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才情诗人的一生:关于兰波和电影《地狱的季节》

 昵称3359418 2011-02-17
一个才情诗人的一生:关于兰波和电影《地狱的季节》(转载)
  东方网10月8日消息:并非是这部电影有多出色,而是那个轻狂又才情横溢的诗人一直很吸引人。传记片往往有局限,其实还原的可能几乎是零。做到神似的传记片已经称得上成功的。
  意大利导演来拍法国诗人,电影里讲的也是意大利语,有点奇怪,导演耐罗·瑞斯也不是很有名。
  天空有金黄色的帆船
  兰波的有些 
诗歌非常沉静———“天空有金黄色的帆船”,但他同时又写出这样的———“最终,租给我一间坟墓吧”,是在企求———如同他远离欧洲,在一片陌生的地方像个无归的人。
  《地狱的季节》取自兰波的著名的散文诗,是他早期的作品。在影片里可以看到他为母亲念这组作品,在他住进脏乱的仓库里。母亲回头就走,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回头。后来他写出了《永别》这样的诗歌———“我请求谅解/因为我用谎言养育了自己/然而竟没有一只友爱的手/去哪里求救?”
  影片里叙述到魏尔伦喝醉后开枪打伤了兰波,兰波从此做了一个漂泊者,在挣扎之后的远走。历史记载,兰波生前并不知道———后来魏尔伦为他出版了诗集《彩图》。
  你看不到兰波的生活有多少宁静,不是举枪反击土著人强盗的袭击,就是和土著首领讨价还价。但他远离着曾经熟悉的世界,远离着熟悉的人,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尽管他会找到漂泊的一刻安宁,尽管人性的另一面也被兰波因为极端反叛而故意为之,但他最后放弃了。只有懂得牺牲边缘的苦水,才会在那对眼睛里露出一道悠长的眼神。影片结尾是最令人动容的,他要求黑奴把他驮到远处———这是一种很绝望的乞求。他的腿患了严重的毛病,要被截肢。
  后来发生了什么?影片里什么都没交代,但我们记住了他的诗句———“躺在无年龄、无情感的陌生人中……我随时可能死在这里”。人生是孤立无援的,如果人性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个世界不会那样自私与无聊,兰波只是一个奋起反抗的人,但他的一生就被决定了。
  诗歌精神在兰波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丧失,有这样的镜头———一群很酸的诗人受到了兰波的鄙视,就开始疯狂攻击,也就是说,他们的判断力是建立在个人的好恶上的,带着非常狭隘的世俗影响。诗歌是天然的冲动,血液里的激情与思索,而世俗的判断的致命在于———身体肌肉衰退的人拼命阻止别人往前走。所以,很多天才在生前不得志,是因为周围有很多庸才。兰波如果没有魏尔伦会怎么样?我们不可能把他们的决裂看成尼采与瓦格纳式的关系,为友情而付出与离去,没有比兰波与魏尔伦之间的更有诗意的。
  看关于诗人的电影,最好别去联想现实世界,当作梦呓般的讴歌,如果这样的电影是在赞美的话。
  感觉野兽来袭的喜悦
  一个不被世界所容的人,经常以自闭的狂喜战胜着难以克服的困扰与绝望。兰波,生前没有什么人承认。尽管和曾经的好友魏尔伦互相称对方为———波德莱尔后的大诗人。
  《地狱的季节》有重拍片———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全蚀狂爱》,莱昂纳多演得过于张扬的“新兰波传”。而《地狱的季节》通过回忆令我们看到了不同时间里的兰波,一个看上去很坚毅的行走在非洲沙漠上的枪支商人,一个很脆弱又放浪形骸的失败的诗人,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沉重,直到最后一刻才有释放。
  兰波对魏尔伦说:“诗就是革命,改变整个世界”。他们之间的感情破裂———更多的也是人生态度上的。影片没有在他们的关系上有更多铺垫,有些兰波不为诗歌圈接受的镜头。兰波的传奇是———后半生搁笔不写(如果37岁的生命还能分前后半生的话),他后来的身份非常令人诧异:武器贩子、咖啡出口商、摄影记者,还有勘探队员……他周旋于部落首领与首领的女人之间,也许他更接近了炙热的太阳。生命是那轮要落下去的太阳,兰波在最接近太阳的地方打开着自己。
