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茹

 chengnan5105 2011-02-12

竹茹



  性味归经: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胆经。

  功能主治:
  本品味甘微寒,善清肺胃胆三经之热而化痰、止呕、解郁除烦,故常用治疗肺热咳嗽,胆火挟痰之烦闷惊悸,如温胆汤;中风痰壅失语,如涤痰汤;以及胃热呕逆之证,若因痰热互结所致,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若因胃虚有热所致者,如橘皮竹茹汤。
本品兼能凉血安胎,可治疗血热吐衄,或胎热胎动不安兼呕逆者。
  使用方法:
内服:6-10g。
治痰热多生用,止呕多姜汁炒用。
胃寒呕哕及感寒挟食作呕者忌用。
中成药:温胆汤

  药膳:淡竹沥粥、竹沥粥、石膏竹叶粥、竹叶粥

附:
  竹叶:
取淡竹或苦竹的叶片入药,名曰竹叶。
其味甘、性寒,善清心、肺、小肠之火,有清心除烦、生津止渴、清热利尿之功效。若感受温热病邪,出现口渴、虚烦呕逆,竹叶有明显疗效,对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小溲短赤等,竹叶也在所必用。常用的银翘散、竹叶石膏汤、清营汤、导赤散等方剂,均配伍有竹叶。此外煎汤含漱治疗齿龈出血,外洗治疗脱肛不收。

  竹叶卷心:
清晨采摘新生卷曲之叶片,称竹叶卷心。
清心降火之力尤强,为治疗温热病邪热入心包、神昏谵语之有效药物。

  竹茹:
竹之茎杆除去外皮,刮下之中间层入药,名曰竹茹,亦名淡竹茹或竹二青。入药生用或姜汁炒用。
竹茹味甘性寒,归肺、胃、胆经。本品能清肺化痰,除烦止呕,并能凉血安胎。常用于痰热咳嗽,或胆虚痰热郁结,虚烦不眠,以及胃热呕吐,胃虚呕吐,妊娠呕吐之证。煎汤含漱亦治齿衄。

  竹沥:
用火烤烧鲜竹之茎杆,流出之液体称竹沥,又名竹油、竹沥水。一般是取鲜竹截至30-50cm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用容器收集流出之液汁即成。
竹沥味甘,性大寒,归心、肺、胃经,化痰之力颇强,有清心定惊,滑痰通络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喘咳,痰热惊痫,中风痰迷,及痰滞经络引起的麻木拘急之证。但其性寒滑,寒嗽,脾虚便溏者当忌服。

  竹黄:
竹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日久干涸凝结成块状物,入药称竹黄,亦名天竹黄。一般于冬季采收,坎取竹杆,剖开取出竹黄,晾干。由于自然形成者产出太少,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竹受暴热汁液溢在节间,待凝固后剖取,晾干。竹黄味曰性寒,归心、肝经,功效为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为小儿痰热要药。多用于小儿痰热壅盛,气急喘促,惊风天吊,夜啼不眠之证。

  竹米:
竹之果实称竹实,亦名竹米,状入小麦,蒸食有补脾、消积化滞作用。

  仙人仗:
淡竹或苦竹等幼竹的枯死之茎杆,亦供药用,称仙人仗。味咸性平,有下气止呕功效。水煎服可治呃逆呕吐,小儿吐乳。徐徐咽服对鱼骨哽喉有效。

  竹笋:
淡竹之苗,入药称淡竹笋,有清热消痰作用,但较少药用,多作食疗。

  淡竹根:
淡竹之根茎,入药称淡竹根,其效类似竹茹,但很少使用。据云煎汤服用可下乳汁,煎汤外洗治子宫脱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