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改为《德道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现代流传的《道德经》的“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不同。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均为“德经”上,“道经”下。可见《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由德入道、以德进道、修德证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汉代张道陵《老子想尔注》虽保留得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经”为后。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皆为“德经”在前,是不争的事实。“德道”亦然具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意修德归道的深刻意境。故唯一复原以《德道经》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归道”的创作本意。 《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原件影印附全文整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原件影印附全文整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附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藏外道书·老子甲本释文》胡道静等主编,巴蜀书社,1992-1994年.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编辑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编辑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简帛书法选》编辑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汉·河上公著,中国道教协会印. 《汉帛书老子乙本》陈松长,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王弼集校释》楼宇烈,中华书局,1980年. 《老子想尔注校证》饶宗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电子版.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范应元著,中华书局,1998影印版. 《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郭沂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解老喻老》韩非(公元前280-233). 《道德经》北京白云观,2002. 《说文解字·大徐本》东汉·许慎著,宋·徐铉注,四部丛刊正编本(日本岩崎氏静嘉堂藏北宋刊本). 《说文解字·段注本》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清嘉庆20人经韵楼刊本(黎明文化). 《说文解字今释》汤可敬,岳麓书社,2002.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原编,宋·陈彭年等新编,四部丛刊正编本(借印建德周氏藏元刊本). 《隶辨》清·顾蔼吉编,清康熙57年项絪氏玉渊堂刻本(大孚书局). 《金石文字辨异》刑澍(1759-1823),聚学轩丛书第一集(百部丛书). 《干禄字书》唐·颜元孙,夷门广牍丛书(景印宋元明善本丛书十种). 《六书正讹》元·周伯琦,元至正15年平江郡守高德基刊本(中图善本). 《龙龛手鉴》辽·行均,四部丛刊续编本(景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刊本). 《佩觿》宋·郭忠恕,清康熙年间吴郡张士俊刊泽存堂本(中图善本). 《广韵》宋·陈彭年、邱雍、等编撰.清康熙43年吴郡张士俊刊泽存堂本(黎明文化). 《集韵》宋·丁度等,上海图书馆藏述古堂景宋钞本(学海). 《类篇》宋·司马光等,光绪丙子姚觐元重刊三韵本(北京中华). 《精严新集大藏音》宋·处观,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碛砂藏(民国63年). 《俗书刊误》明·焦竑,《四库全书》(商务). 《字彚》明·梅膺祚,明万历乙卯43年江东梅氏原刊本(中图善本). 《正字通》明·张自烈(1597-1673),清康熙戊午17年刘炳刊正本(台大善本). 《字彚补》清·吴任臣,清康熙5年蒲阳刊本(中图善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