,几何定理,公式,相似形等都存在着大量的相等关系,利用其列方程(或方程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方程思想.

 

函数及其图象

  函数基本概念

1.函数定义:设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对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x的函数,x是自变量.

2.相同函数三个条件:1)自变量范围相同;(2)函数值范围相同;(3)相同的自变量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也相同.

3. 函数的确定:对于 y=kx2  (k0), x是自变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如x2是自变量,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

4.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上点的坐标是一对有序实数,表示为:  Mx,y),x叫横坐标,y叫纵坐标;   

2)一点,两轴,(四半轴),四象限,象限中点的坐标符号规律如右图:           

3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x轴上的点纵为0y轴上的点横为0”;反之也

成立;

4)象限角平分线上点M(x,y) 的坐标特征:

x=y  <=>  M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      x=-y  <=>  M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

5)对称两点M(x1,y1), N(x2,y2) 的坐标特征:

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  <=>  横相反,纵相同;

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  <=>  纵相反,横相同;

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  <=>  横、纵都相反.

5.坐标系中常用的距离几个公式 -------“点求距”

1)如图,轴上两点MN之间的距离:MN=|x1-x2|=x-x, PQ=|y1-y2|=y-y. 

2)如图, 象限上的点Mx,y:

y轴距离:dy=|x|  x轴距离:  dx=|y|      

.

 


3)如图,轴上的点M0,y)、Nx,0)到原点的距离:

      MO=|y|  NO=|x|.

 

※(4)如图,平面上任意两点Mx2,y2)、Nx2,y2)之间的距离:

     

6. 几个直线方程 :

y  <=> 直线 x=0    x <=> 直线 y=0

y轴平行,距离为∣a∣的直线  <=>  直线 x=a

x轴平行,距离为∣b∣的直线  <=>  直线 y=b.

7. 函数的图象:

(1) 把自变量x的一个值作为点的横坐标,把与它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组成一对有序实数对,在平面坐标系中找出点的位置,这样取得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函数的图象;

(2) 图象上的点都适合函数解析式,适合函数解析式的点都在函数图象上;由此可得“图象上的点就能代入”-------重要代入!

(3) 坐标平面上,横轴叫自变量轴,纵轴叫函数轴;利用已知的图象,可由自变量值查出函数值,也可由函数值查出自变量值;可由自变量取值范围查出对应函数值取值范围,也可由函数值取值范围查出对应自变量取值范围;

(4) 函数的图象由左至右如果是上坡,那么yx增大而增大(叫递增函数);函数的图象由左至右如果是下坡,那么yx增大而减小(叫递减函数).

8. 自变量取值范围与函数取值范围:

 

 

 

 

 

 

 

 

 

 


一次函数

1.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kx+b . (k0)

 

2. 关于一次函数的几个概念:y=kx+b (k0)的图象是

一条直线,所以也叫直线y=kx+b,图象必过y轴上的点( 0,b )x轴上的点( -b/k,0 )注意:如图,这两个点也是画直线图象时应取的两个点. b叫直线y=kx+b (k0)y轴上的截距,b的本质是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知道截距即知道解析式中b的值.                                                      

3.y=kx+b  (k0) 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的关系:

4.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 k1=k2  两直线垂直<=> k1k2=-1.

5. 直线的平移:m0,n0, 那么一次函数y=kx+b图象向上平移m个单位长度得y=kx+b+m;向下平移n个单位长度得y=kx+b-n (直线平移时,k值不变).

6.函数习题的四个基本功:

(1) 式求点:已知某直线的具体解析式,设y=0,可求出直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x0 ,0);设x=0,可求出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0,y0);已知两条直线的具体解析式,可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x0 ,y0);交点坐标的本质是一个方程组的公共解;

(2) 点求式: 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个点,可设这个函数为y=kx+b,然后代入这两个点的坐标,得到关于kb的两个方程,通过解方程组求出kb,从而求出解析式 ------ 待定系数法;

(3) 距求点:已知点M(x0 ,y0)x,y轴的距离和所在象限,可求出点M的坐标;已知坐标轴上的点P到原点的距离和所在半轴,可求出点P的坐标;

(4) 点求距:函数题经常和几何相结合,利用点的坐标与它所在的象限或半轴特征可求有关线段的长,从而使得函数问题几何化.

 

正比例函数

1.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kx (k0) 属于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即b=0的一次函数)它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也叫直线y=kx.