  兰波才气横溢,却被一些委琐的人逼走,影像更像油画,平庸着,也克制着,人生的艰难在影片里没有装下多少,而是一个严峻的男人在沙漠里的顽强与老练,然后镜头又摇回到年轻时代,像是生命在奔跑与远离时的注脚。
  诗歌,是生命的燃烧,至少在兰波那里是这样。他无畏于传统,无畏于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说世界,有时候是那样空洞,它是由人组成的。戒律与规条、自由与真理、宽容与苛刻,兰波是想冲破这一切的。但他被掐死在诗行里,当他行走在那些连枯树都很难找到的地方,他向往的是什么?是决然的骄傲,还是视生死于体外的放浪?
  在兰波经过的地平线上,一切会公平起来,它无需去刻意地回避什么,也无需等待着伤害远去,那里有着是某种生存的规则,兰波只适合这样的规则,因为他直接拿起了自卫的枪。人性里面有很多不可理喻的东西,每个人都想着维护自己,都想着迈过道德的怯懦,都想着抓住爱。
  兰波是很少数的敢于直面的,导演好像很想强化兰波在沙漠里的那段生活,看一个几近于非诗人形象的男人如何咆哮与逃过劫数,一个脆弱、敏感的人变成了一头狮子。他曾经挑战过,最后远去了。
  比起在人群里争夺的那些人,兰波很干净。干净得令人无比惋惜。
  兰波和他的诗
  1870年3月兰波完成的短诗《感觉》,是他在家乡散步至郊外时一抒而就的。
  “夏季蓝色的黄昏,我踏着田间小径,腿被麦尖刺得发痒,脚下踩着细密的野草:我梦想着,脚上感到一股清凉。让小风沐浴我的光头。
  我不想讲话,也不愿思想:但无限之爱涌向我的灵魂,我要走向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个流浪儿,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和一个女人为伴。”
  前半部分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后半部分是对个人感受的抒发。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美丽事物的热爱和自然魅力的独特感受。兰波的视角是敏锐的,他将自然的秀丽与视觉感受结合起来,仿佛预示着他独特的诗歌体验与语言天赋。在对自然的了望中感受到个人的孤寂,以及渴望触摸和发现世界的强烈情感。远方代表着不可知的事物,体内萌动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流浪儿”和“女人”代表了他的两种观念,一是在尘世中做个无所羁绊、无拘无束的自由之子,一是在拥抱和发现自然界的壮丽中做一个瑰丽的文明之子。
  其后的长诗《奥菲利娅》即是兰波独特诗歌创作经验的集中体现,奥菲利娅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哈的恋人,后因哈姆雷特被流放溺水而亡。兰波在法语中找到这样的意象来赞美她:“在黑暗和沉寂的涟漪中安寝着群星,皎洁的奥菲利娅像一朵大百合在飘动。”
  “这就是一千多年来可怜的奥菲利娅,白色的幽灵,在黑色的长河中穿行。”
  “啊,苍白的奥菲利娅,你美如瑞雪,是的,孩子,你在汹涌的河中葬身!”
  “诗人说你在星光下,来寻找你采集的花朵”
  奥菲利娅是纤弱、柔美的化身,是黑夜意识的体现。诗人将她比为一朵皎洁的“大百合”,即是以素朴、洁净的手笔来刻画她的灵魂。”
  诗人在对奥菲利娅灵魂的赞美中也看到了对自己未来的构想,即以幻想的精神将文明带入一个新的进程,以对自由的爱情的捕捉来实践他的茫茫精神之旅。
  《全蚀狂爱》
  《TotalEclipse》:法国/英国1995年R级人物传记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 Agnieszka Holland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国家/地区: 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 Capitol Films .
..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111 min
上映日期: 1995年11月3日美国  ...

