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月 笙 公 馆
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1888年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4岁以前,他父母相继去世,先后由其继母和舅父养育。14岁到水果行当学徒,当店员,后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因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获得机会进入当时法租界华探头目、黑社会头面人物黄金荣公馆。他机灵诡诈,善解人意,通过黄金荣情妇桂生姐的关系,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他看准走私鸦片的财路,上勾军阀、下拉流氓,斗私财阀。1925年7月,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势力日大,在上海滩上曾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黄、张、杜是旧上海三大大亨),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军阀之间的关系,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杜月笙有时也做些收买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他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附庸风雅,广结名流,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当年,杜月笙在上海有两所公馆,一所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另一所在杜美路(今东湖路70号)。华格臬路公馆据说是黄金荣送给杜月笙的,那是一幢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二楼给原配夫人沈月英居住。她未生儿育女,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杜维屏(小名林宝),因为领养他后,事业发达,杜月笙因此对林宝视若己出、宠爱有加。后面西式楼房,底层作为办公室,帐房间和大菜间等,二楼给第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第三夫人孙佩豪居住。
杜月笙的前三个夫人都是苏州人,他的第四夫人姚玉兰是北京人。杜月笙娶她时遭到陈帼英和孙佩豪两位夫人的联合反对,后来陈帼英私下与杜达成协议,同意杜娶姚。于是杜在辣斐坊(今复兴中路复兴坊)租房和姚成婚。这件事被孙佩豪知道后,一气之下,就带了两个儿子和佣人离开杜家前往美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
1936年,京剧名角孟小冬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并作短期演出,当时就下榻在姚玉兰住所。杜月笙本是个戏迷,他与孟小冬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不久后,这位年轻貌美、红极一时的名伶,终于成了杜氏的第五夫人。
杜月笙在东湖路的新公馆是金廷荪承包航空奖券获取暴利,花了三十多万美元建造并奉献给他的。这幢富丽堂皇的花园式住宅主楼有5层高,呈对称布局,立面构图严谨;通过凸窗、凹阳台的处理,加上建筑顶部的退台做法,使得主楼产生了虚实变化,尤其是非常注意细部,窗台、栏杆、檐口等处有装饰带,看起来比较精美。
这幢新公馆还带有明显的艺术装饰风格,属于新建筑运动的产物。这类建筑特点是∶功能与经济因素渐起主导作用,繁杂的复古样式已经大为减少,代之以重点部位的纹样装饰。在檐口、门窗等处常有装饰带。纹样多以几何或自然花纹草为主。这些附加的装饰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逐步被舍弃。这装公馆建成后一直空关着,杜月笙曾作过这样的安排∶底层客厅可摆50桌筵席,平时作会客用,东厢房作帐房间;西厢房作大菜间。二楼给第二夫人居住;三楼给第一夫人居住。西边一幢小洋房给第三夫人居住,东边一幢小洋房给第四夫人居住。新公馆主楼被装饰一新,陈设均为法式家具,餐厅、客厅、宴会厅均古朴典雅,既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庭院建筑风格,又显示了法国舒适典雅的别墅建筑特点。正当杜月笙准备搬进新公馆居住时,恰逢“八·一三”战争爆发,所以这幢新公馆杜月笙一天也没有住过。在敌伪时期,吴绍澍曾在此小住。抗战胜利后,这幢房屋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这幢房屋以六十万美元卖给美国新闻处,直至后来用作美国领事馆,他自己住到茂名路的华懋公寓去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杜月笙迁居重庆,建立恒社总社,向大后方发展势力。
1948年,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实行币值改革,发行金圆券,要求民间将所持法币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没有完全照办,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经过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势已去。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连获大胜,上海解放指日可待。同年5月1日,杜月笙携家仓惶逃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病逝。
现在,杜月笙东湖路的寓所被改为东湖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