2.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y=kx (k0)的图象必过

(0,0)点和(1k)点,注意:如图,这两个点也是画正比例

函数图象时应取的两个点,即列表如右:

 

3.y=kx (k0)中,k的符号与图象位置的关系:

4. 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已知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可设这个正比例函数为y=kx,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后, 可求k, 从而求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

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

3. y=ax2 (a0)的特性:y=ax2+bx+c (a0)中的b=0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0);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

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3y=ax2 (a0)可以经过补0看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和双根式,即: y=ax2+0x+0,  y=a(x-0)2+0,  y=a(x-0)(x-0).

4.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及几个重要点的公式:

                                                                                                                        

5. 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abc与Δ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

(1)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上;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下;

(2)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上方通过; c=0 <=> 抛物线从原点通过;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下方通过;

(3)  a, b异号 <=> 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 a, b同号 <=> 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

b=0  <=>  对称轴是y轴;

(4)  Δ>0  <=>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Δ=0   <=>  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即相切);

Δ<0  <=>  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

 

6.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8.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0);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9.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x0,y0)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a(x -x0)2+ y0,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从而求出解析式.(注意:习题无特殊说明,最后结果要求化为一般式)

10.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行移动:二次函数一般应先化为顶点式,然后才好判断图象的平行移动;y=a(x-h)2+k的图象平行移动时,改变的是h, k的值, a值不变,具体规律如下:

k值增大 <=> 图象向上平移;             k值减小  <=>  图象向下平移;

x-h)值增大 <=> 图象向左平移;         (x-h)值减小  <=>  图象向右平移.

11. 二次函数的双根式:(即交点式)  y=a(x-x1)(x-x2)  (a0);由双根式直接可得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x1,0,x2,0.

12.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x1,0),(x2,0)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 a(x-x1)(x-x2),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从而求出解析式. (注意:习题最后结果要求化为一般式)

13.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对称轴,可利用图象的对称性求出已知点的对称点,这个对称点也一定在图象上.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图象叫双曲线.

2. 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y=kx-1中自变量x不能取0, 故函数图象与y轴无交点; 函数值y也不会是0, 故图象与x轴也不相交.

 

3. 反比例函数中K的符号与图象所在象限的关系:

4.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即可设解析式y=kx-1, 代入这一点可求k 值,从而求出解析式.

函数综合题

1.数学思想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数学思想经常在函数问题中得到体现,例如:分析函数习题常常需要先估画符合题意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降低难度;而点求式、式求点、点求距、距求点等基本操作则是转化思想在函数中应用;当函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结合时,方程思想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函数习题中,当图象与图形不唯一、点位置不唯一、可知条件不唯一时,往往造成函数问题的分类.

2.数学方法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建立坐标系、建立新函数、函数问题几何化、挖掘隐含条件、分类讨论、相等关系找方程、不等关系找不等式、等量代换、配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各种数学方法在函数中经常得到应用,了解这些数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正比例函数y=kx (k0)、一次函数y=kx+b (k0)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而二次函数y=ax2+bx+c (a0)可以看作二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 可以看作分式方程,这些函数图象之间的交点,就是把它们联立为方程组时的公共解.

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1)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的Δ>0时,图象与x轴相交,函数值y=0,此时, 二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这个方程的两个根x1 x2是二次函数y=ax2+bx+cx轴相交两点的横坐标,交点坐标为(x1 ,0)(x2 ,0);

2)当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的有关问题时,应立即把函数转化为它所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Δ值,根系关系等都可用于这个二次函数.

3)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的Δ>0时,图象与x轴相交于两点Ax1 ,0,Bx2 ,0)有重要关系式:  OA=|x1|, OB=|x2|,若需要去掉绝对值符号,则必须据题意做进一步判断;同样,图象与y轴交点 C(0,c),也有关系式: OC=|c|.

5.二元二次方程组解的判断: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若消去一个未知数,则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此时的Δ值将决定原方程组解的情况,即:

Δ>0 <=> 方程组有两个解; Δ=0 <=>方程组有一个解;Δ<0 <=>方程组无实解.              

初三数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 )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垂径定理及推论:                                                              

     如图:有五个元素,“知二可推三”;需记忆其中四个定理,

即“垂径定理”“中径定理” “弧径定理”“中垂定理”.         