官方网站: Fine Line Features
剧情
这部传记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独特的关系。两人因诗而相识,再由相识而成为恋人。魏尔兰因此而抛下妻子,与兰波流浪到伦敦,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途径比利时,兰波提出分手,被魏尔兰开枪打伤。魏尔兰因此入狱。之后,兰波四处流浪,又有过15年的冒险生涯,足迹启蒙及欧亚非三洲。病逝于马赛时年仅37岁。
幕后/花絮
一句话评论:
Touched by Genius. Cursed by Madness. Blinded by Love.

Impassioned by genius. Inflamed by desire. Imprisoned by love.
幕后制作:
拍摄此片过和中,莱昂纳我的敬爱外祖父去逝,这也成为了他拍摄最艰难的一部电影。
诗人的故事一旦拍成电影,肯定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片。因为诗人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诗人灵与肉的历史。。其实魏尔伦和兰波的故事应该有许多版本,而电影毕竟是个通俗的东西,所以诗人之爱,特别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也会处理得很通俗。不过电影中也有很诗意的演绎,特别是大海和日出拍得很美。
魏尔伦和兰波,两位法国象征派大诗人,在诗坛留下佳话也留下“丑闻”。而诗人的故事一旦拍成电影,肯定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片。因为诗人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诗人灵与肉的历史,这其中爱情则是要着力渲染的,特别是当电影题材进入了一个同性恋时代,两个男人之间的恋情,既不像《霸王别姬》里那个戏子在“戏里戏外”的状态,也不似《春光乍泻》中那个人要去看瀑布那一点点隐喻。两个男人在精神及肉体上的依赖和伤害,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兰波是个公认的天才,创造欲极强,却又不知道如何做(包括写诗用韵的题),而魏而伦正好教兰波怎幺做人,包括做诗和make love,“除去辞藻直达要害”是兰波的一个追求。为了这个目的,他选择了魏尔伦,虽然在兰波眼里魏年老色衰,是个过时的老抒情。他们一刚一柔,一阳一阴,创造力和破坏性都极强。爱得疯狂而尖锐,最后不惜用刀用枪。
 
魏有妻子,他们做过离开兰波的努力,但最后还是妻子被两个诗人耍了——有时他们像两个玩童,有时又功利心十足,原来诗人就是一个泛爱主义者,他们爱大海和太阳,也爱异性和同性,他们行为诡异,违反常情,蔑视道德,这使欣赏过诗人作品的观众不可理解。就是在当时,也有人要给他们做病理检查,但被诗人所不屑。最后写出过“秋天的曼陀林久久地呜咽/单调忧郁刺伤我的心”的魏尔伦,抛弃妻子,愤怒的向兰波开枪射击,结果被判入狱。
 
兰波的扮演者里奥纳多,扮演诗人要远胜于扮演《泰坦尼克号》中的三流画家。其实魏尔伦和兰波的故事应该有许多版本,而电影毕竟是个通俗的东西,所以诗人之爱,特别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也会处理得很通俗。不过电影中也有很诗意的演绎,特别是大海和日出拍得很美。只是在结尾时有一点点画蛇添足,老了的兰波成了一个衰人,而魏尔伦倒还有一点点诗人的气质。整个故事都是把美破坏给你看,而且不留余地,不像《王尔德》还要含蓄一下。或许这也是英国文人跟法国文人的区别吧。
休利斯、罗曼娜波林热(《野兽之夜》)合演。
  剧情:魏尔伦和兰波,两位法国象征派大诗人。
  兰波是个公认的天才,创造欲极强,却又不知道如何做诗(包括写诗用韵的问题),而魏而伦正好教兰波怎么做诗,“除去辞藻直达要害”是兰波的一个追求。
  魏尔伦和兰波,有时他们像两个玩童,有时又功利心十足,他们爱生活、爱大海和太阳。他们行为诡异,违反常情,蔑视道德,这使欣赏过诗人作品的观众不可理解。就是在当时,也有人要给他们做病理检查,但被诗人所不屑。最后写出过“秋天的曼陀林久久地呜咽/单调忧郁刺伤我的心”的魏尔伦,抛弃妻子,愤怒地向兰波开枪射击,结果被判入狱。
  兰波的扮演者莱昂纳多,扮演诗人要远胜于扮演《泰坦尼克号》中的三流画家。其实魏尔伦和兰波的故事应该有许多版本,而电影毕竟是个通俗的东西,所以诗人之爱,特别是两个诗人之间的友谊也会处理得很通俗。不过电影中也有很诗意的演绎,特别是大海和日出拍得很美。只是在结尾时有一点点画蛇添足,老了的兰波成了一个衰人,而魏尔伦倒还有一点点诗人的气质。整个故事都是把美破坏给你看,而且不留余地,不像《王尔德》还要含蓄一下。或许这也是英国文人跟法国文人的区别吧。
 
  如果我想望欧洲的水,我只想望
  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
  一个满心悲伤的小孩蹲在水边,
  放一只脆弱得象蝴蝶般的小船。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颓丧疲惫,
  再不能把运棉轮船的航迹追随,
  从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
  也不在趸船可怕的眼睛下划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