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亚夫:改善分配吸引人才 加强文化教育创意产业

 江边日月 2011-02-13

龚亚夫:改善分配吸引人才 加强文化教育创意产业

2010年03月18日 15:06:00   来源:SRC-12 

 

■龚亚夫(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教科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多年来一直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GDP 比重中只占1.8%,发达国家则占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5%。目前和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占总人才百分之十几的比重相比,即便在号称“创意之都”的北京,创意人才也只占不到1%。究其原因,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低收入的窘境,无法推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显然,各类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而目前我国文化教育创意产业中,原创作者相对收入太少,不足以激励人才进入该产业。比如出版社可能只给教材、教辅编者每千字100 元的稿酬,而一个好的中小学教师业余补习的收入可能是每小时1000 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优秀的老师愿意去创作呢?在国外,专业的教材编者有着很稳定的收入,有的明星教材编者甚至可以因此致富,比如《新概念英语》的编写者亚历山大就凭这套教材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材出版行业其实没有专职的教材编写者,主要是因为单凭编写教材的收入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是无法谋生的,而这就导致了集中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真正有创意的专业人员,不愿将精力放在教材编写事业上,更鲜有专职的自由职业者,这种情况又造成了国内教材出版以及教辅图书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在上个世纪初,因为出版教材而崛起的商务印书馆,其支付给教材编者的酬劳是相当丰厚的,即便在知识阶层普遍收入较高的当时,他们的收入也令人羡慕,这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商务版教材质量的提升。回看现在的教材出版界,有一些教材出版单位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作者在这种机制当中无法获得与劳动对等的回报。

 

因此我希望今后国家能够在这个产业上做更大的投入,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扶助,提升文化教育创意人才的收入水平,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能迅速成长起来,并借此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