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3gzylon 2011-02-11
 2011-02-11 08:07: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江宁自治实验县征收地税执照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问题又一次引起政学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全面紧张。如何在变动的时代环境中构建一种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一问题在民国时期也曾受到高度关注。其时,各种力量都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包括政府、教会组织、大学、社会团体等等。据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全国就有600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1000多处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中,由政府主导的“江宁实验县建设”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国民政府县政改革实验县试点之一,江宁实验县于1933年2月成立,实验期四年。实验期结束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江宁实验县的多项举措在全国推广。

  江宁实验县建设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重构基层行政制度,废闾邻改村里,建立起县—乡镇—村里的基层行政体制;改组地方保卫团,整顿警政,全面提升基层的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设立农民合作组织,救济农村金融;推广新式农业科技,改良蚕桑业、农林业及其他农村副业;提升农民现代意识,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第三,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公路,兴修水利,先后疏浚河道50余公里,关系农田灌溉23万余亩;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在每一乡镇均设有一所学校,学生人数从1933年的3492人增加到1935年的21344人,入学率达到40.06%;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事业,先后设立了4个卫生所和6个卫生分所,形成了一个融环境、医疗、学校、妇婴、宣传及防疫为一体的乡村卫生系统。

  与之相应,江宁实验县建设也呈现三个重要特征。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是这一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江宁县不仅拥有较普通县政府更大的职权和更多的经费,而且其运作基本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正是由于有着政府力量的支持,江宁实验县才能够对旧有的县行政组织进行重组,对区乡行政制度进行重新规划,对赋税征收制度进行新的变革,对乡村基础设施展开相当规模的建设。其他地区则因受限于政治力量在这些层面大多无所作为,因而也都努力寻求政府力量的支持。定县实验的领导人晏阳初就曾提到,“政府以法令行之,可以有种种的方便”。可见,其他力量对于政府主导所具有的某种优势也有着十分清醒而明确的意识。至于各种具体的建设举措,在充分的职权和经费支持下,江宁实验县所取得的绩效也是相当显著。以卫生事业为例,定县、邹平、兰溪都各有成绩,然而晏阳初先生在1937年回顾十年来的乡村建设时还是承认,“江宁县的乡村卫生事业,尤见成绩”。也正是由于江宁的卫生事业成绩斐然,江宁县的卫生实验后来也被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可见,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不仅是江宁建设的重要特征,同样也对其建设的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种社会力量的有效积极参与是江宁实验县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江宁县政府组织的重组上面。从首任县长到各科科长、各股股长等各级官员,大多是中央政治大学的教师或毕业生,这对于县政的推行可谓一大便利。在全体职员中,大学毕业者48人,专科毕业者15人,大学肄业者5人,中学毕业者36人,职业学校毕业者5人,社会力量参与所带来的建设人才充足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在农业金融组织的建立中,借助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力量;在推广农林蚕桑新品种的过程中,与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分别开展技术合作;在展开户口调查、土地呈报等具体举措中,中央政治学校、江宁县中小学的教员与学生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很明显,银行、大学、青年学生等各种社会力量在江宁实验县建设实践中也发挥了政府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 郑韶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