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我们原来一直强调“德才兼备”。但是实际执行起来,似乎很难实际操作。特别是“德”这一方面,很难考评。
所以,我觉得倒不如简单一点,直接从“能”与“干”这两方面来分析人、培养人、选用人。
“能”是指能力,重点是指业务技术层面,也就是看员工是否具备了从事某工作所必须的操作技能。
很多时候,企业出现的突发事故,可能是产品或者设备出现疑难杂症,可能是管理上碰上了什么很难攻克的课题,可能是外部环境(比如客户或者政府部门)需要重点攻关......等等,这时候,当大部分员工一筹莫展的时候,张三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解决问题,而且一出马,立马真就解决了问题。这就说明,张三具备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能”。
“干”是指意识层面,是说该员工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愿意替公司做一些事情。
还是接续上边所讲,当企业又出现类似问题时,明明大家都知道,张三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都希望他能够挺身而出为企业排忧解难,但是这时候,张三却以种种借口不愿意出山,要么身体不好、要么家里有事、要么这件事不在我职责范围内......实际上,他要么是有畏难情绪、要么是嫌出力不讨好、要么是和领导赌气......
“能”与“干”都是可以考评的,即使不必量化考核,至少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按照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人,应该是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的。
企业员工,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人:
第一种,既能且干:
这样的员工最受领导欢迎,因为他既有能力,还有勇挑重担的勇气和信念,可以主动替领导分担责任。
这样的员工,可以放心提拔重用。
第二种,能而不干:
这种人有能力,但是由于个性太强,或者由于有畏难情绪、或者无利不起早等原因,很多时候不愿意出头。
对于这种人,一方面强化考核监督,在有效监控前提下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以项目奖金等形式激励其承担起责任。
第三种,不能而干:
这种人在老板的亲戚关系、或者裙带关系中尤其明显。他们很热心,不论公司的什么事都想插手参与,但是由于自身素质太低、知识面受局限等原因,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而激化矛盾。很多时候,这种人的瞎掺和,是造成有能力者赌气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 降级使用”,直到降到一个适合于他的能力范畴的层次。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多加“看顾”,避免由于其错误的决策而给公司造成损失。
第四种,不能不干:
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光说不练”的主。自己不干活,而且也没啥能力,但是他自己往往不会承认这一点。懒得要命,不但不出业绩,有时候还要添乱。
对这种人,最简单,赶紧想办法,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