 

几何表达式举例:

∵ CD过圆心

CDAB

2.平行线夹弧定理: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几何表达式举例:

3.“角、弦、弧、距定理:(同圆或等圆中)

“等角对等弦”; “等弦对等角”;

“等角对等弧”; “等弧对等角”;

“等弧对等弦”;“等弦对等(优,劣)弧”;

“等弦对等弦心距”;“等弦心距对等弦”.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OB=COD

∴ AB = CD

(2) ∵ AB = CD

AOB=COD

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1)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2)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如图)

3)“等弧对等角”“等角对等弧”;

4)“直径对直角”“直角对直径”;(如图)

5)如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1       2)(3          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ACB= AOB

  ……………

2∵ AB是直径

ACB=90°

3ACB=90°

∴ AB是直径

4CD=AD=BD

ΔABCRtΔ

 

5.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

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几何表达式举例:

∵ 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

  CDE =ABC

C+A =180°

6.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如图:有三个元素,“知二可推一”;

需记忆其中四个定理.

1)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

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3)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4)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C是半径

∵OCAB

∴AB是切线

2∵OC是半径

∵AB是切线

∴OCAB

3  ……………

 

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

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

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几何表达式举例:

∵ PAPB是切线

∴ PA=PB

∵PO过圆心

APO =BPO

8.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

1)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2)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如图)

3)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如图)

 

 

 

 


1               2

几何表达式举例:

1∵BD是切线,BC是弦

CBD =CAB

 


2

∵ EDBC是切线

CBA =DEF

 

 

 

9.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1)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乘积相等;

2)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               2

几何表达式举例:

1∵PA·PB=PC·PD

………

2∵AB是直径

∵PCAB

∴PC2=PA·PB

10.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2)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                   2

几何表达式举例:

1∵PC是切线,

PB是割线

∴PC2=PA·PB

2∵PBPD是割线

∴PA·PB=PC·PD

11.关于两圆的性质定理:

1)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                   2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1O2是圆心

O1O2垂直平分AB

21 、⊙2相切

∴O1 AO2三点一线

12.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中心角an ,半径RN 边心距rn  

          边长an ,内角bn 边数n

2)有关计算在RtΔAOC中进行.

 

 

公式举例:

(1)  an  =

(2)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基本概念:圆的几何定义和集合定义、  弦、  弦心距、 弧、  等弧、  弓形、弓形高

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内切圆、 三角形的内心、 圆心角、圆周角、 

切角、  圆的切线、  圆的割线、   两圆的内公切线、  两圆的外公切线、  两圆的内(外)

公切线长、  正多边形、  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多边形的中心角.

  定理:

1.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3.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为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公式:

1.有关的计算:(1)圆的周长C=2πR;(2)弧长L= ;(3)圆的面积S=πR2.

4)扇形面积S扇形 = ;(5)弓形面积S弓形 =扇形面积SAOB±ΔAOB的面积.(如图)

2.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积:S圆柱侧 =2πrh  (r:底面半径;h:圆柱高)

2)圆锥的侧面积:S圆锥侧 = .  L=2πrR是圆锥母线长;r是底面半径)

  常识:

1. 圆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 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3. 三角形的外心 Û 两边中垂线的交点 Û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

三角形的内心 Û 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Û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

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其中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其中r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相交 Û dr   直线与圆相切 Û d=r   直线与圆相离 Û dr.

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其中d表示圆心到圆心的距离,其中Rr表示两个圆的半径且Rr

两圆外离  Û  dR+r   两圆外切  Û  d=R+r; 两圆相交  Û  R-rdR+r

两圆内切  Û  d=R-r   两圆内含  Û  dR-r.

6证直线与圆相切,常利用:“已知交点连半径证垂直”和“不知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的方法加辅助线.

 

 

7.关于圆的常见辅助线:

 

 

已知弦构造弦心距.

已知弦构造RtΔ.

已知直径构造直角.

 

已知切线连半径,出垂直.

 

圆外角转化为圆周角.

 

圆内角转化为圆周角.

构造垂径定理.

构造相似形.

 

两圆内切,构造外公切线与垂直.

 

两圆内切,构造外公切线与平行.

两圆外切,构造内公切线与垂直.

两圆外切,构造内公切线与平行.

 

 

两圆同心,作弦心距,可证得AC=DB.

 

 

 

两圆相交构造公共弦,连结圆心构造中垂线.

 

PAPB是切线,构造双垂图形和全等.

相交弦出相似.

 

一切一割出相似, 并且构造弦切角.

 

两割出相似,并且构造圆周角.

双垂出相似,并且构造直角.

规则图形折叠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圆的外切四边形对边和相等.

 

 

AD BC都是切线,连结OAOB可证∠AOB=180°,即AOB三点一线.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的高必过内切圆的圆心 和切点,并构造相似形.

 

RtΔABC的内切圆半径:r= .

 

补全半圆.

 

AB= .

AB= .

 

PC过圆心,PA是切线,构造

双垂、RtΔ.

 

O是圆心,等弧出平行和相似.

 

ANBC,可证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