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教学中的实践

 国宴 2014-02-04

教学论文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教学中的实践

高州市第一中学   

聂幼犁教授认为:历史学科的专业意识有四种:一是证据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二是历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三是多元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四是发展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这四种意识,都是现代公民必需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其中“证据意识”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它包括取得历史证据、认识历史证据、评估历史证据和凭证据阐述观点的方法和能力。“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说的就是证据意识,这不仅是史学的意识,还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不管是分析历史现象,还是评判历史事件,首先要看清楚历史的真相,这是前提与基础,而欲看清楚历史真相,就必须先行考据,即选取或占有正确的史料依据。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史料认识与史料运用问题。

(一)引入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结论

现行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结论多、史实少、材料少。学生对教材纲要式的叙述和结论难于理解掌握,教师很有必要适时、适量地引入一些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结论。如进行“1787年美国宪法”这一内容教学时,鉴于教材只是简单罗列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而对于宪法的内容学生无从了解,更谈不上对宪法的认识和评价。笔者在教学时引入原文摘要,创设问题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

第一项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二项  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年龄未满25岁、为合众国国民未满7年,及当选时非其选出之居民者,不得为众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3/5非贫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第二条

第一项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第二项  大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大元帅。

第三条

第一项  合众国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请回答:

⑴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美国政府是如何组成和分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⑵材料表明美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

⑶根据材料简要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通过以上材料的引入和问题的创设,学生不仅对1787年宪法有了总体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一般来说,引入史料分析教材的结论,尤其适合教材中概括性的叙述,例如,某一制度的特点,某一事件的背景、影响等。

又如:在复习“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这一内容时,鉴于教材对此内容的叙述过于简单,学生难以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可以引入下列史料,创设问题情景: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来‘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⑵根据材料一,说明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⑶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⑷综合上述材料信息,概括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必要的文字疏通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史料去概括秦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本质,这比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课本现成的结论要好得多。而且也让学生知道,历史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教材上这些相关的叙述和结论,是历史学家、编撰者在占有大量历史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概括、比较等方面而得出的。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中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道理。

(二)引入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

长期以来,高考试题中的材料解析题虽然在形式上要求从材料中得出结论,但其答案基本上来源于教材。但近年来,这种情况逐渐改变,如2006年广东卷第26题的答案完全来自材料,教材上甚至没有直接相关的内容。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引导,它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直接从史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例如,在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可以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评价秦始皇。

阅读下面材料: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朝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请回答:

⑴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主要信息?

⑵你怎样看待晋朝人和明朝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⑶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课本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必须要从材料中去找答案,其中第一问既要从秦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得出表面的信息,又要对其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出深层次的历史信息;第二问解题切入点是比较分析两人评价的观点;第三问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衡量、去评价。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习具有一定开放性。

那怎样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料的信息可分为“表面信息”,即显性的信息,是通过直接观察可获得的信息;“深层信息”,即隐性信息,往往要联系时代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去挖掘的信息。如上述例题第一问,从秦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中得到的“表面信息”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统一的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层信息”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人们只能对其歌功颂德,而不能对他的过失进行丝毫的评价。由此可见,“表面信息”直接从材料中获取;“深层信息”是经过深入分析得出的认识。

其次:要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策略教给学生。材料解析题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阅读理解材料,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可略读、细读和重点读。略读,即大体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细读,即借助标点符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间的关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重点读,即依据设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相关材料。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二是理解命题意图。即明确题目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为答题提供必要的参考。一般来说,提炼要点类设问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简洁的表达能力。如上述例题第(1)问: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主要信息?严格说来,这类设问并无很大的难度,对这类设问感到困难的主要是归纳概括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主要是用细读的方法读懂材料。细读时,不仅要掌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理清材料的层次结构;对于符合题问要求的字、词、句应作出标记;最后在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归纳。要记住:①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其答案内容全部包含在所供材料中,在组织答案时,根本不必牵涉到材料外的内容。②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要求的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材料要点作出简洁明了的概括,切忌不要摘抄原文。而对于上述例题中的第(2)问和第(3)问,属谈论认识类设问。从命题意图来说,这类设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它要求学生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鉴别并作出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突破这种设问难点的关键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指定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给予一个辩证的评价。要记住:必须坚持两点论并分清主次。

三是围绕题目所问,精心作答。回答材料解析题要牢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对题说话,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二是力求言简意赅,尽可能做到表达准确、语言精炼、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该论文于20087月获高州市级一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