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有效性 - 话题门

 琥珀雨 2011-02-12
 作者:葫芦

  摘要: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史料的运用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提供人:黄红华老师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史料的运用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出发,谈谈对史料运用有效性的认识。 内容来自lsfyw.net

  一、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1、 史料的运用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初步掌握了解历史事实的一般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并在“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培养的学科能力包括“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个方面。可以说,《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史料。 内容来自lsfyw.net

  2、 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认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旨在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风云网lsfyw.net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历史风云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提供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促进学生神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二、史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为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在使用方法上还不够娴熟,因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史料运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史料运用只是招牌,学生未能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2、史料堆砌,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3、史料有误,给予学生错误信息,构建了错误的历史情景。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史料运用不充分

  在学习中,“论从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骤: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也应遵循这几步进行,某一步不到位即会导致史料运用不充分。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研读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论或问题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得出,这样的情况致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课标》中所要求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历史学科能力。

  2、 史料失真失准

  史料从内容上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大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因为史学研究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因而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史学研究首选的是直接史料,间接史料运用则要多方印证。 本文来自风云

  现代信息技术为查找历史资料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弊端。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多为转手的间接史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考证,但一线历史教师受时间和阅读面的限制,对网络上查到的史料不进行考证而直接使用,时常会发生史料有误的现象。此外,别人论文或资料中转引的史料也应考证,多次转引容易出现讹传现象。一旦史料有误,给予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据此建构的历史情景和历史知识也就出现差错了。 风云网lsfyw.net

  另外,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的现象,常常有失妥当。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走“戏说”路线的绝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教学资料,即使非“戏说”类也很难成为真实可信的史料,比如七年级下册教材引用了电影《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场面图,此场景就算是根据文字材料再现,也很难做到绝对准确,所以给予电影图片不如给予文字史料让学生自己建构历史情景更为妥当。电影和电视剧,只有在将来研究传媒史或生活文化史时才能成为可信的真实史料。

  三、提高史料运用的有效性

  1、 合理选用史料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沪版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适当补充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补充的史料应遵循几个原则:一、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二、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三、史料的长短应适宜;四、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学科能力。

  在补充史料时,如需学生自己查找搜集史料,教师最好要先行浏览一遍,因为史料太广,学生还没有能力甄别史料的真伪,教师应给与一定的指导。

  2、 加强对运用学生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本文来自风云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历史风云

  第三,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

  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①聂幼犁主编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213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1、《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陈新民 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学科教育》2001年第8期

  3、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

  4、聂幼犁主编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